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乌托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反乌托邦(英语:dystopia、Cacotopia、kakotopia 或 anti-utopia;中文又称反面乌托邦[1]、敌托邦、恶托邦、绝望乡或废托邦)是乌托邦(utopia)的反义语,希腊语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 place),它是一种不得人心、令人恐惧的假想社群或社会,是与理想社会相反的,一种极端恶劣的社会最终形态。反乌托邦常常表征为反人类、极权政府、生态灾难或其他社会性的灾难性衰败。这种社会出现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特别是设定在未来的故事。反乌托邦出现在许多虚构作品的背景与设定中,常用于提醒人们注意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环境、政治、经济、宗教、心理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被人忽略,有可能导致出现反乌托邦的状况。

语源和历史

反乌托邦(dystopia)一词来源自乌托邦(utopia)。它的希腊语前缀意指“坏的、不好的”。

1818年,英国哲学家、法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使用了cacotopia(最糟政府所在的假想之地)这个词。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记载,已知最早使用dystopia一词,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于1868年在英国下议院前的演讲。密尔指责了政府的爱尔兰土地政策:“称它们为乌托邦式的或许太过褒扬,它们更应被称作反乌托邦式(dys-topians,或caco-topians)。通常称之为乌托邦式[2]的是某些太过美好而难以实现事情,但它们则显得更倾向于太过糟糕而不可行”。

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

  • 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
  • 肃清。领导者用宣传对国民洗脑,统治者强行将自己的体制描述成美好,异见人士被制裁并排除在社会之外;
  • 剥夺言论自由。将所谓对社会有害的出版物没收、焚书;
  • 社会不公。在社会承认的市民阶层以下,有不被当人的贫困阶级和贱民存在,事实上是贫富两极的社会;
  • 为了根除市民社会的贫困,用社会体制将极端贫困者强制隔离或掩盖起来;
  • 生活在社会体制内的市民阶级,由体制根据血统DNA之类进行管控;
  • 生育管制。
  • 通过愚民政策,完全遮蔽以上负面资讯,或者市民阶层将这些弊端视为理所当然并自然而然予以接受

一些作品中的反乌托邦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观设定有:人类丧失自由、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或以另类方法制造“民主”)、阶级壁垒森严、自杀风气横行等等。故事表达的方法主要是透过一些变数,如人工智能背叛人类,“野人”被带进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类文明已变得僵化或腐化,并带领自己走向毁灭,而主角再从中作出自我的选择。

视频

反乌托邦主题动画:模范公民
未来者说 韩松 反乌托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