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特玛湖

台特玛湖又称“喀剌布兰海子”,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若羌县北部,是塔里木河车尔臣河(且末河)的尾闾湖,与喀拉库顺湖罗布泊同为罗布泊地区三大洼地。

目录

成因

在1921年前的1500年内,塔里木河下游自北向南注入台特玛湖,车尔臣河从西南方向注入台特玛湖,湖水向南溢入喀拉库顺湖从南部入罗布泊。塔里木河未断流前,下游的主流河水曾一度东流入孔雀河再流到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后来河水改道,流入东南方向台特玛湖。

历年概况

1959年时,台特玛湖面积有183平方公里。[1]湖水最大容积2亿立方米。
1972年以来,随着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的蓄水,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1]而车尔臣河只有在特大洪水时才可能有洪水流入台特玛湖,至1974年台特玛湖完全干涸。
自2001年,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塔里木河、博斯腾湖多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加上昆仑山水系的车尔臣河若羌河米兰河正值盛水期,台特玛湖得到迅速恢复,塔里木河下游两岸濒临死亡的植被恢复了生机。
2002年台特玛湖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约213平方公里。
2006年以来博斯腾湖水位下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用水也开始紧张,从孔雀河调水越来越困难,使得台特玛湖只能够季节性的维持一定的水面
2007年目测为10平方公里左右。
2008年,因持续干旱影响,塔里木河来水量大减,又重新回到以前的干涸状态。
自2010年起,发源于昆仑山区的车尔臣河来水量较大,加之周边地区强降雨以及若羌河上游泄洪等因素影响,干涸2年多后又重现碧波,水面面积也基本稳定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目前台特玛湖现有水源主要来自车尔臣河的补给。

输水历史

1999年、2000年开都河连续两年来水丰富,博斯腾湖水位大大超过正常水位,湖周及孔雀河沿岸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洪水危害。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趁机进行了生态调水。 自2000年5月14日塔里木河第一次输水至2006年底,已进行了8次输水。 2000年5月至7月,第一次向塔河下游绿色走廊紧急输水1亿立方米,下输水到达大西海子水库以下102公里处。 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初,又实施了第二次应急输水,从博斯腾湖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输水2.27亿立方米,水头到达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15.6公里,使下游绿色走廊地下水位普遍回升。 2001年4月至2001年11月,实施了第三次应急输水,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输水近4亿立方米,实现了输水到达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的目标, 湖面积为 6平方公里。 第四次输水于2002年7月19日开始实施,8月17日台特玛湖的面积约为106平方公里,通过对卫星图像中过水痕迹分析,此次台特玛湖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约213平方公里,长地万方。
2005年第七次输水,为经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工程调剂和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后,从塔河自身向下游输水。
2006年9月25日,大西海子水库泄洪闸再次开启,塔河第八次向下游生态输水正式启动,已从塔河干流下泄水1.66亿立方米,水头到达阿拉干断面。
从 2001年开始,已由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累计达22.10亿立方米(其中由博斯腾湖下泄13亿立方米,由塔河下泄9.10亿立方米),六次将水输到台特玛湖,最大形成200余平方公里的湖面,水域面积已超过历史记载。
台特玛湖主要水面位移到库车若羌公路的西部,相对旧地,湖心西移约30至40公里。这是因为这一带生态环境曾经极度恶劣,东北方的库鲁克沙漠向西南侵袭,风沙抬高原湖面,导致塔里木河生态水无法流入原湖,只能西移。随着流水不断注入,新形成的湖边出现了芦苇野鸭等水鸟也开始出现。
2011年1月7日第十二次输水,塔管局启动第12次向塔河下游生态输水工作第一阶段工作,自大西海子水库累计下泄生态水量3647.7万立方米,成为向下游生态输水水头成功到达尾闾且下输水量最少的一次。4月17日,塔管局启动第12次生态输水第二阶段工作。截至4月21日,输水水头已到达下游老英苏地区,为下游河道两岸胡杨等植被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铁路跨湖

格库铁路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新疆库尔勒,跨过台特玛湖。 全长24.558公里的台特玛湖特大桥,4586根桥墩桩,跨越台特玛湖生态湖泊,是新疆最长铁路桥。 2007年前,台特玛湖还是一片干涸的湖床,为保护下游生态平衡,政府连年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致使水面施工段从原先的7公里扩展到20公里,沙漠及洪水给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格库铁路项目部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环保施工。4586根桥墩桩放弃了化学泥浆,采用用量多、人工操作强度大的膨润土造浆护壁,全线所有混凝土拌合站均采用全封闭模式,全线施工包括车辆行驶都在施工红线内,大桥小心翼翼地从湖区穿行而过。

参考文献

  1. 1.0 1.1 从消失到重现,台特玛湖的前世今生. 新华网. 2017-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