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台湾小檗(学名:Berberis kawakamii Hayata)是小檗科,小檗属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老枝圆柱形,幼枝淡黄色,茎刺三分叉,叶革质,椭圆形、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花簇生;花黄色;小苞片披针形,外萼片披针形或卵形,内萼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瓣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浆果卵状,花期3-5月,果期8-10月。
分布于中国台湾。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林中。海拔2500-3500米。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2500-35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或林中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2米。老枝圆柱形,暗灰色,幼枝淡黄色,具棱槽及疣点;茎刺三分叉,无槽,长1.5-2厘米,与枝同色。叶革质,椭圆形、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2.5-4.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急尖,具1刺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中脉明显凹陷,侧脉清晰可见,背面淡绿色,中脉明显隆起,侧脉不显,两面网脉显著,不被白粉;叶缘通常平展,每边具3-8刺齿,有时具1-2刺锯齿;近无柄。花7-15朵簇生;花梗长5-12毫米;花黄色;小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披针形或卵形,先端渐尖,长约3.5毫米,宽约2毫米,内萼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渐尖或纯,长8-9毫米,宽约3.5毫米;花瓣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约4-5毫米,宽约3.2毫米,先端全缘或浅锐裂,基部楔形,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药隔先端微延伸,截形;胚珠2-3枚,具短柄。浆果卵状,长约9毫米,直径约5毫米,顶端具短宿存花柱,微被白粉。花期3-5月,果期8-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