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極底層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南極底層水是中國生態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是南極海水深3000米之下低溫高密度的底層流動水體。南極底層水的水溫為0至-0.8°C,鹽度為 34.6‰至34.7‰,密度約為27.88。由於密度很大,一般沿深海底部流動,活動範圍可達太平洋的北緯50°、大西洋的北緯45°地區。

南極底層水因為威德爾海及羅斯海的表層水在冰沼湖(polynyas)內及冰架(ice shelf)下冷凍而成。海冰形成而令表層水含鹽量豐富。表層水因此密度上升,向南極洲大陸邊緣(continental margin)底層流去,再而向北流。南極底層水為在自由的海洋中密度最高的水,南極繞極水(Antarctic Circumpolar Water,AACW)在1000至2000米深的地方壓上,而威德爾海底層水(Weddell Sea Bottom Water,WSBW)在其他地點壓上南極底層水。

大約三分一的南極底層水流向進入圭亞那盆地(Guiana Basin),主要經由西經35度的赤度海溝(Equatorial Channel)的南半部。另外的水流則再循環,一部分流出東大西洋的羅曼什海溝。在西經40度的圭亞那盆地,其斜度輪廓及強烈的東向深海西方邊界流(western boundary current)可能防礙南極底層水向西流。所以南極底層水只能夠在塞阿拉高地(Ceara Rise)的東面山坡轉向北流。南極底層水在西經44度,即塞阿拉高地的北方在盆地內向西流。一大部分的南極底層水經過維瑪斷裂帶(Vema Fracture Zone)進入東大西洋。

南極底層水對大洋盆地的地球化學過程、沉積物分布和地貌形態特徵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特別是對深海水團的充氧作用、生物和沉積物的氧化作用、底部沉積物的侵蝕和不整合的形成、沉積物的再沉積和特殊海底地形的塑造、碳酸鹽和硅酸鹽的溶解以及錳結核沉積場所的形成過程均起重要作用。地質時期的南極底層水可能形成於中新世中期(14百萬年),在南極冰蓋形成時,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廣大地區產生了中新世大規模的沉積間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