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发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发簪,古代汉族人民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了,但是当在看古装剧时,却总是能被它们点缀出的精致效果所折服。

将长发松松挽起,插上一枚别致的发簪,再配上典雅的长裙,即便性格再外放的女性,也可以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古典美人。发簪金属的光泽闪耀在发间,加上小而巧的坠饰,长发的风情便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了。[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发簪 拼音 fà zān
别名 笄(ji) 实质 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
文献 《史记·滑稽列传》 使用时间 15岁以后

典故

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

《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发簪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是发簪。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古代妇女所插的发笄,在考古发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从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 古时汉族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凡是举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成婚与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连去世之后的丧事,也可按成人的规定办理。

式样

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价值

例如有一件明代御制犀角发簪,以其精湛工艺而引人注目,也是发簪精湛制作工艺的一个缩影。取犀角做发簪十分罕见,一株上好硕大的犀角用来做如此长度的发簪,限于材料最多只能做两支,十分费料。发簪采用了如意造型、素身,铭文“宫”及“十二”字样。 从一些拍卖资料中看到,一件明代陆子冈制白玉螭龙发簪,成交了47.04万元。这件玉簪为白玉蘑菇头式,长度较短,应为明代男子用簪。簪身减地浮雕龙纹,篆书铭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文中子赞,陆子冈制。”此件玉簪雕工秀雅,龙纹线条连绵自如,篆文稳健,应接近陆子冈的手制作品。此发簪无论从型制、纹饰工艺文字打磨、包浆等任何方面判断,都是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另外一件明代玉雕大师王小溪制作的白玉螭龙发簪,成交价42.56万元。

除了白玉、犀角材质的发簪之外,贵金属材质的也非常罕见。一件辽代的银鎏金凤簪,就非常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特别是上面凤凰的精湛工艺,更是让人叫绝,成交价6.6万元,这在十多年前已经是非常高的价格了。还有一对明代宣德年间金发簪,成交价17.92万元,这种金簪的簪首为伞形旋转花卉,款为“随驾银作局宣德叁年拾贰月内造玖成金捌钱”,显示其为宣德三年银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传世极为罕见。

现代发簪

近现代,随着人们的发式的改变,发簪在汉族中已失去了许多固有的意义,而逐渐衰亡。但在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盛装时,仍保留着发簪满头的习尚。如满族妇女盛装时常插的“大扁方”银簪,形状为扁长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纹图案,已婚妇女穿插髻间,既固发又起美饰作用。苗族女子将长发挽髻于顶,发间插饰7、8根尖头银簪。黎族新娘头上,排列插饰10几根银发簪,显得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从今天各民族的发簪质料、形制、款式、工艺特点等,不难看出,中国少数民族的发簪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各民族发簪的风格,融入了浓郁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许多民族插饰发簪除了固发和美饰外,还把它当作男女成年的标志,有的民族还把发簪当做护身符插于发间,以祈愿得到神灵的佑护。发簪还是如今一些地区少数民族男女青年首选的定情信物。广西东兰一带的壮族、瑶族有春节击铜鼓祈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未婚女子常用银簪连同自己的发辫一起敲击铜鼓,并将银簪作为定情物赠送给在场的意中人收留。这是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礼物,婚后,丈夫要将银簪奉还妻子,插回妻子的头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头偕老。[2]

发簪与发钗

发钗古代妇女的头饰之中,还有一种名叫“发钗”的饰物。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做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中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中国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3]

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因为插着这种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履的颤动,钗上的珠玉会自然的摇曳。《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4]

相关视频

手工,教你如何制作唯美古风发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