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千牛备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牛备身

千牛备身是一种高级禁卫武官,出现时间应该早于北魏宣武帝初年,与北魏鲜卑族的军制习惯有关。《庄子·养生主》说:(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千牛备身的名字是由千牛刀到千牛备身再到千牛卫,一步步演化来的。于是,有一种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就是典出《庄子》,寓意"锐利可斩千牛"。后来,北朝北魏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1]

名称由来

千牛刀

关于"千牛刀"的记载,较早可见于萧子显(萧道成的孙子,约公元489至537年)《南齐书》卷一本纪第一· 高帝上:"玉夫(杨玉夫)与其党陈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谋,于毡屋中取千牛刀杀苍梧王(南朝宋"后废帝"刘昱)"。此事同见于南朝梁元帝(公元508~554)《金楼子》卷二·箴戒篇二:"宋苍梧王昱(刘昱)尝饮酒醉于仁寿殿东阿毡幄中,时杨玉夫见昱醉无所知,乃与杨万年同入毡幄中,以千牛刀斩之"。说的是一场著名的宫廷政变:南朝宋领军将军萧道成(后为南朝齐朝高帝)与南朝宋"后废帝"刘昱的随从杨玉夫(后为南朝齐朝尚书)、杨万年等人暗中勾结,欲除皇帝刘昱。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半夜,杨玉夫和杨万年潜入仁寿殿,乘刘昱熟睡如泥时,抽出刘昱放在枕头边的千牛刀,砍下了他的头颅。后,萧道成权揽朝纲,拥立新帝。两年后,萧道成建立南齐。[2]

千牛备身

后来,北朝北魏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

千牛卫

最初"千牛备身"出现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领这些武官。后来,北魏孝明帝中期出现了"领左右",很可能就统领着"千牛备身"。再往后,历朝历代统领"千牛备身"的机构名称不断变化,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称"左右千牛府",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千牛卫",正是因为它统领着禁卫武官"千牛备身"而得名。

机构沿革

"千牛备身"统领机构总示意图:领左右府 -〉 左右领左右府 -〉左右备身府 -〉左右领左右府 -〉 左右千牛府 -〉左右奉宸卫 -〉左右千牛卫

"千牛备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朝。

北魏

"千牛备身"最迟出现于北魏宣武帝初年,与"武卫将军"同为皇帝亲信,宣武帝"置之左右"、"出人禁中,无所拘忌"。在机构上,可能与"直阁将军"同隶属于"领军将军"。

到了北魏孝明帝中期,领军将军元叉擅政,设"领左右"。 从东魏北齐制度推断,在领左右出现以后,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可能是上下级关系,即千牛备身隶属于领左右。

北魏末期之领左右及千牛备身可能还未完全制度化,在有关的职官法令中尚未作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北魏末年的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制度仍然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魏北齐及隋朝皆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根据新的形势而加以调整。

东魏北齐

到了东魏北齐,"千牛备身"为"领军府"下"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所统辖,但"领左右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领军府"并不能控制"千牛备身"。

西魏北周

西魏"千牛备身",记载仅见于《周书》和《隋书》的几处零星记载,只能说明其存在,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北周,禁卫分为左右宫伯和左右武伯两大系统,其中并没有"千牛备身"的位置,但是《隋书》有三处列传提到其传主在北周担任过"千牛备身",此处存疑。

隋初,改革北周之制,设置十二府以统率禁卫之兵。设有"左右领左右府",统"千牛备身"。开皇十八年,设左右备身府。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 此时原"左右备身府"被改为左右骁卫,而"左右领左右府"则 被改为新"左右备身府",统"千牛备身"。

这一段历史有点蹊跷。

我们可以依据的史料是:《隋书》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开皇)十八年,置备身府"、"(大业三年)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唐六典》卷二十四·诸卫:"至隋炀帝,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寻以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面又别置备身"。

这就产生了几个疑问:

1.开皇十八年设置的"左右备身府",它究竟是什么职能?统领"千牛备身"、"备身" 吗?史无详载,但似乎是如此。

2.如果猜测属实,那么同一时期的"左右领左右府"又是干什么的呢?难道两府各统一部分"千牛备身"、"备身"?

3.大业三年(607),原"左右备身府"为什么会被改为"左右骁卫"?如果它本统领着"千牛备身"、"备身",那么这些武官后来的归属又是如何?直接划拨到新"左右备身府"下不就得了?为什么要"别置备身"?]

综合《唐六典》、《旧唐书》和《通典》可知:千牛备身,龙朔中,改为左右奉裕;咸亨初复旧;垂拱二年,又改为左右奉裕;神龙元年复旧。

与此同时,贞观中,(左右备身府)复为左右领左右府;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盛唐之后,"府兵制"日趋瓦解,权力中心从"南衙"逐渐转向"北司"(北衙),"南衙十六卫"逐渐衰败,变得徒有虚名,"左右千牛卫"、"千牛备身"当然不例外。禁卫责权皆落于北衙诸军。

五代

详细资料暂缺。 "千牛备身"名号宋以后废;"左右千牛卫"的"大将军"、"上将军"名号一直延续到宋辽金,但也仅仅是名号而已。

统领机构

主要武官名称变迁总示意图:

千牛备身 →千牛备身→千牛左右 →千牛备身 →左右奉裕→千牛备身 →左右奉裕 →千牛备身

左右备身 →备身左右 →司射左右→备身左右 → 备身左右 →备身左右 →备身左右→备身左右

无----→备身 -→ 无----→备身 -→ 备身 -→备身 -→备身 -→备身

无-----------------→主仗 → 备身→备身 -→备身 -→备身

东魏北齐

东魏北齐领左右府。

领左右将军一人(从第三品),领千牛备身(第六品下)。

又有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职、左右备身员。

又有刀剑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刀剑备身员。

又有备身正副督、备身五职员。

(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等正都督为从四品上,副都督为从五品上)、

北齐一代还存在领左右大将军,详细资料暂缺。

隋左右领左右府。

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

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正六品;备身,从八品上)

左右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

大业三年(607),炀帝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

各有备身郎将一人。又各有直斋二人辅佐郎将,并正四品,掌侍卫左右。

郎将、直斋统领着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并正六品。千牛掌执千牛刀宿卫,司射掌供御弓箭。

置长史,正六品;改兵曹为司兵、胄曹为司铠,则有录事,司兵、仓、铠参军等员,并正八品。 有折冲郎将,各三人,正四品,掌领"骁果"。又各置果毅郎将三人辅佐折冲郎将,从四品。

在军府的设置上,设置左、右雄武府(相当于各地的"鹰扬府"),各设雄武郎将用来统领"骁果"。左、右雄武府,以武勇郎将为副长官,待遇品秩与鹰扬、鹰击相同。又设置了司兵、司骑二局,并置参军事。

[注:此处的"骁果",就是隋朝历史上著名的"骁果军",本归左右备身府统领。后,隋炀帝重用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左、右备身府所辖的骁果卫士一万多人交给他统领,驻守江都东城,警卫江都宫。后来就有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大唐贞观中,复为左右领左右府。

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

龙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

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左右千牛卫,将军各一人(唐六典、通典的说法,可信),从三品;中郎将各二人,正四品下。神龙二年(通典说法;唐会要则说是"神龙元年二月十九日置"),各置大将军一人,正三品。

千牛备身各十二人(龙朔中,改为左右奉裕。咸亨初复旧。垂拱二年,又改为奉裕。神龙元年复旧);

备身左右各十二人;

备身一百人;

主仗一百五十人。

(大唐改千牛左右曰千牛备身,初置备身、主仗。)

属官: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

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

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

职责:

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宫殿侍卫及供御之仪仗,而总其曹务/总判卫事,将军副之。中郎将通判卫事,掌供奉侍卫,以贰将军及诸曹之务。

左、右千牛备身掌执御刀宿卫侍从。皆以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者补之,花钿绣服,衣绿执象,为贵胄起家之良选。

备身左右,执御刀弓箭宿卫侍省。

备身,掌宿卫侍从。

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执弓箭以宿卫,主仗守戎服器物。

凡受朝之日,则领备身左右升殿,而侍列于御座之左右。

若亲射于射宫,则大将军、将军率其属以从。

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考课赐会及禄秩之升降,同京职事官之制。

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大将军、将军率而领之,而中郎将佐其职。

凡侍奉,禁横过座前者,禁对语及倾身与阶下人语者,禁摇头举手以相招召者。若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受传声于阶下不闻者,则中郎将宣告之。

长史掌判诸曹官吏之来务事。录事参军掌印发,勾检稽失。余如左、右卫。

兵曹掌文、武官及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之簿书,及其勋阶、考课、假使、禄俸事。

胄曹掌甲仗之事。

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各分而典掌之。

其当上日,执御刀、御弓矢之外,仍量备弓箭以入宿。

每月,主仗当上,则配其所职。若在行从,则兼骑曹之任。余同左、右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