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澳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宜兰 南澳龟山
图片来自随意窝

南澳乡南澳乡位于宜兰县东南境,地处东经 121度、北纬 24度间。东以省道台九线与苏澳镇的东澳里、南强里、朝阳里为界,面临太平洋;南以和平溪(大浊水溪)与花莲县秀林乡为界;北与苏澳镇、冬山乡相邻;西临南湖大山,与大同乡接界。 “南澳”因位在苏澳的南边,长久以来,大家就这么习惯的称呼它。它是由东澳溪、大南澳溪、和平溪(大浊水溪)及大元山(海拔1,489公尺)、十六分山(海拔1,817公尺)、三星山(海拔 2,551公尺)、南湖北山(海拔 3,535公尺)、南湖大山(海拔3,740公尺)等溪流与高山的组合。[1] 南澳乡早期是泰雅族之南澳社的居住地,其祖先都是从南湖大山迁移下来,所以取其社名称此地为‘南澳’。它是宜兰县内面积最大(740.65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 8 人),自然资源最丰富,最有开发潜力的乡镇。

部落人口

清代南澳地区,隶属“后山”范围之内,清廷为杜绝洋人觊觎之谋,特命提督罗大春开筑北路,以便清正府势力进入。同治13年(1874),清军进驻南澳北岸,南澳泰雅族人出草抵抗。光绪16年(1890),刘铭传派兵讨伐,攻入塔壁罕(原东岳村旧部落)等社,焚烧部落,夺获粮秣、械弹等,南澳泰雅族遭受空前浩劫。日治时期大正三年(1914),日人在讨伐太鲁阁群泰雅人之际,也进入南澳地区收铳器,完全控制了南澳群泰雅人。日昭和年间(1926-1938)日人进行大规模的移住计划,先后成立东澳部落(现东岳村)鹿皮与柑子头部落及现今南澳村、碧候村等,推行水田、旱田的定地耕及技术。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于民国38年才正式划此地为宜兰县南澳乡沿用至今。住在南澳的人有汉人、噶玛兰人、平埔族人、日本人、洋人等族群。[2]

历史

文献上南澳地名,开始见于嘉庆15年(1810年),当时因此地位居苏澳之南,便称为大南澳大正元年(1912年),改称南澳昭和7年(1932年)成上一社,名曰南澳社,南澳这个地名就为大家所接受

清治时期隶属“后山”范围之内,长期间维持部落社会的型态。台湾开港之后即有少数之欧洲人发觉南澳为无政府地带,因而企图在此真空地区建立小殖民地,而有大南澳事件的发生{。

清治末期,清国政府厉行开山抚番政策,同治13年(1874年)清军入侵南澳溪北岸,南澳泰雅族出草反抗。光绪16年(1890年)刘铭传派兵入侵,焚烧部落,清军抢夺粮食等物资。

日治时期大正6年(1917年)宜兰厅下新设南澳支厅,支厅位置在大南澳地区的浪速(Naniwa,今苏澳镇朝阳里)。大正9年(1920年)施行州郡街庄制,改为台北州苏澳郡蕃地。战后,台北县南澳乡正式成立,民国39年(1950年)又改隶于宜兰县之下。

南澳乡的次分区

分为东澳地区(东岳)、南澳地区(南澳、碧侯、金岳、金洋、武塔)、澳花地区(澳花)。

东澳地区

位于南澳乡北区,因日治时期的汉原分治政策,大致上以台9线苏花公路为分界,西侧的山区今划为本乡东岳村,东侧的沿海地区今划为苏澳镇东澳里。1913年由哥各朱社头目哈泳.巴达(Xayun-pata)所创立,过去称伊药(lyo),因东澳山中盛产贵重药草lyo (金线莲)而得名,随著金线莲的减少,现今通常以多必优为名。

南澳地区

位于南澳乡中区,是全乡的中心与人口主要聚集地,乡治所在地位于南澳村。因日治时期的汉原分治政策,大致上以台9线苏花公路为分界,西侧的山区今划分为南澳、碧候、金岳、金洋、武塔等五村;东侧的沿海地区今划为苏澳镇朝阳、南强等两里,这七个村里合称为大南澳地区。主要居民为泰雅族南澳群。

澳花地区

位于南澳乡南区,与花莲县秀林乡和平村以和平溪(大浊水溪)为分界,本地区行政区划为澳花村,主要居民由原来的莫瑶社(Moyau )、巴玻凯凯社(Babo-Kaikai)、巴波里奥社(Babo-Lelao库巴玻)、利有亨社(Leyoxen)、太鲁阁群(Taroko)迁入后组成。

参考文献

  1. 乡镇特色,宜兰县政府,2021/04/30
  2. 南澳乡,辉哥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