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秤砣(鄢東良)

​​​​​古秤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秤砣》中國當代作家鄢東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古秤砣

50歲前一共搬過6次家,住房條件愈來愈好。從最早的幾十戶人家住一棟樓,煤煙嗖嗖鑽入窗戶,到現在的獨棟帶房前私家小花園,都是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上屋移下屋,去擔谷。」這句老話不知咋地應驗到了我的頭上。最後一次搬家,我橫豎找不到那隻被我摩挲得黃亮亮的古秤砣。入住新居後,我心裡仍存僥倖和不甘,來回折騰尋覓最終無果。丟了,肯定是丟了,但我始終想不起,這隻小伢兒拳頭般大小的精巧秤砣是丟在了搬家的哪個環節。

我曾給在城裡開古玩店的朋友老張看過她,老張一見這個鑄着「仁義和通」四個繁體字的秤砣,眼裡立馬放出光亮來。畢竟是老收藏了,他斷定這是清早期的老物件了。開了一個價,厚着老臉求我讓給他。我當時就拒絕了,就是缺錢花,咱也捨不得賣她的。

七十年代末,丈母娘潘氏義無反顧的顛着小腳來我家帶外甥。一杆兩頭都包着黃澄澄銅皮的十六兩小秤,也隨着她來到我家。有一回老人家跟我說起這杆小秤的來歷。她說這杆小秤是隨她嫁到我岳父家的。在男子梳辮子的那個朝代,爺爺的爺爺一串銅板買回來這桿秤。當年鄰里相互借糧借錢,爺爺的爺爺總是多給些別人家準頭,鄉里鄉外留下很好的口碑。

丈母娘10年前辭世,在我家時,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用小秤秤東秤西。秤桿一翹,秤砣往外一撥;秤桿一沉,秤砣往裡一挪,那姿勢真的很優美很藝術。

老人家對我們夫妻買回來的東西很不放心,總要用小秤「檢驗」過。有一回我從市面上買回一條大魚,小秤無法復秤,她一臉慍怒,這條魚兩天也吃不完,花錢大手大腳能存下幾塊錢?其實我在心裡也明白,買這麼大的一條魚四個人吃,確實有些浪費。在山裡捱過大半輩子苦日子的老人,是絕對看不慣不節儉的生活方式的。

老人家用秤用上了癮。有一次一位好友送過來一箱土雞蛋,她小心翼翼地把雞蛋從箱裡取出來,一五一十數了兩遍。一共八十隻,她又戴上老花鏡拿來小秤分兩批稱過重量,一共七斤半。她把我叫到跟前說,朋友的客氣你不能當福氣的,過段時間買些補品去看看他媽媽,只進不出,你會沒有朋友的。

她的幾句話,說得我心裡暖融融的。是啊,朋友朋友,你有我有;朋友朋友,你走我走。親情友情應該是最能體現在這些細微之處的。她老人家哪是一個精摳之人呢?她分明是在用秤砣稱着親情和友情該有的份量呀。

還有一件事讓我不能忘懷。那年過五一,我從家禽市場買來一隻4斤半重的山黃雞,興致勃勃的拎回家。她用顫顫抖抖的手拎起小秤,你過來看看,欠秤的。我心裡一驚,隨口說,媽,算了,吃點虧我下次注意點便是。哪曉得,她竟沖我發起了很少發的脾氣,用假秤,不知還要坑多少人,拎回去復秤。不該付的錢絕不能讓這種不誠不信的人賺去。我只得按照她的吩咐趕回家禽市場,找到賣雞人,退回了多付的錢,還教育了那人一番。

其實我也曾做過一件心中無砣、不誠不信的事情。十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和一撥朋友們自駕旅遊,見路邊有一白髮老人賣西瓜,幾個人一擁而上挑瓜。老人見幾個人擁圍上來,似乎有些應接不暇,趁忙亂中,我向老眼昏花的他報出每隻放在台秤上西瓜的重量。每隻西瓜我都故意減去了斤把重量。賣瓜老人噢噢應聲,因為他十分信任我們這幾個衣冠楚楚的中年人。付了錢,開車離去。在車上我們這群人中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宜,便宜,還不到八角錢一斤了,起碼多出了十幾斤!

也不知咋地,在眾人的喧譁歡呼中,我卻笑不出來,我似乎看到了丈母娘慍怒的眼光。我突然感到這笑聲中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是惡作劇?抑或是不仁義、無道德?賣瓜老者損失了十幾斤西瓜,而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呢?過去雞販子用手中的秤砣欺矇過我,如今用上了更先進的電子台秤,我卻和許多人用不良的手段去欺矇善良的老人。這難道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惡惡相報?買瓜時我真的沒想過這些,但我和友人們卻是在自覺和不自覺地扮演了黑心雞販子的角色。

茫茫人海中這輩子我恐再難遇見這位賣瓜老者了,否則我真想把這昧良心的幾元西瓜錢還給他的。騙來了一點蠅頭小利,我們卻丟掉了山一樣重的做人良知。我一直在心中深深的自責。

眼下手桿秤確實很難見到了,因為商家都喜歡使用秤物更便捷更精準的各式電子台秤。前年我和當律師的朋友到過某市人民法院,在立案大廳的牆上,曾看到過一杆手秤的浮雕形象,旁邊有幾行警示語般的文字,似乎在時刻提醒法官們,在判明人間黑白是非時,心中要有一杆正直精準的度衡之秤吧。讓我深深思考的是,這家法院棄先進的台秤圖案不用,而偏偏選用古老的手秤作圖上牆,是否有其特殊的涵意?

時代在進化和演變中更替着,其速度快如閃電。古老的手桿秤在實際生活中被淘汰是必然合理的,必然得無懈可擊,合理得人們都可以接受。我的藏品中丟失的那隻精美古秤砣,也許被人撿拾起來收藏着了,也許被人不屑一顧的隨便拋棄了,但它經常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仿佛看到了當年丈母娘的爺爺的爺爺用秤的樣子,仿佛聽到了她老人家在世時對我說的話語,那隻丟失的古秤砣便會在我的心裡占有一席之地了。 [1]

作者簡介

鄢東良,筆名阿良,男,1955年生。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