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墙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原墙镇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下辖行政建制镇,位于太和县东北部,东接三堂镇,南隔老母猪港与三塔镇相望,西界茨河与郭庙镇为邻,北临阮桥镇。东经115042'—115043',北纬33016'—33020'。镇政府距县城约15公里,面积68.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91.6公顷。辖2个社区,7个村委会,138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5774(2018年)。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红芋、棉花等,经济作物有薄荷、药材、玉米、西瓜等。原墙烧饼闻名全国,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称。
原墙镇镇域整体地势平坦,海拔约31.5-32米。年平均气温为18C。西部、南部多为红淤土,东北部多为黑土、黄土和少量砂礓土。境内沟河纵横,交错成网,茨河为主要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本镇。其次有界洪河、苗原河、老母猪港、鱼鳞沟等,水利资源丰富。
原墙镇交通便捷,商合杭高铁和规划的徐阜高速、淮滨高速穿境而过,东距三堂集站5公里,西距漯阜铁路太和北站15公里,南距商合杭高铁太和东站约16公里。308省道改道后经原墙镇镇区南部而过(太和县—原墙镇—苗集镇),另有原坟路(原墙镇—坟台镇)、原双路(原墙镇—双浮镇)、原三路(原墙镇—三塔镇)、原名路(原墙镇—名利集)连接,四通八达。[1]
历史沿革
原墙镇是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几度易名。文化底蕴丰富,名胜古迹也颇多,曾有城地拢、歇马厅、鸡毛岭,但随着地貌、地形的数年变化,如今这些古迹都不存在了。
根据明万历二年(1574)、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和1992年《太和县志》记载:
上古时期,禹分天下为九州,原墙为九州之一古豫州之域。
春秋时原墙属胡子国,西周康王姬钊(?―公元前1057年)封陈满之裔国于胡,归姓。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楚灭胡,原墙并入于楚。
战国时期,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十,徙于钜阳”(即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楚畏秦逼,都城由陈迁都钜阳,钜阳即细阳,今原墙),“二十二,王东徙寿春,命曰郢”即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原墙作为楚国的临时都城有12年之久。
秦统一天下时分三十六郡,原墙属颍川郡。
西汉刘邦高祖二年(前205年)原墙属汝南郡细阳县。颜师古注曰:“居细水之阳,故曰细阳”。刘邦封夏侯婴食邑细阳千户,共六千九百户,撤消以前所封的其它食邑,1977年7月,阜阳市区发掘出西汉汝阴侯墓,为为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夏侯婴子)墓。细阳城故址在今原墙镇北1公里茨河左岸。
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封赵王张耳之孙张寿为乐昌候,封地为细阳县池阳乡,后废,张寿遂因家焉。
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属汝南国,三年(前154年),复属汝南郡。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十月癸酉(前127年),封河间献王子钜阳侯国,元鼎五年(前112年),钜阳侯国除为县。
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九月癸巳,改细阳县为王宪细阳侯国(历3世,国除为县)。此两侯国曾取代过细阳县,县与侯国并属汝南郡。
王莽篡汉后,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细阳县为乐庆县。东汉初年,恢复旧名。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25—56年)以虞延为细阳令;建武十二年(36年)封岑彭之子屯骑校尉岑遵为细阳侯,建细阳侯国,历三世。汉安帝元初三年(116),子坐事失国,除细阳侯国为县。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又为细阳侯国,不久国除为县。
三国魏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撤销细阳县并入汝阴县。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598年),属于汝阴郡颍阳县,治在南原和乡。到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其县尚存。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设百尺镇,属河南道颍州汝阴郡。
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973年)十一月,划汝阴县北部五个乡置万寿县,治百尺镇
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原墙属于万寿县,治在玄墙。宣和元年(1119年)改迁为泰和县,移于旧县。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原墙属于汝宁府颍州泰和县。
明开国初,原墙属于汝宁府泰和县。
明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原墙属于凤阳府颍州泰和县,改泰和为太和。
清初叫玄墙集,康熙年间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为元墙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今原墙刘协村人刘之协领导白莲教徒起义。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在从汝州返叶县途中被捕,押赴北京不屈而死。
咸丰三年三月(1853年3月),原墙人李元领导农民起义于原墙,与知县林炳南战于淝河口之西,大败之。官勇伤200多人,农民军阵亡120人,李元中炮牺牲。
咸丰十年十二月(1860年12月),姜台凌率捻军至原墙,占牛寨。
同治四年七月(1865年7月),赖文光、李允率太平军由雉河集至原墙,及茨河南岸,与清巡抚英翰战于淝河口、港沟等地,不利,去河南。
民国初(1912)改称为原墙集。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豫皖苏解放区由太和县析置原墙县,治原墙集。1948年撤销,仍并入太和县。
1947年4月(民国三十六年),刘邓大军在阜阳县二郎庙组建阜北县民主政府,辖原墙集部分区域。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原墙集解放。
1949年2月(民国三十八年),撤销阜北县入阜阳县。原墙集属阜阳县。
1949年,设立原墙区。
1950年,由阜阳县划入太和县。原墙集属太和县。
1958年,成立原墙人民公社,同年获得由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名的先进单位奖状。
1961年8月,恢复原墙区。
1969年3月,撤区并社,恢复原墙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奖励原墙镇的奖状
1978年,恢复原墙区。
1983年,农村机构改革时撤原墙公社并入原墙区,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92年,撤区并乡,建制设镇,由原墙区、刘老寨乡、名利乡合并成立原墙镇,辖区面积63.0平方千米,时辖43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总户数为1.2万户,人口4.9万人。
1994年,村区划调整为16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
2006年,重新调整为9个村民委员会。
2010年,共有1.4万户,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耕地面积约6.16万亩。[2]
历史古迹
细阳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镇北0.5公里茨河左岸,东西长550米,南北宽460米。2017年3月考古专家对太和细阳古城遗址考古探查,据介绍,市、县文物部门曾多次对细阳古城遗址进行实地探查,并在地表采集到许多汉代陶片,发现一些遗迹。现有的发现显示,这里的确是一处古城遗址。但细阳古城的具体年代和规模等有待进一步考证。此次考古探查,考古专家们一方面想弄清楚细阳古城的具体建造年代和规模,同时也想看看细阳城与钜阳城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更是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万寿山
原墙镇北有万寿山,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名为万寿山,实为一校平地略高的土岭。高数仞,周围半亩,成土墩状,名曰万寿墩。又疑是一古墓或古城遗址,有待考古。
1947年,县人发现万寿山遗址有大小圆门各一,深邃幽暗,人不可入,后即用土封闭。1952年遗址被人挖掘,仅见古砖,别无他物。昔日,每年九月重阳,文士皆偕伴前来,或爬万寿山,或登万寿墩,举目远眺,平原秋野,菊花盛开,万木萧疏.因此人们美其名曰:万寿登高。
时至今日,原墙九月九重阳古会十分繁华热闹。古有太和八景之一“万寿登高”,清人祝松龄有诗为证:“万寿城边万寿山,登临宛在碧云间。经霜秋雨连霄霁,节到重阳任往还。”又清人吴汉腾诗:“万寿城荒草木秋,登临不尽古今愁。当年此地成都会,定有闲人把菊游。”
苗谷堆古墓
苗谷堆古墓位于原墙镇苗谷堆村南部田地里,西距原墙镇名利集约2公里,东南距汉细阳县古城遗址约2.5公里,距原墙镇上约4公里,村里村民以苗姓为主,其余部分为张姓。村祖辈相传大墓为其北宋祖先苗训墓,实为讹传,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苗训传》记载:“苗训,河中人(今山西永济)人,善天文占卜之术”。
历史上关于苗训墓的位置并无相关记载。据1925年(民国十四年)时任太和县长丁炳烺主修的《太和县志》记载:“惟茨河东鱼鳞沟堡一冢,俗名苗堌堆(苗谷堆),比岁屡陷,下窥者历门数重,极深邃,手摹砖壁有纹,最后至一门,则淤填封实,窃疑为汉时封建古侯墓,惜史籍既佚,无从采摭,土人往往以其冢近于某姓村庄,即以某姓堌堆名,并举某姓名人以实之,则近于诬妄,载笔宜从慎焉”。由此可见,根据丁炳烺的考证,苗谷堆古墓很有可能是汉朝侯国的某一任侯王的古墓,其推断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此地距汉细阳城遗址仅约2.5公里,具体封国详见原墙镇历史沿革。
1956年我国进行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专家对苗谷堆古墓进行过考察鉴定,认为这是汉代的一座古墓,里面为汉砖构造,墓穴外还能看到散落的汉砖,墓葬已被打开,西南方向有入口。 根据2013年11月,太和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太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可知,把苗谷堆古墓年代定为汉代古墓,东西长约42米,南北宽约29米,周长约140米,总面积1218㎡,保存状态较差,上面杂草丛生。 据村里老人说,墓穴口没封之前,大家都进去看过,战时还被当做过防空洞,墓穴里有很多小房间,都是拱形顶(这一特征符合汉代王侯墓葬的结构)。传说古墓内出土过古剑等文物,均早已不知去向。20世纪90年代经常有附近村子小孩进里面玩耍。如今随着时间推移,苗谷堆面积逐渐缩小。网络小说家临渊慕鱼1,从小生活在苗谷堆附近村庄东张庄,正是根据此墓的传说为背景,创作小说《天官诡印》。如今,逢年过节,村里人都会前去祭拜。
妙相院
在原墙镇,位置无考。原名玉石佛寺,北宋嘉佑年间(1056年9月—1063年)建,久圮。
广惠院
在原墙镇,位置无考。原名古城寺,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重建,有赐额敕书勒石。清顺治年重修,颍州刘体仁、邑人吴鼎皆有诗文纪其事。道光年修,吴汉腾有诗。
百尺堰
百尺堰大致位置在今原墙镇茨河西岸,魏正始四年(243年),用邓艾计,修广、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唐代原墙叫百尺镇。《水经注》:“淮水东南过陈县,又东南流注于颍,谓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是《通典郡县志》百尺堰,在颍州汝阴县西北一百里,今之玄墙集西岸,故迹存”。由此可见,百尺堰与原墙镇历史密不可分,未来需要进一步发掘研究百尺堰的历史。
华祖庙(又名华佗庙)
华祖庙是中国传统的纪念型庙宇形式之一,华祖庙是为了纪念华佗而设立的庙堂,在多地都存在。原墙镇华祖庙,位置无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修建,内存广惠院宋时佛像一,佛身贮有元至治四三年(1323年)刊本《梁王经忏》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补刊本三卷,古铜镜一。
玄武人祖庙
玄武人祖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场所形式。原墙玄武人祖庙在东大街镇卫生院对面,现存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6平方米,始建于宋代元丰(1078年-1085年)初年,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乱,光绪初年重修,2001年又重修。
庙房长11.2米,宽7米。庙院内东南5米有一古井(俗称奶奶古井)。每年三月三逢庙会,镇上人都会去玄武人祖庙烧香,街边有摆摊买东西的村民。[3]
历史人物
岑遵,东汉岑彭之子(岑彭为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汉书》记载:子遵(岑遵)嗣,徒封细阳侯(封地在今原墙镇)。遵卒,子伉嗣。传三世而终。
虞延,字子大,汉族。陈留东昏(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也,东汉初年贤臣。建武初年,虞延仕执金吾府,为细阳县令。后辞官还乡,太守闻其名召署郡功曹。建武二十年(公元45年)任陈留郡南部督邮,光武帝二十年(公元45年)东巡,下诏传呼引见,赐钱及剑带佩刀还郡。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8年),司徒玉况征召虞延,正月初一光武帝召拜他为公车令。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9年),改任洛阳令。虞延在县令任上三年,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2年)升为南阳太守。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代替赵憙任太尉;永平八年(公元65年),代替范迁为司徒。永平年间英事发觉,诏书切让,延遂自杀。家至清贫,子孙不免寒餧。南朝宋时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为其立传。
建武初年,到执金吾的府中做事,被任命为细阳县令(今原墙镇)。在任上,每到岁时节令,他便让刑徒囚犯休假回家,这些人感其恩德,到期即回。有个囚犯在家得了病,自家把他装车送到县府,一到囚犯就病死了,虞延领着府吏把他安葬在城门外,百姓深受感动,这就是典故“虞延克期”,唐李翰《蒙求》中有“虞延克期,盛吉垂泣”。
明代水陆画《菩萨圣众及后嫔往古文武官僚等像》中的张寿形象
张酺fu(?~104年),字孟侯,汝南细阳(今原墙镇)人。西汉赵王张敖后代,《后汉书》卷45《张酺传》言:“敖子寿(张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
少时从祖父张充受《尚书》,又师事太常桓荣,锐意进取,毫不松懈。永平九年(66年),明帝为四姓(指樊、郭、阴、马四家外戚)小侯在南宫开学,设置《五经》师傅,张酺于此教授《尚书》,又多次在御前讲授。后被任为郎,遂令入宫教授皇太子。章帝即位,提升张酺为侍中、虎贲中郎将。数月之后,出任东郡太守。任职十五年,到和帝即位不久,升任魏郡太守。永元五年(93年),升任太仆。数月之后,代尹睦为太尉。多次上书请求退职,皇帝不许。后因细故策免。张酺归乡后,闭门不通宾客,永元十六年(104年),复出任光禄勋,数月后,代鲁恭为司徒,月余病卒。皇帝亲临丧礼,赐以墓地,礼遇恩宠异于他相。
《三国演义》中吕范形象
吕范(?—228年),字子衡,豫州汝南细阳(今原墙镇)人,容观姿貌威仪。官至吴前将军、 扬州牧假节、南昌侯、追赠大司马。少为县吏,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后领宛陵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又与徐逸攻贼陈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又从攻祖郎于陵阳,太史慈于勇里。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征江夏,还平鄱阳。策薨,奔丧于吴。后吴主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刘备诣京见吴主权,范密请留备。后迁平南将军,屯柴桑。吴主权破关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黄武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大帝素服举哀,遣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大帝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范长子先卒,次子据嗣。后据为孙𬘭杀,夷三族。类,故方之。”《三国志·吕范传》:“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修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居处服饰,于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吕范以旧臣任用,若范之越隘,得以吉终,所遇之时殊也。
苗训
苗训(929—1000年)字广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宋初大臣。师从陈抟老祖,善天文占候术,以谋略见长。早年结识赵匡胤,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与诸葛亮、徐茂公齐名道家高人。县志记载及传说原墙苗谷堆古墓即为其墓。
清乾隆六十年提拿教匪刘之协赏格
刘之协(1740—1800年)今原墙镇刘协村人,幼颖慧善机巧。家资颇富,初习文,后习武,弱冠赴南京武科乡试未中,遂无意功名,旋拜白莲教主刘松为师,从事反清复明活动。尝尽其家庭收入,供给传教活动,甚得刘松信任和教友爱戴。乾隆四十年(1775年),刘松谋于鹿邑起义,事泄被捕,发配甘肃隆德,遂由刘之协继任教首。之协多次携巨金潜去隆德,供刘松活动费用,又与刘松谋划,把“混元教’改为“三阳教’,“混元美化经’改为“三阳了道经”,改“灵文”为口诀,以便利宣传。之协为加强号召力,诡称县人王廷章之子为“牛八’,影射朱姓,谓是明室后裔。又诡称刘松之子是弥勒佛转世,辅佐牛八,灭清复明。于是四出活动,在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地,发展了大量教徒。乾隆五十八年,各地白莲教又策划起事,被清廷发觉,重要首领多被捕,刘松、宋之清、齐林等不幸遇害,惟刘之协一人幸免。同年,刘之协又在河南被捕,解至扶沟,以重金贿差役,乘间逃脱。刘之协一再破网,使清廷大为震动,乾隆皇帝曾愤恨地说:“各省督抚,以至州县,皆不能各矢天良,认真办理。”更痛斥河南、安徽官吏:“刘之协以邪教余犯,竞至任其潜逃漏网,尚复成何政体⋯⋯所有河南、安徽两省巡抚、藩臬,于刘之协未获之前,不准其支领养廉”。并把湖南总督毕沅降职,河南巡抚穆和蔺革职充军,安徽巡抚陈用敷交部治罪。并降旨各地,务将刘之协及其党羽急速擒拿。于是各州府县,对刘之协画影图形,悬赏缉捕。胥役乘虐,逐户搜查,千家万户,株罗连织,富破家,贫陷死。迫使人心思乱。嘉庆元年(179 6年),刘之协乘乾隆退位之机,遂和同教江汉潮、姚之富、齐国谟、齐王氏等密谋起事。原拟于三月初十日发动,但聂杰人、张正谟、林之华、刘盛鸣等已先于正月十一日起事于枝江、宣都,姚之富、齐王氏等继起响应,一时起义军风起云涌,席卷鄂北、川东,蔓延河南、陕西、甘肃等五省数十州县,俱树天王刘之协旗。清廷调动大批兵力对付教军。教军机动灵活,“踪迹飘忽,时分时合,随杀随增,东西回窜,官军受其牵缀,稍不慎即堕其术中,堵剿均无速效。”为了联络策应各方,刘之协不驻军营,常往来于邓州、新野等地。嘉庆五年(1805年)正月,因为想在河南再立一股义军,声援陕西,策动李杰等在宝鸡、郏州起事,在后由汝州回叶县途中,不幸为叛徒冀大荣所诱,被叶县县令廖寅逮捕。清廷闻讯,即令侍郎高杞、侍卫兴常赴叶县将刘之协押解到京,处以凌迟极刑。刘之协死后,教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但各地教军继续与清军战斗了三、四年。刘之协领导的这次白莲教起义,共与清廷战斗10年之久,双方各死亡数十万人,清军副将以下死亡400余员,其中官阶一、二品者20余员,许多名将、骁勇,贵胄,一个个人头落地,清廷耗费饷银逾亿万两,给清朝的统治以巨大冲击。[1]
张淑真(1907—1932年) 女,今原墙镇人。自幼随父读书,其父信奉基督教,故淑真亦为基督教徒。1927年,杨虎城部驻太和,女共产党员谢葆贞住进福音堂,与淑真邂逅相遇,逐成契友。在谢葆贞的帮助下,淑真参加了谢葆贞领导的各种社会活动,演现代戏,宣传男女平等。鼓励妇女放足读书。谢葆贞领导成立太和县妇女联合会,淑真被选为委员,并担任城关区妇联主任,以后又当选为县妇联主任,同时还担任女子小学教师、教导主任职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四·一九”暴动时,她和丈夫张殿五(砖桥小学教师)、婆妹张信真一同被捕。淑真性格豪放,慷慨有男子气。被捕时她已怀孕数月,敌人欺其弱质,软硬兼施,企图使她屈服变节。淑真不为利动,不为刑屈,厉声怒目,呵斥敌人。她的婆妹张信真性情软弱,淑真鼓励她:“不能在敌人面前掉泪”,“要和敌人斗争到底!”4月23日,淑真和战友一同就义。沿途高呼口号,激昂慷慨。至刑场,神色自若,她喝令敌人:“不准从背后开枪,看清你姑奶奶是怎样死的!”终于迎弹牺牲。
赵书香
赵书香(1910—1935)男,字芸阁,今原墙镇北祝赵庄人。毕业于太和乡村初级师范。在校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的小组长、支部书记、太和县东北区区委委员职务,并在邓清庙小学、原墙小学任教。1932年太和“四·一九”暴动失败,书香被国民党通辑,遂化名去蚌埠第三乡村师范就读,继续在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组织“现实社”和“生活读书会”,编印《现实周刊》,宣传抗日救国,收复东北国土。1935年1月被捕,同年5月,病殁于安庆“反省”院。书香被捕后,受尽折磨,但一直坚强不屈,其父曾去狱中探望,书香向父亲表示:“头可断,节不可变。”并请托父亲:“抚养孤儿,长大勿忘乃父之志”。[1]
韩振江
韩振江(1914.8—2005.8)男,今原墙镇名利集人。192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73师217团副团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警卫团营长,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8师22团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和南下、解放海南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万山要塞区副司令员、川岛水警区司令员、福建基地副司令员。正军职离休干部。1955年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1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桑树德(1918—1946)女,今原墙镇人。1938年参加太和抗日自卫军二支队教导队,在淝河口一带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春,去涡北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同年冬入党。1942年,任泗南县中共半城区委书记。1946年不幸被捕,就义于徐州。[1]
刘兴泉
刘兴泉(1954- )男,今原墙镇人,汉族,1954年生于安徽省太和县原墙镇刘庙村,擅长人物画和动物画,尤其以画驴而闻名遐迩。墨驴画廊是画家刘兴泉先生的作品专卖店。他的墨驴画作品中通常都加入了人物和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深受广大收藏家的珍爱。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出访而创作《牧驴图》和《百驴图》,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赏。
刘兴贵(1963- )男,今原墙镇人,汉族,1963年出生于“中国书画之乡”安徽省太和县,毕业于黄山书画院95级书法专业高级研修班,现居北京。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北京翰丰书画院院长。
张勇(1976—1989)男,原墙镇人,生前系颍上一中初二学生,1989年7月18日,在颍上县沙颍河闸附近抢救落水同学时英勇献身,1990年9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其为革命烈士。[4]
行政区划
概况
截止2018年,原墙镇辖2个社区,7个村委会,138个自然村,14066户,总人口35774(2018年)人。
2018年统计各村村委会、自然村情况
东街社区
位于原墙镇镇政府向东偏南方向,处于308省道,主要交通干道有原三路和原赵路。全村户数1950户,人口8567人,耕地7262亩。人均年收入约4950元,粮食总产值45吨。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890人。东街社区管辖15个自然村,即:东街、桑寨、解庄、任庄、老阮寨、阮腰庄、杨桥、阮楼、阮老庄、阮寨、阮大庄、徐沟申、徐小庄、徐竹元、徐桥。
西街社区
位于原墙镇西北方向,处于308省道交通干道。村室面积330平方米。全村户数1376户,人口6851人,耕地4284亩,村人均年收入4780元,粮食总产值约3471吨,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2756人。西街社区管辖16个自然村,即:小西街、城岗、红旗、跃进、桑元、李元、魏场、韩庄、张庄、乔庄、刘元、郭元、赵、高元、郭庄、王小桥。
刘庙村委会
位于原墙镇北方向,处于原坟交通干道。村室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全村户数1778户,人口6608人,耕地8242亩,人均年收入约4300元,粮食总产值约4533吨,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2120人。刘庙村委会管辖20个自然村,即:东张庄、苗谷堆、刘谷堆、赵庄、祝庄、东刘庙、格针元、西刘庙、小王庄、前李、后李、小岳庄、苗老庄、刘桥、东刺园、西刺园、柿花庙、南小王庄、小苗庄、张李庄。
刘楼村委会
位于原墙镇东北方向,处于308交通干道上。村室面积占地202.8平方米。全村户数1463户,人口6355人,耕地7855亩。人均年收入约有2298.5元,粮食总产值约3216吨,外出务工人员约2563人。刘楼村委会管辖13个自然村,即:王场、刘楼、高小庄、高元、解庄、桑营、郑营、祁庄、田营、曹寨、刘小寨、葛庄、张庄。
刘老寨村委会
位于原墙镇东北方向,处于308交通干道。村室内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全村户数1756户,人口6927人,耕地8967亩。人均年收入2270元,粮食总产值3810吨,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3024人。刘老寨村委会管辖15个自然村,即:薛武庄、葛庄、陈庄、阮庄、小岳寨、前陈庄、宋庄、刘老寨、郑庄、李营、时元、张庄、刘竹元、郭庄、胡庄。
大岳寨村委会
位于原墙镇北方向,处于原坟交通干道。村室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全村户数1029户,人口4098人,耕地4721亩。人均年收入约2265元,粮食总产值1620吨,其中常年外出人员有1687人。大岳寨村委会管辖7个自然村,即:前柏林、后柏林、寨里、营子、王油坊、范庙、岳土桥。
双建村委会
位于原墙镇东南方向,处于原三路交通干道上,村史面积共占地260平方米。全村户数1443户,人口5997人,耕地5681亩。人均年收入3500元,粮食总产值约2900吨。外出务工人员约2200人。双建村委会管辖12个自然村,即:朱洲、花庄、阮小庄、解屯、阮湾、段营、张庄、大韩营、小韩营、孙桥、贾寨、南沟嘴。
名利村委会
位于原墙镇西北方向,处于原名路交通干道。村室面积占地220平方米。全村户数1814户,人口6980人,耕地6488亩。人均年收入6800元,粮食总产值约3244吨,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300人。名利村委会管辖17个自然村,即:名利、前楼、韩腰楼、闵庄、田沟西、田沟北、前张勋、后张勋、毛王庄、苗沟口、同心寨、东九楼、西九楼、小韩庄、张庄、张楼、辛庄。
刘协村委会
位于原墙镇西北2.5公里处,村名源于白莲教首领刘之协而得名。全村户数1457户,人口8450人,耕地8142亩,面积7.6平方公里。村庄布点规划后辖1个中心村、6 个居民点。该村有党员135人,设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现有村总支成员6名,村委会筹备组成员7名(交差4名),村计生专干3名,村民组长20名。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养殖种植业收入为辅,特别是从事打烧饼等餐饮服务业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的80%以上,有的承办了大中专院校食堂,有的办起了餐饮连锁店,也使得“原墙烧饼”香飘全国,仅此项收入年人均高达5万元,使广大农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6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559元,村集体收入12万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刘协村委会2006年8月由原刘协村、任庄村、桃园村三村合并而成。管辖23个自然村,即: 刘协、吴庄、陈庄、小杨庄、杨沟口、杨老庄、任庄、杨小庄、刘浅、徐庄、小韩庄、桃元、范协拉、王楼、小刘庄、高庄、林庄、牛庄、张桥、史庄、张丹、牛庙、小康庄。[5]
经济建设
农业
1986年,全镇有耕地6.2万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春红芋、棉花等;经济作物薄荷、药材等。农作物播种面积1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的播种面积为9.1万亩,粮食单产200千克,农业总产值206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元。
1979年小麦平均亩产为90公斤。1993年6月,原桃园村、刘协村5120亩实施旱田改为水田,种植水稻,亩产850千克,曾获阜阳市“粮食生产状元村”称号。199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6万亩,农业总产值3927万元,人均纯收入590元。2000年以后,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种植结构调整、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逐年增加。2005年,塑料大棚蔬菜基地发展到1200亩,9月,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发展科技示范户50户,辐射户1000户。2007年以后,相继在刘楼村、名利村、西街村建立了示范田、种子田、公关田小麦生产基地,小麦生产克服涝灾、秋旱、冬干等不利因素,并实施了“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平均亩产为500公斤左右。2010年底,农业生产总值18837万元,粮食总产3.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被阜阳市确定为“小麦高产攻关乡镇”,荣获“全国科技兴村示范单位”、太和县“科技兴农示范乡镇”。2015年粮食总产量突破5.3万吨。
林业
1987年,植树造林以在沟旁、河旁、路旁、宅旁种植桐树为主。2001年,加快镇、村绿化工程,以农田林网建设和村庄、集镇绿化为主体,主要沿308省道、茨河岸堤、环镇环村路段等处,以植杨树为主。2007年退耕还林100亩。
养殖业
1985年以后,养殖业从家庭式养殖向规模养殖过渡,重点养殖牛、猪、羊等大牲畜及鸡、鸭等禽类。1995年,多以家庭分散养殖,生猪存栏1.6万头,大牲畜1.1万头。2002年,建成规模养殖场6家,生猪存栏2.4万头,大牲畜存栏0.7万头。2008年,年出栏禽类15万多只,生猪存栏1.3万头,禽类5.2万只。2000年,清理沟塘和开挖低低洼地,共发展水面养殖1.4公顷,以鲢鱼、鲤鱼、鱼、草鱼为主,年产量16吨。2010年底,畜牧业产值263万元,渔业产值3.1万元。[2]
从家庭式养殖向规模养殖过渡,重点养殖牛、猪、羊等大牲畜及鸡、鹅、鸽等禽类。原墙镇是市确定的小麦高产攻关乡镇,县六个科技兴农示范乡镇之一,有全国科技兴村示范单位一个(省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推荐),全省科技示范村一个,县科技示范村三个,桃园村曾获全市“粮食生产状元村”称号。现已建成田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及为国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两个农业引资项目。
工业
1992年,皮鞋厂、骨粉厂建成,全镇工业总产值918万元。2002年,彩灯厂投产,全镇工业总产值2046万元。2000年,曹寨木板加工厂、张敏服装加工厂投产全镇工业总产值3476万元。2000年,成立利泉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欣缘服饰加工厂,年创税216万元。2010年底,光辉木业、富强金属铸造厂投产运营,全镇工业总产值2197万元。[2]
商贸
到201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346个,年销售额2.1亿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大镇,原墙镇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商业贸易繁荣,有近1500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年人均劳动力价格8000元左右。原墙镇的劳务输出有自己的特色,即以外出经营型为主,由80年代的一人或多人“打烧饼”,发展到在当地承包大、中学校食堂,这样的户全镇已有20多户,每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雇用工人以当地人为主。[6]
基础设施
城镇建设
1992年,对原墙集镇进行改造。1996年成立环卫队,并配备了相关设施。1991月,完成了人民路(今玄阳大道)的旧房改造工程,形成了三纵三横的街道框架,使集市区域扩大1.2平方千米。2006年3月建成原墙自来水厂、刘庙、刘老寨自来水厂,日均供水量300立方米。2008年,完成0.5千米主街道和0.6千米街巷道路面的混凝土硬化。2009年,完成街道两侧下水道的修建及绿化。2010年,集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主街道两侧全部安装了路灯和监控设施。
交通运输
主要干道设有长途汽车停靠点。2005年,308省道改道后环绕原墙集,2008年,环镇路与各村支路相连,混凝土硬化路面5千米。2009年,个人购买大客车4辆,开往上海、温州、武汉等地;小型客运车辆52辆。年客运总量50万人次。
电力电信
1992年,架设了农田电网。2009年,有供电所一座,35千伏变电所一座,主变量5000千伏安,辖区内10千伏线路共6条,总长度183.96千米,配变台区共338台,容量12350千伏安。全镇通电率达100%,年供电量1880万千瓦时。
邮政通讯
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时装机1346门。1997年底实现村村通工程。2002年,130、139手机信号塔先后安装开通,固定电话逐渐被移动电话所代替。至2010年底,共建无线通信基站4个,邮政代办处1个,共有联通、移动、电信代办点12家。
农田水利
原墙茨河节制闸始建于1976年12月,闸桥一体,可控制流域面积2514平方千米,蓄水库容1350万立方,可灌溉40万亩农田。2003年6月重新修建。1995年,发动群众对2100米鱼鳞沟进行了清淤。1998年对万余亩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修整。2005年,连续四年对农田水利进行了综合治理,至2010年,新打机井316眼、配套机械116台、修建桥梁105座、修建砂石路14条,长1.81千米。[7]
社会事业
科技
2005年,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2007年8月,成立太和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阿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人社会员304人,科技人员7名,年产值1440万元,年利润100万元。2009年11月,成立太和县鑫宇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近106万元,建新型节能型日光温室,引进北京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形成规模化无公害蔬菜地,为社员提供种苗、农资、实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提供市场价格营销信息,代购代销等服务,入社会员217人。2010年,全镇共有各类科技组织9个,发展会员565人,其中农业种植、栽培技术合作社6个,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编印科普资料2万余份,组织讲座35次。
文化
1958年,成立原墙梆剧团,原名为太和县梆剧二团,建有大戏院一座,现有演员18人。国家级书法家3人,国家级画家3人,省级书画家6人,剪纸艺人12人。2004年成立友声诗社原墙分社,现有成员16人。2008年,,建刘协村农家书屋、刘楼村农家书屋、刘庙村农家书屋、西街村农家书屋,各拥有书籍10002010年,新建原墙镇文化站,配有电脑、声乐器材等各种文艺设施。
教育
1986年,有幼儿园1所,占地面积1310平方米,入园幼儿92人,幼儿教师7人。有小学32所,学校总占地面积145070平方米,教学用房20320平方米,136个班,在校学生4680人,教职工311人,其中公办教师222人,民办教师89人,大专以上学历有10人,属初级中学6所,。1992年,学校进行了整合,合并了2所小学;1997年,小学减至18所,中学减至4所。2003年,新建民办幼儿园2所,原墙中学更名为“太和县第五中学”。2006年,小学减至12所,中学减至2所。2010年,全镇有幼儿园5所,其中公办1所,私立4所,人园儿童121人,教职工52人。有小学11所,79个班级,在校学生1500人,教职工225人,中级职称196人,副高4人。有中学1所。学校设42个教学班,其中高中班12个,在校学生1500人,教取工51人,其中高中教师36人。
原墙太和五中
太和县第五中学:创建于1956年,原名原墙中学,后被命名为太和县第三中学,2003年更名为太和县第五中学。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其中高中班12个;在校学生1500人,其中高中学生565人;教职工151人,其中高中教师36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太和县教研室教育教学研究室基地”,“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阜阳市花园式单位”,“阜阳市绿色学校 ”,“省级绿化模范单位”。2015年被授予“阜阳市人民满意学校”荣誉称号。校各项设施配套齐全,除理、化、生实验室外,还配有微机室、电教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教师集体办公室、学生公寓和餐厅。原学校校长王安康,现学校校长王勇。学校规模:学校现有教学楼三座,宿舍楼两座,学生餐厅一座。
卫生
原墙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0年,医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是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一级甲等医院”,1997年被评为“阜阳市十佳中心卫生院”“爱婴卫生院”等称号。2010年,有医生39名职工60余人,其中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8人,现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20多个科室,另购进进口CT、进口B超、脑彩超、全自动分析仪等多种先进设备,床位98床。2009年,建立了各村卫生室,整合了乡村医疗诊所。2010年,镇内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卫生室共9个,医师共68人,医护人员83人,床位189床。2010年,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0109人,参合率88.9%。
社会保障
五保供养:1986年,对60岁以上的三无人员(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实行五保供养的制度,给予每人每年50元的生活补助。1990年增至每人每年150元。194年提高到每人每年400元。2008年,每人每年增至1200元,并免费为五保对象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2010年,供养金额标准再次提高,达到每人每年增至140元,全部实行住院医疗免费。
1984年9月,建名利敬老院,占地6670平方米,入住19人。1986年1月,建刘老敬老院,占地10670平方米,瓦房24间,人住23人。2007年,名利敬老院与刘老寨敬老院合并。2008年,投资120万元进行扩建,更名为“原墙镇敬老院”,占地13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3平方米,已居住73人。2010年,五保供养共有527人,其中集中供养90人,分散供养437人。
最低生活保障:2006年,为特别困难的下岗职工申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办理了农村困难群众救助。2010年,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06人,每人每月补足240元,农村享受人员298人,每人每年补足1200元。
优抚救助:2008年,,成立原墙镇残疾人联合会。至2010年,为贫困白内障者复明37人,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药费补助175人次,申办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253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4人。[8]
特色小吃
烧饼:太和烧饼闻名全国,而太和烧饼中以原墙烧饼为佳,所以又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说。
胡辣汤:原墙的胡辣汤也有很久一段历史,但已经没人记得了,只知道碗里胡辣汤一直飘着亘古不绝的香气。
馓子: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以麦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
传统民俗
原墙庙会唱戏的
庙会:原墙镇有很多庙会,其中比较大型的主要有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庙会,每年庙会都会吸引远近数十里的人民。2012年起,“三月三”庙会改成从农历“正月初六”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旅游景点
茨河湾省级湿地公园
太和八景“茨河秋泛”处兴建省级湿地公园
据《太和县志》记载:“茨河湾,在县东二十五里。明正统间河水溢,由北而冲决转南,形屈曲而秀丽,两岸上下多古迹。秋时,文士恒喜泛舟于此。为县八景之一,名曰茨河秋泛。”史中所称“八景”,在茨河湾流域还有“万寿登高”、“经锄映月”、“双塔晴烟”、“龙泉玉树”等风光名胜。
茨河湾湿地公园位于太和县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含南北走向的茨河及两岸约440米区域范围,长度约为9713.25米,以308省道以北、012县道以南、郭庙镇界限以东、原墙镇以西围合而成,总面积为433.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04.31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70.18%。公园内以永久性河流湿地为主,包括泛洪平原湿地以及农用沟塘等人工湿地。
公园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园内有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蔷薇科等各类植物共10科、42属、82种;有鸟类36科11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0种,省级保护鸟类25种;鱼类9科47种;两栖类3科7种;爬行动物3科6种;哺乳类8科15种。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综合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发展观光旅游等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
功能完备,湿地公园分五个功能区
公园本着“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茨河湾省级湿地公园分五个功能区。
生态保育区位于茨河湾湿地公园的中部区域,面积125.04公顷,占公园总面积28.84%。该区是公园的最重要区域,主要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展示和监测,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恢复重建区在湿地公园河堤两侧,面积108.90公顷,占公园总面积25.12%。通过对湿地的水文条件、路堤岸线、植被土壤、陆地景观和特色水生植物的修复,增加物种的组成和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宣教展示区位于湿地公园的南部,面积127.05公顷,占公园总面积29.30%。是向外界展示湿地文明、普及科技知识、推介湿地文化的窗口。
合理利用区位于湿地公园308省道两侧,面积66.55公顷,占公园总面积15.35%。该区以保护为前提,规划建设展示自然生态的湿地体验岛、湿地生态展览馆、湿地农家乐、小型游客码头、接待游客中心和主入口及停车场。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参与和体验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
服务管理区位于湿地公园的南端,面积约6.05公顷。是管理机构开展科普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场所,为整个湿地公园提供管理服务。
湿地公园计划2020年建成
记者从太和县林业部门了解到,茨河湾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目标是:2016年到2017年,加快建设生态资源保护设施;搞好道路及水电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实施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和部分生态文化旅游综合服务项目,具备对外开放的基本能力。
2018年到2020年,完成五大功能区建设,把茨河湾省级湿地公园打造成一个湿地景观丰富、文化特色浓郁,科普教育与湿地生态旅游兼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省级湿地公园。
据了解,截至阜阳市已有6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总面积达45519.17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49%,较2016年增加433.6公顷,湿地保护面积有所增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