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坡组诗:石斧(杨炼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半坡组诗:石斧》是诗人杨炼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草

——树

山谷的杯子

倾斜

——满月

把我洗劫


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1]


穴居的夜

白骨和陨石

青苔泛滥

我,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


没有眼睛,只有风

没有耳朵,只有草

没有手臂,只有树

和一片渐渐发黑的嘴唇

咬紧泥土

太高傲了以至不屑作流泪的梦


大地,无尽的朝圣

太阳的正午之光的绞索

早已勒紧

整个世界落在我身上

(白昼多么和谐地退入黑夜)

盘古的手大禹的手

如今只剩下一只手,我被埋葬


被历史抛弃也抛弃历史

石头的复仇是石头

善良,是千万年后锋利的一击

把豹子杀死

把不知不觉充满了罪恶的时间杀死


青苔,蜷缩,伸展

软绵绵的,小心翼翼的骗子

来吧!黑暗,只对自己真实就够了

我们已这样彼此安慰着

看惯了一切

只能让肮脏把纯洁包裹起来

而纯洁内部,又是一个更恐怖的夜

原子的地狱,无法拯救的地狱

渴望破碎,像火山在毁灭——


一道寒光,那唯一能等待的天使

我将彻底属于我!


太高傲了

不屑于死尽管不得不死

素不相识的脚步(同谋犯最后的亲吻)

满月升起来

一片渐渐发黑的嘴唇


卜告

从诞生第一天就已发出


[1]“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引自迪兰·托马斯《哀歌》。

作者简介

杨炼(1955-),男,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祖籍山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奖”评委。[1]

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2]

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杨炼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是取消了时间概念,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3]

如果说,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4]

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二十年来杨炼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个世界,其要旨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在他的身后,不断矗立起以他所钟爱的组诗形式构成的纸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个足以与他走过的世界相对称的同样浩瀚,同样深邃,同样生生不息的汉语诗歌世界:《面具与鳄鱼》(1989)、《无人称》(1991)、《大海停止之处》(1992—1993)、《同心圆》(1994—1997)、《十六行诗》(1998—1999)、《幸福鬼魂手记》(2000)、《李河谷的诗》(2001—2002)等。此外,他还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二十余篇理论、批评文章,如同由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虚无的中心)兴发,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涟漪,构成了他创作自身的“同心圆”。“同心圆”既是他个体诗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诗歌秩序图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语言临界点的方式。[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