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半坡组诗:神话(杨炼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半坡组诗:神话》是诗人杨炼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祖先的夕阳


一声愤怒击碎了万年青的绿意

大地和天空骤然翻转

乌鸦像一池黑睡莲

惊叫着飞过每个黄昏

零乱散失的竹简,历史的小小片断


从另一种现实中,石头

登上峭崖,复原了自己的面孔


祖先的夕阳

落进我怀里

像这只盛满过生命泉水的尖底瓶

一颗祈愿补天的五彩的心

茫茫沙原,从地平线向我逼近

离去石头,归来石头

我是一座活的雕塑


哦红褐色的光,照耀同一片黄土

那儿,起伏着我童年的茅屋

松树和青铜器,在山坳里默默伫立

优美的动物献出温暖的花纹

骨珠串成的日子

我的大地肤色的孩子

当梦发白,饱含浇灌万物之水

第一个单音词,喃喃诞生


我游遍白昼的河滩,一条蛇尾

拍打飞鸟时的时间,化为龙

我走向黑夜的岩谷,一双手掌

摸索无声的壁画,变成鹰


早已不是少女,在这里一跪千载——

而把太阳追赶得无处藏身的勇士

被风暴般的欲望折断了雄浑的背影

震颤着寂寞大海的鸟儿

注定填补满自己浅浅的灵魂

第九颗烈日挣扎死去

弓弦和痛苦,却徒然鸣响

一个女人只能清冷地奔向月亮

在另一种光中活着

回过头,沉思已成往日的世界


无穷岁月的播种者啊

只有这一片黄昏能触摸你幽暗的永恒

告诉我:金灿灿的肤色究竟意味着什么

果实累累的生命在绿色藤蔓上摇曳

我的灵魂到底收获过什么


六条龙倒在脚下,怀抱一座深渊

这石头,以原始的强劲,悠悠书写

最古老的种族蔓延成一片高原

崩塌之后废弃之后,不加雕琢的美

经终空旷的真实,朗读风声

我一千次死亡再生为神


看呵,和绿色的田野纠缠不清的早晨

每天的未卜之辞,像一堆灰烬

而大地另一面,太阳的希望的篝火

灼伤第一个撒下小麦的人

第一个用血液摇撼海洋的人

固定在边缘,永远是第一次——


一座母亲的雕像

俯瞰这沉默的国度

站在峭崖般高大的基座上

怀抱的尖底瓶

永远空了


我在万年青一样层层叠叠的岁月中期待着

眼睛从未离开沉入波涛的祖先的夕阳

又一次梦见那片蔚蓝正从手上徐徐升起

作者简介

杨炼(1955-),男,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祖籍山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奖”评委。[1]

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2]

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杨炼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是取消了时间概念,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3]

如果说,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4]

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二十年来杨炼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个世界,其要旨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在他的身后,不断矗立起以他所钟爱的组诗形式构成的纸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个足以与他走过的世界相对称的同样浩瀚,同样深邃,同样生生不息的汉语诗歌世界:《面具与鳄鱼》(1989)、《无人称》(1991)、《大海停止之处》(1992—1993)、《同心圆》(1994—1997)、《十六行诗》(1998—1999)、《幸福鬼魂手记》(2000)、《李河谷的诗》(2001—2002)等。此外,他还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二十余篇理论、批评文章,如同由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虚无的中心)兴发,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涟漪,构成了他创作自身的“同心圆”。“同心圆”既是他个体诗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诗歌秩序图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语言临界点的方式。[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