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反抗的忧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反抗的忧郁》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创作于1989年的长篇小说,也是贝拉·塔尔的电影《鲸鱼马戏团》的原著。

小说围绕主人公艾斯泰尔夫人、弗劳姆夫人、年轻人瓦卢什卡等数位人物,开展了一系列碎片化的故事描述,多方面呈现了匈牙利小镇的混乱事件:一头巨型鲸鱼被马戏团运送到城镇上,围观者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动机和意图。不久之后,镇上谣言四起,有消息传称,马戏团的人正默默酝酿着一个邪恶的目的,受惊的市民紧紧抓住他们能找到的任何秩序的表现形式进行批判——音乐、宇宙论、法西斯主义,等等。

《反抗的忧郁》是一本阅读门槛很高的书,也是一本悲观的书,是作者对匈牙利内部革命的讽刺。但是,我们依旧能够透过作者超现实主义的笔调和高度跳跃的叙事结构,感受到属于拉斯洛的语言艺术之美。他那独树一帜的长难句,即使对匈牙利读者来说,也是一种阅读上的挑战。高难度的措辞和句法经过细致的打磨,呈现出细腻又粗粝,复杂、宏大,且富于律动的面貌。据说,翻译他作品的英语译者之所以获得翻译奖,是因为被评论家认为“发明了一种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的英语”

作者简介

拉斯洛是匈牙利著名编剧和小说家,代表作品包括《撒旦的探戈》《战争与战争》《反抗的忧郁》等。1985年,他的处女作《撒旦探戈》在文坛备受赞誉。1987年,拉斯洛凭借德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奖金移居柏林,并在那里获得了国际文学圈的关注。1993年,拉斯洛凭借小说《反抗的忧郁》获得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

1994年,拉斯洛与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合作改编的7小时史诗电影《撒旦探戈》,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90年代末与汉学家妻子结婚以后,他曾频繁访问蒙古、中国和日本,并于这一时期出版了《乌兰巴托的囚犯》《战争与战争》《西王母的下凡》等经典作品。

2004年,拉斯洛获得科苏特奖——匈牙利最重要的文学奖。

2015年,拉斯洛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

译者简介:

余泽民是旅匈作家、翻译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讲课教授。翻译匈牙利作品二十余部,包括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撒旦探戈》《粉刺的关系》,凯尔泰斯《船夫日记》《另一个人》,马洛伊《烛烬》《一个市民的自白》,艾斯特哈兹《赫拉巴尔之书》《一个女人》,萨博《鹿》,纳达什《平行故事》,马利亚什《垃圾日》等。著有长篇小说《纸鱼缸》《狭窄的天光》,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文化散文《咖啡馆里看欧洲》《碎欧洲》等。荣获中山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翻译类),以及匈牙利政府颁发的“匈牙利文化贡献奖”。

原文摘录

To be wise, however, soberly to anticipate what might lie in store, was truly no easy task, for it was as if some vital yet undetectable modification had taken place in the eternally stable composition of the air, in the very remoteness of that hitherto faultless mechanism or unnamed principle—which, it is often remarked,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and of which the most imposing evidence is the sheer phenomenon of the world’s existence—which had suddenly lost some of its power, and it was because of this that the troubling knowledge of the probability of danger was in fact less unbearable than the common sense of foreboding that soon anything at all might happen and that this ‘anything’—the law governing its likelihood becoming apparent in the process of disintegration—was leading to greater...

书评

《反抗的忧郁》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创作于1989年的长篇小说,他更为大众熟知的作品是《撒旦的探戈》。拉斯洛的作品有点难读,它不是情节性小说,如果要定位的话,算是后现代文学。在主打哲思、弱化情节的后现代文学中,拉斯洛本身的文本风格又格外特殊,他的篇章中有大段大段的长句、难句,来表达跳跃性的东西,这些看起来联结薄弱的内容背后是作者思想的跃迁。

《反抗》写了一个简短的故事,整个故事的主体部分其实只有两天,但这微不可查的两天却成了人类历史连绵中的一个环:一个旧秩序坍塌了,一个新世界建立了。

故事是,城市里将要来一个巡演马戏团,马戏团有两点最为出名,一则是它有一条超级长的巨鲸可供观看,二是马戏团有个隐藏人物,外号“王子”,他有种诡奇的煽动力,且他喜欢看到一切眼之所见的东西被毁灭。于是,马戏团停在何处,此地就会发生打砸抢动乱,动乱参与者有固定的、沉默无声的“王子”的追随者,也有本地混水摸鱼者。

当马戏团来到城市时,所有的信息都在透露着一股不祥征兆,火车上莫名其妙施暴和想要施暴的男人、教堂停摆几十年的钟表突然发出声音、突然连根拔起倒下的巨大杨树和市中心广场上聚集的沉默外乡人等等。这一切都在暗示着往昔生活即将被打破,但那个临界点来临之前,大家只能被动等待。

在等待中,有和警察局长偷情的音乐校长之妻,她趁乱把握时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于在骚乱后成了新一代的城市领袖;有早已厌倦世界、惧怕自己妻子的音乐校长,经此一役,沦为新秩序食物链的底端;有热爱星空、不谙世事的邮递员,想要付出一腔热情给人世却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有活的不如意却趁着乱世道一跃成为城市管理层的烂酒鬼;更有作为权力象征的指挥镇压骚乱,匆匆出场又匆匆离去的中校。

书中这些人物仿佛在一个巨大的磨盘上,转来转去,还是看不到人生的未来。

“在这个位于匈牙利大平原上的南部小城,时间和空间构成一个严密封闭、无人能逃的世界,既不能逃,也不可能抵抗消逝和毁灭。”

作者拉斯洛是匈牙利的良心,他自己曾说过“匈牙利的人是一样的,人性也是一样的。我无法相信这些旧人能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匈牙利。但我的言论引来了很多愤怒的反击,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匈牙利将成为天堂。”已故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拉斯洛让人想起果戈理和麦尔维尔,而果戈里正是俄罗斯悲剧叙事的源头。

拉斯洛也在承担着匈牙利的创痛叙事功能。

拉斯洛用他艰深难懂的句子和思想在复盘匈牙利史、甚或是人类史。他想知道“世界到底有没有在变好。”

他著名的《撒旦探戈》发表在1989年,如今我们都知道匈牙利成了东欧剧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是一场时代的剧变,也是彼时人们经受的精神大创。一夜之间,天翻地覆了,接下来会怎样?

《反抗》就是借一个马戏团巡游带来骚乱的壳,来表达这种人们精神上的紧绷和不安之感,且是种集体性的对未知的恐慌不安。

当然拉斯洛著名的作品都在表达集体性的东西。《撒旦》中是小农庄的人群在走向“所谓光明未来”之前的集体冷漠和麻木,《反抗》是在一场“预先张扬的动乱”之前市民集体的压抑、无措与慌乱。拉斯洛用大篇大篇跳跃性的内容,氤氲出这种集体性的状态。

高兴老师这般描述拉斯洛“在他看来,在那个转折性的年份(1989年)之前匈牙利人的遭遇是军警、惩罚、禁锢与囚笼在那之后,失落、物欲、幻灭与苍白成为笼罩一切人的悲剧。我们也许很难找到像克劳斯瑙霍尔凯这么悲观失望的东欧人。”

高兴老师的这段解读,就深深契合了《反抗》中的情节和气氛。拉斯洛作为著者是悲观的,本书中好似有了结尾,但这个世界却没有一个明晰的结局,或者看不到明晰的未来。与我深爱的另一个匈牙利文学大师马洛伊.山多尔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文学大家对于东欧剧变的感受落于作品中时是如此不同。

拉斯洛是反复渲染一种集体悲观性的气氛,群体置于此地,群体囿于此地。虽看似有新的希望和秩序,但回头一看,人不曾变。依作者的话语“无法相信旧人可以建起一个新匈牙利”。但马洛伊山多尔对世界秩序崩塌与重建是这样表达的:在书中,爆炸大火后,旧贵族珍藏的几千本书变作碎片,漫天飞舞。这是个旧世界稀碎了的意向。家国破碎人离去。多年后,在异国小酒馆相逢的是两个匈牙利人,这不代表作者认为新世界只能走出去寻找,但这确实代表旧世界、旧秩序稀碎的一种果断和画下的停止符。

不同的文学大师,在面对民族创伤时有不同的表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应该都有过如此过程——

他既不带愤怒,也不掺杂个人情绪,而是怀着些许忧伤的不解站在周围缓慢流淌的人潮中,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他无法最终理解并体察到“他亲爱的朋友们”彼此之间到底想得到什么。

他游走,跋涉,疾奔,“既盲目,又不知疲倦”,在他的心灵里——正如他的一位挚友一针见血所说的那样——“怀着他个人宇宙的无可救药的美丽。”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