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野豌豆

北野豌豆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膨大呈块状,近木质化,直径可达1-2厘米,表皮黑褐色或黄褐。茎具棱,通常数茎丛生,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长5-8厘米,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托叶半箭头形或斜卵形或长圆形,长0.8-1.2 (-1.6) 厘米,宽1-1.3厘米;全缘或基部齿蚀状。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北野豌豆

拉丁学名: Vicia ramuliflora (Maxim.) Ohwi

别称: 大花豌豆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蔷薇目

亚目: 蔷薇亚目

科: 豆科

亚科: 蝶形花亚科

族: 野豌豆族

属: 野豌豆属

分布区域: 东北、内蒙古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膨大呈块状,近木质化,直径可达1-2厘米,表皮黑褐色或黄褐。茎具棱,通常数茎丛生,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长5-8厘米,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托叶半箭头形或斜卵形或长圆形,长0.8-1.2 (-1.6) 厘米,宽1-1.3厘米;全缘或基部齿蚀状。小叶通常 (2) 3 (-4) 对,长卵圆形或长卵圆披针形,长约3-8厘米,宽约1.3-3厘米;先端渐尖或长尾尖,基部圆或楔形;下面沿中脉被毛,全缘,纸质。总状花序腋生,于基部或总花序轴上部有2-3分支,呈复总状近圆锥花序,长约4-5厘米,通常短于叶;花萼斜钟状,萼齿三角形,仅长0.1厘米,比萼筒短5-6倍;花4-9朵,较稀疏,花冠蓝色,蓝紫色或玫瑰色,稀白色,旗瓣长圆形或长倒卵形,长1.1-1.4 (-1.8) 厘米,宽0.7-0.8厘米,先端圆微凹,中部缢缩,基部宽楔形,翼瓣与旗瓣近等长,瓣柄与瓣片近等长,龙骨瓣与冀瓣近等长;子房线形,花柱长约0.5厘米,上部四周有毛,胚珠5-6,柱头头状,子房柄长约0.1厘米。荚果长圆菱形,长2.5-5厘米,宽0.5-0.7厘米,两端渐尖,表皮黄色或干草色。种子1-4,椭圆形,直径约0.5厘米,种皮深褐色,种脐长相当于圆周的1/3或1/2。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700-1500米亚高山草甸,混交林下,林缘草地及山坡。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贝加尔湖岸。

主要价值

全草:散风祛湿,活血止痛。

物种分类

辽野豌豆(变型)本变型与原变型区别在于花序轴及其分支的花梗缩短,花簇生于叶比或呈头状。 产辽宁帕岩、凤城,本溪等县及山东昆嵛山。生于林下、灌丛及林缘、水边。模式标本采自辽宁凤城。

生态特征

北野豌豆多散生于林下、林缘及林间草甸,是山地森林及山麓的森林草原带林缘及灌丛中常见的伴生种。在蒙古栎一胡枝子(Quercusmongolica-Lespedezabicolor)灌丛下,常与裂叶蒿(Artemisialaciniata),苍术(Atractyl-odesjaponica)、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沙参(Ad-enophorasp.)共生。分布区的土壤有黑土、灰棕色森林土、泥炭沼泽土,年降水量为500mm左右,海拔高度在400—900(1000)m。在以柳灌丛和绣线菊灌丛的阴坡杂类草草甸群落中与山黧豆(Lat-hyrussp.)、日阴营(Carexpediformis)组成群落。这里的土层较薄,沙性较强,年降水量400—500mm,海拔高度700—900m左右。也散生在大叶章(Calamagrostlangsdorffii)和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为优势种或亚优势种的禾草一杂类草草甸中,其土壤多为白浆土。

饲用价值

青嫩期或干草,各补家畜均喜食,用以放牧,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调制干草在现蕾一初花期为好,此时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低(表62),是优良豆科牧草,有驯比栽培前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