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历书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历书时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描述天体运动的方程式中采用的时间﹐或天体历表中应用的时间﹐简称ET。 它是由天体力学的定律确定的均匀时间﹐又称牛顿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195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自1960年开始用历书时代替世界时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并规定世界各国天文年历的太阳﹑月球﹑行星历表﹐都以历书时为准进行计算。

原则上﹐对于太阳系中任何一个天体﹐只要精确地掌握了它的运动规律﹐都可以用来规定历书时。十九世纪末﹐纽康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编制了太阳历表﹐是最基本的太阳历表。因此﹐人们把纽康太阳历表作为历书时定义的基础。历书时秒的定义为1900年 1月0日12时正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47﹔历书时起点与纽康计算太阳几何平黄经的起始历元相同﹐即取1900年初太阳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04的瞬间﹐作为历书时1900年 1月0日12时正。

历书时(ET)是过去用于天体的星历表中,特别是太阳(从地球观测)、月球、行星和其他许多太阳系内天体位置所用的时间尺度,但现已经废弃不用了。这不同于世界时(UT):依据地球绕轴自转制定的时间尺度。历书时已经在1976年经国际天文联合会议决由地球力学时(Terrestrial Dynamical Time,TDT)与质心力学时(Barycentric Dynamical Time,TDB)取代,在1991年TDT重新更名为地球时(Terrestrial Time,TT)。

发展历史

在19世纪末期,地球的自转(也就是说日的长度)被发现不仅不规则,而且在增长中。事实上,观测太阳、月球和行星的位置与星历表比较,是确定时间更好的方法

以纽康在1895年依据太阳视运动编辑的星历表,国际单位制的秒在1960年被定义为:

自历书时1900年1月0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

铯原子钟在1955年开始运转,并且很明显地显示出地球自转的任意起伏,证实了平太阳秒完全不适宜做为世界时的时间测量单位。经过三年的比较和观测月球的位置,确定了历书秒相当于9,192,631,770周期的铯共振,在1960年和1984年之间的国际单位秒被定义成和原子秒一致。

测定

历书时的测定有了天体的历表﹐根据给定的历书时时刻﹐可以查到天体的相应位置。相反﹐由某一时刻观测到的天体的位置与其历表比较﹐可以得到这一时刻的历书时。根据太阳历表﹐观测太阳的位置就可以得到历书时。太阳比月球难以观测﹐而且月球在天球上的视运动速度为太阳的13.37倍﹐因此观测它们所得历书时的精度也会相差同样的倍数。实际上历书时是通过观测月球得到的。E.W.布朗根据他对月球运动理论的芯咯o计算并出版了改进月历表。把观测到的月球位置与布朗改进月历表进行比较﹐即可得历书时。观测月球的方法有中天观测﹑等高观测﹑月掩星观测和照相观测。通常使用的仪器有子午环﹑中星仪﹑等高仪和双速月球照相仪。由于月球视面比较大﹐边缘不整齐﹐因而观测精度不高﹐所得历书时的精度也很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