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語
印度尼西亞語 (Bahasa Indonesia)是以廖內方言為基礎的一種馬來語,是印度尼西亞的官方語言。全世界約有3000萬人將印度尼西亞語作為他們的母語,還有大約1.4億人將印度尼西亞語作為第二語言,能較熟練的讀和說印度尼西亞語。 印度尼西亞國內所有地區都通用印尼語,同時在荷蘭、菲律賓、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美國也有許多人使用印尼語。為了能與馬來語書面文字統一,1972年印尼政府推出以馬來文拼寫系統為標準的精確拼音(Ejaan Yang Disempurnakan)使得印尼語跟馬來語的拼寫非常接近。[1]
- 中文名 印度尼西亞語
- 外文名 Bahasa Indonesia
- 源 自 蘇門答臘島東北部的馬來語
- 屬 於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
目錄
語系
在語言學分類中,印尼語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印尼語源自於蘇門答臘島東北部的馬來語,是該語言的一個地區性變種,同標準馬來語有超過80%的同源性。1972年以前印尼文和馬來文的拼寫大不相同,這是由於1972年以前印尼文拼寫系統由荷蘭人發明的,而馬來文拼寫系統則是由英國人開發的。為了能使到印尼語與馬來語書面文字達到統一1972年印尼政府推出以馬來文拼寫系統為標準的精確拼音(Ejaan Yang Disempurnakan)使到印尼語跟馬來語拼寫非常接近。馬來語和印尼語都使用拉丁字母,同西歐語言相比較,印尼語的語法非常簡單。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官方印尼語稱為巴哈薩(Bahasa,在印尼語裡就是「語言」的意思)。在印度尼西亞的2.3億人口中,有超過300種方言。某些年長的印尼人能夠說一些荷蘭語,在商業、遊覽和教育方面也通用英語。 基本上,所謂「馬來語言」和「印尼語言」的區別,是基於政治上的原因,而不是基於語言學上的考慮。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互相溝通的,雖然有不少語彙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馬來方言彼此之間反而無法完全互相溝通。比如說,對很多馬來人而言,他們就很難理解吉蘭丹語(Kelantanese)的發音。此外,印尼爪哇的馬來語(Javanese Malay),則是擁有很多特有的詞彙,即使是熟悉馬來語的馬來人也無法完全理解這些詞彙的意思。
差別
馬來語和印尼語之間的差別,可以類比為英式英語(British English)和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之間的差別。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彼此溝通的,只是在書寫系統的拼音和語彙上有一些差異。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印尼語從爪哇語和荷蘭語中借用了不少詞彙。比如說,馬來語中的「郵局(post office)」是「pejabat pos」,但是印尼語中的「郵局」則是「kantor pos」,這是借用「kantoor」這個荷蘭語——荷蘭語中的「辦公室(office)」——而產生的詞彙。
書寫
在20世紀以前,由於多數的馬來人都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他們是使用一種叫做「Jawi」的改良式阿拉伯字母書寫系統來進行書寫的。之後,另外一種叫做「Rumi」的拉丁字母書寫系統,則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Jawi」原本的地位。馬來西亞和印尼在書寫系統上的差別,其實正反映了當時統治兩地的不同殖民政府---英國殖民政府和荷屬東印度公司---在書寫系統上的差別。 在印尼語中,英文字「moon」中的母音,是遵循荷蘭語的習慣而寫成「oe」。在日本占領印尼的時候,這個母音又被日本殖民政府改為「u」(因此,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卡諾的名字,也從Soekarno被改為Sukarno)。同樣地,在1972年以前,英語「chin」中的子音,雖然在馬來語中是用「ch」來表示,但是在印尼語中,則是遵循荷蘭語的習慣而書寫成「tj」。所以,「孫子」在馬來語中的寫法是「chuchu」,但是在印尼語中的寫法卻是「tjoetjoe」。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1972年才有所改變。由於印尼「Ejaan Yang Disempurnakan (精確拼音,Perfected Spelling)」的公布,馬來語和印尼語中書寫系統的這些差異才有了縮小的跡象。比如說,在這之後,馬來語的「ch」和印尼語的「tj」,都一律改成「c」,因此「孫子」就變成了「cucu」。此外,印尼語也不再使用「dj」,而是使用馬來語中已經採用的「j」,因此,雅加達的拼法,就從「Djakarta」變成了「Jakarta」。原本在印尼語中被保留來發半母音的「j」(即英語「young」的第一個發音),也由馬來語中的「y」所取代。 雖然馬來語和印尼語在書寫系統上已經幾乎獲得了統一,然而,由於某些歷史上的原因,這兩種語言的某些詞彙還是有點差異。比如說,「錢」在馬來語中是寫成「wang」,但是在印尼語中則是寫成「uang」。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