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膴隆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原膴隆基,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位于广东省兴宁市罗浮镇澄联村,坐西向东,建成于清朝雍正年间,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屋内为砖木结构,有九厅十八井,120多间房,滴水8.8米,禾坪1亩,水塘1.8亩。原膴隆基是刘氏由闽入粤始祖开七公(刘开七)的第十五世孙刘居元建造。该屋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竣工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历时20年。2009年,澄联村刘屋“原膴隆基”被兴宁市人民政府授予特色古民居称号,此屋保存现状基本完好,同时也作为澄联村刘氏宗祠使用。
中文名 原膴隆基
外文名 Yuanwulongji
地理位置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澄联村
始建时间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竣工时间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
位置
原膴隆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澄联村,距离罗浮圩镇2.5公里。
结构
原膴隆基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设计合理,结构精良,三栋四横一围龙,八柱落地,九厅十八井,120多间房,滴水高度约8米,禾坪长40米,宽12米。门坪外墙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与半月形围龙屋形成一个硕大的圆形。
特色
原膴隆基是客家民居特色建筑,原膴隆基有三栋、四横、四个楼角、一围龙、九厅、十八井、月池、禾坪、化胎等客家建筑元素一应俱全。
史沿革
刘姓为澄联村第一大姓,在南宋末年,从福建宁化迁移至广东兴宁岗背,后再迁至罗浮司马第,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从罗浮司马第迁移到澄塘村(今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澄联村)。原膴隆基建成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刘氏居元公开基建立,由于屋宇工程浩大,困难重重,奠基乃至竣工历时近20个春秋。 屋场风水名称:旗形令字穴,“为庚兼申山头”。祖屋正向东方矿里岌,视野开阔,愿望群山。东南方各有一河流入村,二水交汇,渊源流长向西北流入东江,风水位佳,藏财纳富,昭示风水宝地。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围楼是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属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其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组合,始兴县尚保存有200座左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隘子镇的满堂大围。该楼建于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1860年)历时24年,为当地富豪乾荣所建,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是始兴县也是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其建筑既有古代雄浑朴实的气势中,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韵味,集古代、近代客家民俗风情以及近现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溯本思源
源明公(大始祖)→永河公(2世祖)→累公(18世祖)→太子高皇帝邦公(75世祖)→中山靖王胜公(78世祖)→照烈帝备公(玄德)(95世祖)→贿公(120世祖)→龙公(134世祖)→开七公(135世祖)→广传公(136世祖)→(137世祖)巨源、巨泉、巨川、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连、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巨源公→俊三公→清公→法优公→法通公→法兴公→法宏公→法迁公→朝成公→复举公→文标公→同昭公→居元公(刘居元)。十五世祖元公(居元公)系十四世祖同昭公的长子,出生于罗浮司城司马第,年轻时曾任州府文官(据考证:相当于省级文教厅长),元婆系罗浮寨王赖氏,生有四子,财丁兴旺,儿孙满堂。清朝康熙年间立基于澄塘下,排除万难,历时20个春秋,建有元善第、原膴隆基两屋。
历史人物
刘居元,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澄联村建村始祖,是入粤刘氏第十四世祖同昭长子[1] 。被清廷授予“庚午科考授州同”,为六品文官;而立之年后选址铜鼓寨山脚开基建屋,名为原膴隆基。生有4子,孙20个,曾孙79个,后裔人才辈出,文武双举,有武举人刘振建,文举人刘春林。民国时期,有刘师佑和刘超寰为兴宁一中校长;有法国留学博士刘葆寰;有少将刘圃耘,校官刘辅仁,营长刘佑寰、刘清华都是抗日英雄。刘云昌,1977年卒,野战医院副团级干部。曾参加抗美援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