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反气旋环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反气旋环流是天气学一个名词术语。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反气旋环流(anticyclonic circulation),又称反气旋式环流,是指在北半球(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旋转流动的环流。例如,副热带高压、冷高压等都是一种反气旋环流。我国云南省在2001年8月是发生了全省性的暴雨,就是受反气旋环流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形成的经典的解释是:赤道附近的大气比其他纬度的大气受热更多,形成上升运动,到高空后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高纬流去的气流产生向东的分量,纬度愈高向东的分量愈大而向极分量愈小,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产生辐合下沉气流,引起对流层中下层气压升高形成高压。这支下沉气流是哈德莱环流的下沉支,除它之外,弗雷尔环流的下沉支也作用于副热带地区,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副热带高压。

但是最近的观测事实表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变化与哈德莱环流的变化基本一致,而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仅位置变化与哈德莱环流一致,强度变化与之相反。这个事实至少可以说明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还受到其他一些因子的影响。

地面冷高压处在高空槽后脊前偏北气流中,冷高压的发展机制主要是高层负涡度平流,因为高层风一般都很大,负涡度平流很强,其绝对值比局地涡度变化的绝对值大,因而伴有高层辐合、低层辐散,故而盛行下沉运动。下沉运动以高压东部和中心附近为最强,西部因有暖平流,下沉运动弱,甚至可能出现上升运动。

冷高压一旦出现,往往都有一个自激发展的过程:即冷高压后部(脊前)的暖平流和冷高压中心的下沉增温会使高层脊发展,脊发展使得脊前部的负涡度平流增强,其又使冷高压增强,冷高压的增强又反过来使后部暖平流冷高压中心的下沉增温加强。周而复始,使冷高压达到最强,之后由于冷高压上空完全由暖空气取代,中心轴线趋于垂直,系统变成暖性,或南下并入副热带高压消失。

2001年8月13日20时 - 8月14日20时,云南省出现了一次14个站次大雨、9个暴雨的全省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仅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暴雨站次就占5个。此次滇中暴雨过程的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3日20时 - 14日08时,暴雨极大值出现在昆明,是昆明2001年进入雨季以来的第一场暴雨。强降水过程使滇中大部地区出现洪涝,昆明城区大量积水,水深20 cm - 3 m,交通严重受阻,给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前12 日08 时500 hPa 高度形势场上,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强大的青藏高压控制了自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一直到滇东北,云南处于青藏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中,副热带高压位于华东沿海。13日08时,云南转为反气旋环流控制,与减弱的青藏高压在川西高原到滇西北一线形成辐合区,另在云南以北、四川东部生成一低槽,孟加拉湾一直维持强大的季风低压。20 时副高增强,滇缅高压与副高间的低槽辐合区主要在四川东部,云南仍为反气旋环流控制。700 hPa川滇间无明显切变,滇中以东为反气旋环流区。地面无锋面。14日20时青藏高压逐步东南移,与控制云南的高压合并,强降水过程结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