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还舟中寄袁太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
作品名称:《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创作年代: 唐朝 文学体裁:唐诗 作者:孟浩然 |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9首。
诗词原文
“ |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1]
沿溯非便习, 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 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帆, 巴东问故人。 桃源何处是, 游子正迷津。 |
” |
—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全唐诗》 |
作品注释
①观诗中“岭北回征帆”句,则浩然此前尝至今湖南桂阳、临武一带游历,其南有骑田岭、白石关、桂岭、临贺岭等。此北还途中赠袁太祝之诗。题作“南还”,殆谓“自南而还”也。浩然另有《送袁太祝尉豫章》诗,当作于此后。
②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③便习:熟习。
④厌:厌倦。
⑤五:全诗校:“一作武。”按,作“武”是。唐朗州武陵县在今湖南常德市。疑袁为武陵人,此时或正在家。
⑥帆:全诗校:“一作棹。”
⑦巴东:《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构溪、力溪、无溪、酉溪……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则武陵在巴郡之东,故称巴东。问:存间。故人:即袁太祝。
⑧桃:全诗校:“一作花。”按,作“桃”是。何处是:全诗校:“一作在何处。”桃源,在武陵。见陶渊明《桃花源记》。
⑨迷津:迷失渡口。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1] 》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2]
参考资料
- ↑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古诗文网,
- ↑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趣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