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万象,筑梦长安(叶梓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古都万象,筑梦长安》是中国当代作家叶梓涵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古都万象,筑梦长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立秋日的古城,弥漫在燥热的空气里,翻动之间,恍然隔了千年。泛着青灰色的黛瓦青墙,留住了多少岁月的斑驳,无论经历几度沧桑辉煌,用手轻轻触摸,指尖下的粉墨,就滴落成了带着唐诗宋词的清幽。古城西安,一直用荣辱不惊的模样,承载着中国的半部历史,看尽十三朝的繁华与沧桑!深厚的文化底蕴,千年的古韵风情,吸引着万千墨客文人踏足这里。
久闻西安的盛名,我有幸在“喜迎二十大 筑梦向未来”的暑期研学活动中,跟随老师和同学们,迈出了领略历史名城风采的步伐。我们早上7点半从咸阳出发,约9点就到达了路途的第一站。炎炎夏日,格外闷热,蝉鸣拨乱心弦,唯独一缕来自兵马俑古迹的旷远悠久的风抚平了我低锁的眉。
在西安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盛誉。博物馆总面积约14260㎡,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塑造他们的能工巧匠们将每个秦俑都刻画的细致入微,有文官、武士、将军、跪射俑和马。他们身上的战甲更是巧夺天工,即便距今两千年也仍能看清战甲上刻画分明的甲片。他们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才铸造了这些坚韧不拔的身躯。昔日大秦的金戈铁马,俨然浮现在我眼前。陶俑、陶马全用黄泥塑造,随后入窑焙烧,再经表面彩绘而成。雕塑风格重在写实,静中寓动,气势磅礴,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大秦精湛的工艺技术,反映了秦军、秦文化之强盛!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几千年的文明圣火从狼烟里冲出兵马俑的恢弘壮阔,让我们能在坑道里感悟“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历久弥坚的远古辉煌。这一文化瑰宝,不仅仅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旅途缓缓辗转至西安博物院,时间已到了下午2点。烈日正盛,秀美的小雁塔在丛丛林木中庄严矗立着,沉淀着窎远的古朴宁静。“咚……咚……”耳边隐约回荡着雁塔晨钟清脆的钟声,脑海中泛起一句“林外月斜敲正急,山中露冷韵偏清”,正因它余音绕梁的钟声,才有了“关中八景之一”的美誉。
园中,还有皇室族戚为高宗献福而兴建的“荐福寺”遗址,小雁塔的初名“荐福寺塔”便是因此而来。据悉,博物院占地规模约16万平方米,至今藏品已有十万余件,珍贵文物亦有上万。这所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外观天圆地方,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同院的小雁塔及荐福寺建筑群相得益彰。馆中文物琳琅满目,上至远古石器,下至1840年前的各类器物。博物馆以“古都西安”为题,总题下又陈列了“千年古都”、“帝都万象”两部分。
继蓝田猿人、半坡氏族之后,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园10世纪前,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安一举成为五千年历史中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隋唐长安”、“明清西安”,跨越千年,多少风云更迭!“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从各个不同侧面再现了帝都万象!
敲开远古的门扉,遗存的斑驳岁月,升腾的光热,叩醒了灵魂。精美的青铜器,折射出王公贵族钟鸣鼎食的奢侈。周风秦韵,汉唐气象,这些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曾令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今日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出土的珍贵文物使得我们能徜徉其间,遐想帝都千年的生活群像!3点半,我们启程返回咸阳,告别了这段令人记忆深刻的旅途。
有人说: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颗大树,那这棵树的树冠在北京,它的根却深扎在西安。西安,这座古城上演了古中华最威武雄壮、瑰丽多姿的话剧,成为中国人最自豪的记忆!如果有机会,我定要去一次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古城墙,再次领略沉寂千年的秦砖汉瓦、冷月秋霜![1]
作者简介
叶梓涵,咸阳市实验中学初一(1)班学生,喜欢诗词、阅读写作、画画。座右铭: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