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秤砣(鄢东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秤砣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古秤砣》中国当代作家鄢东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古秤砣

50岁前一共搬过6次家,住房条件愈来愈好。从最早的几十户人家住一栋楼,煤烟嗖嗖钻入窗户,到现在的独栋带房前私家小花园,都是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上屋移下屋,去担谷。”这句老话不知咋地应验到了我的头上。最后一次搬家,我横竖找不到那只被我摩挲得黄亮亮的古秤砣。入住新居后,我心里仍存侥幸和不甘,来回折腾寻觅最终无果。丢了,肯定是丢了,但我始终想不起,这只小伢儿拳头般大小的精巧秤砣是丢在了搬家的哪个环节。

我曾给在城里开古玩店的朋友老张看过她,老张一见这个铸着“仁义和通”四个繁体字的秤砣,眼里立马放出光亮来。毕竟是老收藏了,他断定这是清早期的老物件了。开了一个价,厚着老脸求我让给他。我当时就拒绝了,就是缺钱花,咱也舍不得卖她的。

七十年代末,丈母娘潘氏义无反顾的颠着小脚来我家带外甥。一杆两头都包着黄澄澄铜皮的十六两小秤,也随着她来到我家。有一回老人家跟我说起这杆小秤的来历。她说这杆小秤是随她嫁到我岳父家的。在男子梳辫子的那个朝代,爷爷的爷爷一串铜板买回来这杆秤。当年邻里相互借粮借钱,爷爷的爷爷总是多给些别人家准头,乡里乡外留下很好的口碑。

丈母娘10年前辞世,在我家时,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用小秤秤东秤西。秤杆一翘,秤砣往外一拨;秤杆一沉,秤砣往里一挪,那姿势真的很优美很艺术。

老人家对我们夫妻买回来的东西很不放心,总要用小秤“检验”过。有一回我从市面上买回一条大鱼,小秤无法复秤,她一脸愠怒,这条鱼两天也吃不完,花钱大手大脚能存下几块钱?其实我在心里也明白,买这么大的一条鱼四个人吃,确实有些浪费。在山里捱过大半辈子苦日子的老人,是绝对看不惯不节俭的生活方式的。

老人家用秤用上了瘾。有一次一位好友送过来一箱土鸡蛋,她小心翼翼地把鸡蛋从箱里取出来,一五一十数了两遍。一共八十只,她又戴上老花镜拿来小秤分两批称过重量,一共七斤半。她把我叫到跟前说,朋友的客气你不能当福气的,过段时间买些补品去看看他妈妈,只进不出,你会没有朋友的。

她的几句话,说得我心里暖融融的。是啊,朋友朋友,你有我有;朋友朋友,你走我走。亲情友情应该是最能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的。她老人家哪是一个精抠之人呢?她分明是在用秤砣称着亲情和友情该有的份量呀。

还有一件事让我不能忘怀。那年过五一,我从家禽市场买来一只4斤半重的山黄鸡,兴致勃勃的拎回家。她用颤颤抖抖的手拎起小秤,你过来看看,欠秤的。我心里一惊,随口说,妈,算了,吃点亏我下次注意点便是。哪晓得,她竟冲我发起了很少发的脾气,用假秤,不知还要坑多少人,拎回去复秤。不该付的钱绝不能让这种不诚不信的人赚去。我只得按照她的吩咐赶回家禽市场,找到卖鸡人,退回了多付的钱,还教育了那人一番。

其实我也曾做过一件心中无砣、不诚不信的事情。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一拨朋友们自驾旅游,见路边有一白发老人卖西瓜,几个人一拥而上挑瓜。老人见几个人拥围上来,似乎有些应接不暇,趁忙乱中,我向老眼昏花的他报出每只放在台秤上西瓜的重量。每只西瓜我都故意减去了斤把重量。卖瓜老人噢噢应声,因为他十分信任我们这几个衣冠楚楚的中年人。付了钱,开车离去。在车上我们这群人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宜,便宜,还不到八角钱一斤了,起码多出了十几斤!

也不知咋地,在众人的喧哗欢呼中,我却笑不出来,我似乎看到了丈母娘愠怒的眼光。我突然感到这笑声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是恶作剧?抑或是不仁义、无道德?卖瓜老者损失了十几斤西瓜,而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过去鸡贩子用手中的秤砣欺蒙过我,如今用上了更先进的电子台秤,我却和许多人用不良的手段去欺蒙善良的老人。这难道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恶恶相报?买瓜时我真的没想过这些,但我和友人们却是在自觉和不自觉地扮演了黑心鸡贩子的角色。

茫茫人海中这辈子我恐再难遇见这位卖瓜老者了,否则我真想把这昧良心的几元西瓜钱还给他的。骗来了一点蝇头小利,我们却丢掉了山一样重的做人良知。我一直在心中深深的自责。

眼下手杆秤确实很难见到了,因为商家都喜欢使用秤物更便捷更精准的各式电子台秤。前年我和当律师的朋友到过某市人民法院,在立案大厅的墙上,曾看到过一杆手秤的浮雕形象,旁边有几行警示语般的文字,似乎在时刻提醒法官们,在判明人间黑白是非时,心中要有一杆正直精准的度衡之秤吧。让我深深思考的是,这家法院弃先进的台秤图案不用,而偏偏选用古老的手秤作图上墙,是否有其特殊的涵意?

时代在进化和演变中更替着,其速度快如闪电。古老的手杆秤在实际生活中被淘汰是必然合理的,必然得无懈可击,合理得人们都可以接受。我的藏品中丢失的那只精美古秤砣,也许被人捡拾起来收藏着了,也许被人不屑一顾的随便抛弃了,但它经常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丈母娘的爷爷的爷爷用秤的样子,仿佛听到了她老人家在世时对我说的话语,那只丢失的古秤砣便会在我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了。 [1]

作者简介

鄢东良,笔名阿良,男,1955年生。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