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类型,元朝,流行于中国南方,为区别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温…”)
 
行 1: 行 1: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类型,元朝,流行于中国南方,为区别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温州南戏或戏文。
 
  
 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交接年间的浙江温州,故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戏曲”。元朝末年发展到巅峰,明中叶后逐渐被新兴的昆山腔所替代,并演化为明清的主要戏剧——传奇。
+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类型,[[元朝]],流行于中国南方,为区别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温州]]南戏或戏文。
 +
 
 +
 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交接年间的[[ 浙江]] 温州,故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戏曲”。元朝末年发展到巅峰,明中叶后逐渐被新兴的[[昆曲| 昆山腔]] 所替代,并演化为明清的主要戏剧——传奇。
  
 
==起源==
 
==起源==
  
 据明代祝允明的《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而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完成的《南词叙录》一书中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其盛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
 据明代[[ 祝允明]] 的《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而[[ 徐渭]] 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完成的《南词叙录》一书中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其盛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北宋时的温州是繁荣的港口城市,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原本流行于农村民间的歌舞小戏和俚巷歌谣进入城市,业余戏班也成为职业剧团。在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民歌小调或诸宫调、杂剧的长处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
+
[[ 北宋]] 时的温州是繁荣的港口城市,南宋迁都临安(今[[ 杭州]] )后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原本流行于农村民间的歌舞小戏和俚巷歌谣进入城市,业余戏班也成为职业剧团。在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民歌小调或诸宫调、[[ 杂剧]] 的长处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
  
 
==发展==
 
==发展==
  
 早期南戏的创作者多为民间的“书会才人”,文字比较俚俗,保留了不少坊巷旧名和方言土语。在宋代,南戏流行于民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甚至遭到禁止。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府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现存的南戏剧本大多已经过明代文人的修改。
+
 早期南戏的创作者多为民间的“书会才人”,文字比较俚俗,保留了不少坊巷旧名和方言土语。在宋代,南戏流行于民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甚至遭到禁止。理学家[[ 朱熹]] 任漳州知府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现存的南戏剧本大多已经过明代文人的修改。
  
 元代,南戏已走出温州等东部地区,流行于中国各地。南曲北上与北剧南下,南北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杂剧演员也加入了南戏的演出,南北戏文的交流,为南戏和杂剧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戏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高度发展,现存二百多种南戏剧目,绝大部分是元代的作品。
+
 元代,南戏已走出温州等东部地区,流行于中国各地。南曲北上与北剧南下,南北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北方[[ 作家]] 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 剧本]] 的编写,杂剧演员也加入了南戏的演出,南北戏文的交流,为南戏和杂剧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戏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高度发展,现存二百多种南戏剧目,绝大部分是元代的作品。
  
 
==尾声==
 
==尾声==
行 19: 行 20:
 
 由元末至明嘉靖末年,南戏开始运用北曲,角色种类渐增,而文人雅士介入,最终使南戏转型,成为传奇。
 
 由元末至明嘉靖末年,南戏开始运用北曲,角色种类渐增,而文人雅士介入,最终使南戏转型,成为传奇。
  
 自元末《琵琶记》后,南戏开始由民间的传唱文学逐渐变为文人的创作。明代流行的南戏声腔有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其中海盐腔在明中叶前势力最盛,弋阳腔长期流行于民间,直至清代;昆山腔在嘉靖间经过魏良辅改革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最爱。明代中叶以后,由昆山腔演唱的“传奇”兴盛,南戏在戏曲史上逐渐为传奇所取代。
+
 自元末《[[ 琵琶记]] 》后,南戏开始由民间的传唱文学逐渐变为文人的创作。明代流行的南戏声腔有[[ 海盐腔]] 、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其中海盐腔在明中叶前势力最盛,[[ 弋阳腔]] 长期流行于民间,直至清代;昆山腔在嘉靖间经过魏良辅改革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最爱。明代中叶以后,由昆山腔演唱的“[[ 传奇]] ”兴盛,南戏在戏曲史上逐渐为传奇所取代。

於 2020年3月12日 (四) 09:05 的修訂

南戲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戲劇類型,元朝,流行於中國南方,為區別同時代的「北曲雜劇」,後人稱之為南曲戲文、溫州南戲或戲文。

南戲誕生於南北宋交接年間的浙江溫州,故稱「溫州雜劇」或「永嘉戲曲」。元朝末年發展到巔峰,明中葉後逐漸被新興的崑山腔所替代,並演化為明清的主要戲劇——傳奇。

起源

據明代祝允明的《猥談》記載:「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而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完成的《南詞敘錄》一書中記載:「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兩種實首之……其盛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

北宋時的溫州是繁榮的港口城市,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後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原本流行於農村民間的歌舞小戲和俚巷歌謠進入城市,業餘戲班也成為職業劇團。在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民歌小調或諸宮調、雜劇的長處後,形成了一種新的戲曲形式。

發展

早期南戲的創作者多為民間的「書會才人」,文字比較俚俗,保留了不少坊巷舊名和方言土語。在宋代,南戲流行於民間,不為士大夫所重視,甚至遭到禁止。理學家朱熹任漳州知府時,也曾禁止當地戲曲演出。現存的南戲劇本大多已經過明代文人的修改。

元代,南戲已走出溫州等東部地區,流行於中國各地。南曲北上與北劇南下,南北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北方作家參與了南戲聲腔的改造和劇本的編寫,雜劇演員也加入了南戲的演出,南北戲文的交流,為南戲和雜劇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戲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高度發展,現存二百多種南戲劇目,絕大部分是元代的作品。

尾聲

由元末至明嘉靖末年,南戲開始運用北曲,角色種類漸增,而文人雅士介入,最終使南戲轉型,成為傳奇。

自元末《琵琶記》後,南戲開始由民間的傳唱文學逐漸變為文人的創作。明代流行的南戲聲腔有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其中海鹽腔在明中葉前勢力最盛,弋陽腔長期流行於民間,直至清代;崑山腔在嘉靖間經過魏良輔改革後,成為文人士大夫的最愛。明代中葉以後,由崑山腔演唱的「傳奇」興盛,南戲在戲曲史上逐漸為傳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