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历口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口镇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地处祁门县西北部,东与安凌镇、古溪乡、小路口镇相连,南与渚口乡接壤,西与闪里镇、箬坑乡毗邻,北与池州市石台县交界,行政区域面积185.9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历口镇户籍人口为14782人。

古称环溪,又名新丰;1989年4月,撤销历口乡设立历口镇;2004年12月,彭龙乡并入历口镇。截至2020年6月,历口镇辖1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许村。[1]

简介概况

历口镇 位于祁门县西部39公里,因位于历山、沥水之口而得名,与古溪、彭龙、渚口、箬坑、小路口五乡接壤,大青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祁门县西乡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新时代气息的重镇,素有"小小祁门县,大大历口镇"之誉,全镇所辖十个村,五十八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85.94平方千米,自古以来都是祁门西路经济文化的中心。

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历口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历口古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生产初具规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明显,形成了菌业、茶业、粮油、旅游、电子五大产业。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历口自然特色,各届政府都把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生产,加大对林业的改造,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全镇现有股份制合作林杨13个,造林面积达23427亩,森林覆盖率达85%,独特的高山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生产出大量香气浓郁、色泽鲜艳、品质优良的无污染绿色保健饮料-名优红绿茶,并在繁昌、舒城、无为、合肥、娥桥等地享有较高的声誉,通过努力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交易市场,茶季期间,市场日成交干茶达3 万公斤,是周边三乡一镇茶叶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每年茶季,大批茶商云集而来,为历口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独特的山区气候,所产出的香菇、木耳、柿子、灵芝、中药材等远近闻名。

基础建设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全镇程控电话已达500余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户户有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历口中心医院是全省红十字医院,设备先进,人员配套,能及时处理内、外、儿、妇产科的常见病和急发病,使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历口中、小学教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先后被省教委命名为省级重点农村实验中学和省农村示范小学,而且均已建立微机室,教学方式正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是我县基础教育的重要窗口。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两基"工作走在全县前列。[2]

旅游资源

历口镇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脚下,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生态优良,乡风淳朴,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2005年该镇被评为全市旅游十强乡镇之一。

该镇是 "祁红"创始地、目连戏故里、名医故里,;拥有古祠、古民居、古树林、武陵古道、古桥、古碑等历史遗存资源。此外还有极具民间文化色彩的"无根水"、"放生池"、"永禁碑"、"富村桥"、"双姓祠"等景点,以及天然原始森林,尤其是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连戏;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和展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教育世人崇尚美德、和谐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历口镇依托牯牛降优势,以统坑峡谷森林探险游、湘东、环砂村"农家乐"、历溪古祠、古民居、古戏、民俗观赏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以深生态旅游、大休闲市场为指导,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旅游最旺"的奋斗目标,努力构建大黄山旅游圈中重要而又独特的休闲度假带,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特色产业

历口镇境内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发展菌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0年,该镇农民从浙江引种食用菌开始,在政府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积极引导下,由5万棒发展到400万棒规模,全镇15个村都进行种植,种植农户达270余户,其中生产规模万棒以上的农户达90余户,实现纯收入600余万元,人均增收400余元(按2005年市场价)。尤其是西塘菌业特色村更加突出。该村五一桥菌菇交易市场建有食用菌保鲜库7个,冷藏容量达500多立方米,吸引浙江、南京、上海、福建等地客商纷纷前来交易。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保鲜、储藏、运销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经纪人的发展,从事菌菇交易达20余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每当菌菇上市交易时,该镇菌菇市场呈现出客商云集、货畅其流的繁荣景象。

祁红发源地

祁红发源地历口历口在祁西,为今历口镇所在地。古名新丰,始建于宋。后以地处历山和沥水之口而易名。

沥 水北出牯牛降历山,将村子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利济桥横跨沥水上,连接东西。此桥原名集福桥,始建于清乾隆37年(1772),系集福寺僧人亦云募资所 建,在今桥上游不远处。后曾三圮两修。现存的5孔石拱桥,为光绪24年(1898)由同和昌茶号老板汪广英倡捐,历口商人全力所建。长85米,宽8米,高 11米,全用青石砌成,是祁门旧时最长的石拱桥,风格古朴,气势雄伟。位于水道上的4孔,分别命为"万"、"古"、"千"、"秋",取祈望"万古长存、千 秋永固"之意。桥面上设有4根如来柱,既是装饰物,又加固了栏干。原来桥东有观音庙,西有惜字炉。惜字炉体为正方体,上下两层为焚纸炉,炉顶榱椽甍瓦,檐 角高挑,铃铎叮当,古色古香,桥头上书有联语,曰:"洞分四清用三界,力向中流降百川"。后庙、炉俱毁,两端石阶亦被拆除,桥也改为公路桥,虽大变样,但 古风犹存。

旧 时历口以许、冯二姓为主,利济桥河东多冯姓,居于从武陵直下的溪涧与沥水的汇合点,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形成历口的外围。河西为历口的主街道,则多许氏, 许姓为历口首屈一指的大姓。大沥水在河西绕过一个大圆圈,把许村围成了一个船形,许氏家族就聚居在这个船形的圆圈里。据说很早以前,这里为方姓家族聚居 地。"方"与祁门话"翻"同音,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方姓坐船,船翻人亡,后来竟无一人留下。南唐时,有个叫许儒义的人,因不愿做官,逃到这个万山丛中的船 地里隐居,"许"与方言"水"音相同,水能泛舟,故许氏视此为风水宝地。果然家族兴旺,子孙繁盛,名人辈出。许儒义的儿子许规,游学于宣、歙二州,颇有文 名。许规子许逖,南唐末任校书郎、侍御史,宋初仍得到朝廷重用,他多次向宋太宗上书,提出北方边防策略,后升任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知州、国子监博士等 职。

历 口自古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祁西北部的商业重镇。当年沿河两岸各有一条数百米的长街,街面全用大青石板铺就。两旁店铺比肩而立,布庄、药铺、饭店、酒 坊、轿行、茶号等,行业众多,不下百家,各色南北杂货应有尽有。有名的祁西土布,亦以历口为集散地,销往各县四乡。当年这里繁华无比,四乡八邻的百姓均来 此采购交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以至于有"小小的祁门县,大大的历口镇"的说法。历口还有祁红创始地之称,清末祁红创始人之一的余干臣曾来此开茶号,试 制祁红。此后历口制茶业竞相发展,茶号林立,成了祁红重要产区。

历 口地扼皖赣通衢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又因其经济的繁荣而成土匪劫掠的对象。曾国藩与太平军对垒之时,设帅府于祁门,部队部署于历口、赤岭口一带,曾常 往返于祁门与历口之间,督察军事。民国18年(1929)3月31日,东流人朱老五率部140人路过历口,见店家都已上门逃跑,遂兽性大发,拣门户高大者 放火,烧掉了40余家,历口半壁顿时化作焦土,是为祁门民国时期有名的大事件。

今日的历口,仍不失往日的古朴,而更多的新气象,为其增添了新的风采。[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