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卜居(王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卜居(王令)

作品名称:卜居(王令)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王令

卜居(王令)是北宋诗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1]

正文

吾求一屋逮两月,贫不谋贵何以图。 朅栈自放就穷巷,幸得之喜何敢吁。 颓檐断柱不相缔,瓦堕散地梁架虚。 门无藩𫔶户不闭,时时犬彘入自居。 主人怜我莫自致,为我补葺加垍涂。 翻翻匠氏乃谁子,颉颃作气厉叫呼。 群庸汹汹助声势,睥睨凌我要我酤。 归来叹息无自得,两日财致酒一壸。 征多偿少意不惬,弃我忽去如逃逋。 重来閴寂不可问,依旧四壁编空芦。 嗟余虽贫日犹爨,可不善为盎釜谟。 外户不闭古则尔,今也盗贼过街衢。 乞钱买篱作藩固,更学关楗防朝晡。 邻翁问我乃何者,得毋亦以名自儒。 王朝潭潭聚冠盖,几人不载卿相车。 子何布被不盖肉,浪自名士实则奴。 假为无能守编户,犹可自择安阎闾。 胡为惨戚卒困此,去矣何屋不可徂。 此居卑洼不待说,四高中下流无渠。 夏霖连延久积注,往往灶下秋生鱼。 始来图此不自择,终见坐与蚯蚓俱。 何况梁榱日蛀腐,一仆非尔力可扶。 苟求暂安急旦夕,反以身就殒压虞。 乃知穷则失自爱,死得正命有几且。 翁乎尔言诚得矣,我方困甚非真愚。[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岁时进书塾读书。他常是白天与众学童一起嬉戏,晚上回家独自读书,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眠。少年时代的王令,好助人,气盛放纵,对他人不义行为好当面指责而无所顾忌,众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十六岁的王令跟随叔祖父的长子越石来到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次年,王令即离开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门户,接回了寡居而难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从此,王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与姐姐相依为命、孤贫流浪的家塾聚学生活。经济上失去了对叔祖父的依赖,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担子落在了年仅十七岁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只身到山阳县某家塾当先生。第二年,又应邀去天长县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学。在这里,王令一共度过了五个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给了孤苦的王令经济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二十一岁的王令不顾众人的劝说,决然放弃了进取功名的机会。在这以后几年间,王令从未参加科举考试。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高邮,王令投书并赠《南山之田》一诗与王安石以求见,开始了他与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长王令十一岁,在这之前,早与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与束伯仁手书》中云:“自扬雄以来,盖未有临川之学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为人与才学。在回信中他赞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学为君子而方不已”。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成莫逆之交。经王安石的举荐,当时许多有声誉的文人学者开始与王令投赠唱和,王令的诗文得以传抄流通。

十八岁时在王安石的关心与努力下他终于娶亲成家。次年妻子有孕,这给王令孤寂贫困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安慰与甜蜜。然而,此时他的脚气病越来越剧。疾病迫使他卧床难起,“足疾之余,心虚善忘,恍惚无聊”(《与王介甫书》)。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3]

主要作品

著作有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参考资料

  1. 王令的诗词全集,经典古诗网
  2. “王令”诗词全集 卜居(王令) 诗词名句网
  3. 王令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