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原鲛科鱼类的体型是修长的圆柱形,眼睛呈细长的纺锤状、椭圆形或裂缝状,长度往往是高度的两倍以上,瞬膜相当发达。唇沟通常很短甚至完全退化,鼻孔不与口相连,前鼻瓣呈宽三角形。牙齿小而多,通常具有小齿尖,上下颔的齿形相似,但后方的牙齿则呈梳状排列。有两枚背鳍,无硬棘,第一背鳍很小,位置通常在腹鳍基底的前方。尾鳍为短而狭长的带状,上叶线条平直,下叶通常不明显,甚至没有下叶。中文名原鲛学名Proscylliumhabereri命名者Hilgendorf,1904科中文名原鲛科科号科名015Proscylliidae模式种产地Takao,Taiwan大陆名哈氏原鲨栖息环境砂泥底、近海沿岸俗名狗沙栖息深度50-50公尺食用鱼类否[1]
其他信息
栖所生态
栖息于大陆棚斜坡约50~100公尺的底栖性鱼类。肉食性。生态习性了解不多。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台湾、日本、越南及印尼等。本省分布于北部及东北部海域。
渔业利用
主要以底拖网捕获,一般捕获鱼体较小,故以下杂鱼处理。
基本介绍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65 cm
经济性 否
台湾分布 北部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Graceful cat shark, Graceful catshark
型态特征
体型颇为修长。头平扁,头宽比头高大。头盖骨具眶上脊。吻短而钝圆。眼狭长,两端尖,下眼睑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细长,几达口裂部,无鼻须;无口鼻沟。口宽大,亚弧形形;唇褶短小;口裂内部及鳃耙边缘具乳突;齿细小密列,5齿尖型。喷水孔中大,卵形,位于眼后。盾鳞3棘突2脊突。背鳍2个,第一背鳍位于胸鳍与腹鳍间,靠近腹鳍起点,上角圆钝,后角凹入,下角尖突延长;第二背鳍大小及形状略同于第一背鳍;腹鳍小于背鳍;臀鳍低平,与第二背鳍约略相对;胸鳍扇形;尾鳍狭长,上叶发达;尾鳍下叶前部与中部连合,狭长低平,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与上叶相连呈圆形。体浅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散布大小不一之暗色斑点,有时具不明显之鞍状斑。
吻短而钝圆。眼狭长,两端尖,下眼睑上部分化成瞬褶。齿细小密列。具盾鳞。体浅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散布大小不一之暗色斑点,有时具不明显之鞍状斑。背鳍2个,尾鳍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