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历史原本是明亮的(田玉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史原本是明亮的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历史原本是明亮的》中国当代作家田玉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历史原本是明亮的

许多网友记得,今年年初,我在“印象红磨坊”里发表了拙文《“文化长阳”和它的“三件宝”》,近日,又有一篇题为《长阳民族文化“三件宝”,你知道多少?》的美文在另一政府部门所属的官方媒体推出(未署作者名),我听说后立即找到此文进行了认真学习。 从笔力来看,作者功底深厚,堪称高手,加之他(或她)肯定了究竟哪才是“三件宝”,对长阳的民族文化给予了赞美、宣传,本人无论是作为一名民间艺人还是曾经的民族文化工作者,都应对其表示感谢才对。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作者缺乏深入细致地调查采访,文中在一些关键要素上脱离了史实,不仅有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原则,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损资丘人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请看此文中原文的一段:

“2006年6月,长阳颁布实施《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受此利好,2007年,资丘镇民族文化馆成立了资丘镇民间文艺协会,谢克富当选为镇里的民间文艺协会理事、杨家桥村民间文艺分会会长。他带领村里老人传、帮、带、教大伙唱南曲,在谢克富和老一辈南曲传承人的影响下,村里学南曲的氛围空前浓厚。资丘镇也开始加大力度打造“民族文化强镇”,出台了《资丘镇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规定》”。

此段文字稍作归纳,中心意思是:2006年6月,长阳出台了《保护条例》,并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资丘“受此利好”,才开始了怎样怎样的工作,出台了《保护规定》云云。

然而,实际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资丘就开始了建文化强镇(包括成立民间文艺协会),2000年,资丘镇政府就出台了《资丘镇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规定》,否则,资丘创建的闻名全国、广为人知的“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从何而来?

事实是,资丘的“保护区”首先是因《中国文化报》的报道引起了文化部以及全国人大的关注,早在2001年里就已在全国名声大振,之后又过了6年,还是在以资丘人为主的人民群众的督促下,县里才颁布了《保护条例》,这才是真相。

我一向喜欢用证据说话。

这是“保护区”建立的标志性文件(请注意时间点)。

关于“保护区”是怎样得到国家乃至世界高度重视的,这其中有过哪些过程,还有它的价值和作用如何,我们再看下图:

前面打印的文字内容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纯宣等领导在全国人大的安排下要来资丘调研,长阳县人大办公室接到通知后给资丘镇政府办公室发来的传真,首行为当时任县人大副主任的张裕国签批的:'请秘书科传真致资丘镇政府办公室,并转田玉成同志收。张裕国 7.25日’”

下面手写的文字内容是:

朱纯宣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辉轩 原省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主任委员

蒋永松 省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金刚 省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陈斌 省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办公室副处级秘书

汪秀芳 张治国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善林 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委员会委员

陈振华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陈秘书长

李世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世国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裕国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查档,这张图片是2001年留下的。更可喜的是,上述这些人目前都还健在,他们肯定都还记得那次到资丘的目的——考查资丘在全国首创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记得当时,客人们就住在桃山新街沈剑馆子里,开始并没有正而八经地进会议室,就在朱主任所住的那间客房里,他们或坐着或躺着仔细聆听了我们的汇报,又翻看了我们的《资丘镇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规定》,朱主任这才传达全国人大的意见说: “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领域里,在一个大山深处的乡镇里,用一种'准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在全国还是首创,我们必须对此给予大力支持”!

朱主任还说:“资丘的这个《规定》实际已是法律的雏形”。

同年8月,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决定,成立以县委副书记李作春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立即着手编制全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规划”。

同年12月,全国人大、文化部即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立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将资丘的做法向世界做了介绍。 然而不知何种原因,又3年过去了,此事在我县却一直停滞不前。直到2004年,我又以自治县第六届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书面建议,要求把这项立法工作纳入县人大的工作日程,在人大“两国”(胡世国、张裕国)的直接操办下,这项立法的工作才终于上马。2005年,我再一次提出了《关于加快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条例的立法进度》的建议,胡世国主任则亲自出马,带着我们一行负责完成了立法过程中需要人]大代表座谈评议、签署相关文件的一系列程序,这才完成了这个项目的全部工作,只等省人大通过便可执行实施。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全国首部”以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正式法律诞生的全过程

其实,我一向十分地尊重媒体和记者,结交过众多新闻界好友。但该文作者明显是犯了“资料不够想象凑”的毛病,或许也就是在无意之间,但因背离了客观实际,模糊了关键事件的时间顺序,从而间接否定了一个曾得到过国家乃至世界肯定的文化项目的原生地,这不仅是对资丘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也是对整个资丘人的不公,所以,老朽不得不出面用事实予以澄清。

关于“保护区”的全貌,本文所涉的仍然只是管中所窥,你若真心对资丘乃至长阳的民族文化发展史有兴趣,建议你翻看“印象红磨坊”里《我的家乡收获着另一个“金秋”》和《守望在历史的“滩堰”里》等文章,便可得到更多的了解。 历史原本是明亮的、不可模糊的。[1]

作者简介

田玉成,男,“50后”,湖北长阳资丘人,当过农民、教师,后从事民族文化工作,曾多次获得国家级表彰,有论文获全国大奖和湖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出版有《巴土文化探究集》等多部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