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石龙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石龙景区 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北10公里,309国道古石龙牌坊北行4公里,107国道黄粱梦西行7公里。属自然景观、历史遗址、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1] 邯郸市古石龙风景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属太行山脉、紫山东麓,北距赵王陵1公里。地势因降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天长日久顺山势羽状冲沟,将山麓、丘陵切割成垅状,湖泽、平地。

到目前,姜窑村已陆续开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条石龙,中间为大龙,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规则的"十龙阵型"。为首的大龙总长约369米,高2.5米,宽4.6米,被国家文物研究院专家团认定为世界上体形最大、时代最古老、结构最复杂的石龙。

发掘过程

1988年2月,河北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村民在村西卧龙坡上取土时,偶然发现一条巨型石龙,并自发进行了保护。

1989年,经过发掘,发现其由沙石岩形成,之间有石灰粘合连接的龙形石制品,人们将其统称为古石龙。其中最长的一条约300余米,且具有传统中华龙的特征,有龙头、龙角、龙骨、龙腔、龙爪、龙尾,整条龙不仅完整地卧于底盘之上,且形象逼真,龙体巨大。

专家考证其形成年代难以断定,只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汉之间,而作用尚未能断定。有关人士认为它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长、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石龙,堪称"天下第一石龙。"古石龙附近断崖高起,岗峦起伏,绵延数十里,周边有许多龙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与之相衬托,如罗敷潭、九龙庙、卧龙坡、龙兴寺、老鼋坑、断石桥等景点。

文物特点

古石龙群处在景区中心地带。它西依紫山群峰,东望赵王陵台,南临龙神道观,北连凤凰古台,实属亘古奇观,风水宝地。

大龙首高6米,宽4.3米,目前已挖掘出32米。据测龙体总长约369米,龙身骨节是由一米左右砂岩石块组成,中空,据当地人讲,三十年前还在向外导水。左有一爪。整体看来,气势恢宏,神采飞扬,大有一飞冲天之势,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体形最大,年龄最古,结构最复杂的石龙,堪称"天下第一龙"。

其它九条石龙略小于此,其石质与大龙相同,分左四右五排列在大龙两侧,整个龙群深埋于15米厚的土崖之下,均首向东北尾向西南,首高尾低,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天然成趣,正应"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说。

主要景点

卧龙坡:位于罗敷潭南岸,因何得名无文献记载,在民间一直沿袭至今。坡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20米厚的黄土层下是灰白砂石,地下泉水丰富。

古石龙群:位于罗敷潭南卧龙坡中,头偏东北,尾偏西南,伏卧于卧龙坡中,头伸出坡外,到坡前河中,有伸头吸水之势。2002年,石龙已发现5条,中间为大龙,左右各有两条小龙相伴,布成了有规则的"五龙阵型"。

大龙龙体潜伏在高15米的卧龙坡的黄土之下,昂首东北,正好面对相距1公里的赵王陵。龙体掩埋之处,均系黄土地质,并无岩石,石龙以其石体独存。构成龙体的石质非常奇特,在石块断面有清晰的(树木)年轮形状,由外向内逐层收缩,石的颜色由浅变深,到"年轮"中心部位颜色最深。龙身由每节长1米左右、高2.5米、宽4.6米的灰白砂岩石块堆砌而成。

这些石块形似龙骨、伏卧方向为西南、东北向,倾斜角度约5-10度。龙身前半部掩埋在第四系地层,周围是灰白色细砂,其上全是黄土。龙身后半部掩埋在第三系紫红色粘土和灰白色砂石中,龙身全长约有300余米,卧龙坡的西坡下可找到尾部。被毁的龙头同龙体部分约100米左右,现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龙体有17.5米,其余部分仍全部埋藏在土中。

龙体是由厚薄不同的龙节粘接而成,现存的第一节厚0.895米、宽为4.26米、高为2.35米,整个龙体呈6度角逐渐收缩,龙腔中空,前高后低,有复杂的喷水功能。据老人回忆,以前此处曾向外流水,不知何故。从石龙的正截面观察,石龙不是一个实心的龙柱体、而是由龙头、龙骼、龙骨、龙爪、龙尾、龙底盘等部分组成。

底盘是一个整体,厚50厘米、宽75厘米,随龙体一起收缩,整条龙伏于黄沙之上。龙爪在龙体左侧,距龙约20米,骨骼完整,骨节有力、骨趾清晰,五指叉开,拇指和食指呈圆弧状,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龙爪露地之处有用力支撑之形,有俯首吸水之势、有低吟浅唱之状,各呈异态。

小龙的龙体与大龙构造相同,石质与大龙完全相同,龙骨直径1米至1.50米不等。小龙形体较少,与大龙并向而卧,体型盘屈有致,俯仰之姿各有不同,与大龙簇拥相随,形成气势磅礴的龙阵。

医家池:又名医家坑,位于石龙南侧,直径6米、深2.5米,依先天八卦布局,清澈见底,水池四周围和底面全是岩石,自古未曾枯涸,而且水位持平,四季如常,更为神奇的是,患皮肤病疥疮的人用此水敷洗疗效奇好,远近闻名。这也是"医家池"得名的原因。

罗敷潭:原名龙池、黑龙潭。呈西北、东南走向,潭长1000米,出口宽200米,潭根宽10米,深20米,据史书记载,潭边有各种奇形怪石,今怀疑与石龙蹦遗迹有关,罗敷潭即传说罗敷投潭而死之所,黑龙潭以此改名为罗敷潭。过去,潭边桑田数百亩,松柏成林,柳树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汇至潭根,咕咚有声,如音乐般美妙动听。

一到雨季,雨水顺山而下,汇至潭根,猛然跌下,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几里以外可闻其声,形成壮观的罗敷瀑布。旧志载:"相传夏季每年有白气起至潭中,上达云际,历久不散,如龙之吸水。"行至潭边,空气清新,使人心爽神怡,是消暑度假之妙地。

未解之谜

关于石龙是如何形成的,有关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人文学家经研究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粗犷加工说。地质学家根据石龙卧处地质剖面分析,认为石龙建造的全过程是:首先利用自然陡坎或借助水力冲刷,将两三系砂岩突出暴露,清除围岩粘土,在砂岩岩层位按照人们神话想象中的龙体姿态人工粗犷加工,而后把多余砂岩在别处加工并雕刻成形,搬运至此,按照赵王陵墓群整体布局砌置成形,胶凝成一体而保留至今。

根据岩石的透水性能,迫使地下水改道,从龙口咽喉通道流出。这样,石龙就象神话传说中所描述的龙吸水的形体,逼真地展现在俯仰者面前。二是自然形成说。在石龙所处的五龙岗及附近周围地区,采集到大量的石岩块,采集到大量的石岩化石。距此1.5公里的赵王陵附近,也采集到许多古海底藻类、蕨类等植物的化石。

由此可以推断邯郸姜窑一带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时间推移、地层变迁、水冲击、地震或火山爆发等原因,自然形成了这神奇之物。三是镇陵之物说。石龙面向东北方向的赵王陵,与1、2、3号陵台同处在二叠系地层断带的北沿上,距离相等,位置一致,尤其是在邯郸有这样一条流传至今的古语,说:"赵王躺在陵墓中,头枕紫山,脚踏滏阳河,左靠辽阔平原,右有神龙护驾"。

那么,这"护驾神龙"就是我们眼前的石龙吗?历史已无任何记载。究竟是当年赵王建陵时为符合风水,修造了这条石龙,还是发现此地有龙气是龙脉所在,才将陵建在这里呢?古石龙之谜,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揭开。[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