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卡洛·托诺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卡洛·托诺利(Carlo Tononi, 1675-1730)是托诺利(Tononi)家族为义大利重要的小提琴制琴家族,当义大利北部尚未成为小提琴的重要城市时,托诺利家族即在波隆纳(Bologna)工作。

生平经历

他是乔凡尼·托诺利(Johannes Tononi)的儿子,亦是当时重要的制琴师,在波隆纳时,他的父亲即传授制琴技术给他,1713年父亲去世,他接掌父亲的商铺。1717年,抵达威尼斯,与彼得罗·瓜奈里(Pietro Guarneri)共同在威尼斯楔拉斯(Matteo II Sellas)工作室工作。 虽然他是位商人,但并非协会成员,也没有成立工作室,皆靠盘商为他卖琴。其制作的乐器,标签印有日期的非常稀少,很难追溯其发展。虽然制琴上有突破改良,但其本质与父亲的方向还是一致的。他制作的大提琴则较少,小提琴与中提琴数量较多。而且大部份所制的琴,都是以1615年阿玛蒂家族的独特低音古提琴(contralto viola)为标准。而且他也制造琴弓,并都刻有他的名字。

2010年10月,他制作的小提琴拍卖纪录是362,586美元。[1]

作品形制结构以乐器的“F孔”为重要依据

1720年代乐器上的标签,有许多特征与在波隆纳时期有所不同。判断形制结构以乐器的“F孔”为重要依据,此时期的琴型较接近多梅尼柯·蒙塔耶纳(Domenica Montagnana, 1686-1750)与弗朗切斯科·葛贝替(Francesco Gobetti, 1675-1723),以1728年为制琴历程的分割点。 其乐器木材的品质优良,F孔较长且优美,面板拱形明显,形状与尺寸很大,螺旋状的琴头轮廓相当鲜明,其外表华丽,散发橘红色的光泽。 由于小提琴的琴头少有变化,面板较平缓,易受欢迎,与波隆纳时期的漆料相较之下,威尼斯时期的作品较厚重,也没那么精致。 通常他的名字会以英文(in negative)的方式烙印在不同的两处:一处是铭刻侧板底部、接近尾钮处;另一处是在背板内部的下方。[2]

参考资料

  1. Carlo Annibale Tononi. tarisio.com. [2019-03-17]. 
  2. 卡洛.托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