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宋詩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是指中國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崑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對土地兼併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政治鬥爭日趨尖銳,一些開明的中下層士大夫文人主張革除社會弊病,要求文學反映現實,而當時風靡文壇的西崑體根本無法擔當這樣的歷史使命。於是推崇韓愈、白居易,反西崑成為政治改革派們在文學上的反映。[1]

基本信息

中文名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時 間北宋類 型反對以西崑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內 容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

發展

第一階段 從宋太祖立國至真宗朝,是初發階段。先驅者有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開首舉「尊韓」旗幟,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揚教化等,反對浮靡文風。王禹偁也主張宗經復古,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文論「文從字順」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石介在《怪說》中抨擊西崑體「綴風月,弄花草」,「蠹傷聖人之道」。他們的詩文顯示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最初成績,但在詩文理論方面未能提出新穎切實的見解,在當時影響不大,存在重道輕文,忽視文章語言形式的傾向。除王禹偁外,他們的創作成就不高。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在宋仁宗時期,是運動形成高潮階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覯、尹洙、石延年、蘇舜欽、梅堯臣、宋祁、歐陽修、蘇氏父子、王安石和曾鞏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張改革文風,戒浮華,得到朝廷支持,於是改革文風之士接踵湧現。李覯要求文以經世,反對擬古和雕琢。尹洙摒棄駢文,致力簡而有法,辭約理精的古文。蘇舜欽認為寫作根本目的是「警時鼓眾」、「補世救失」,反對以藻麗為勝,提倡「道德勝而後振」。梅堯臣論詩強調寫詩要有感而發,重比興。認為詩歌要寫實,要對現實有所美刺,反對西崑派的浮艷詩風,主張語言要樸素,風格要平淡。稍後於蘇、梅的歐陽修,則是整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有意把詩文革新運動與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應,使古文、詩歌和文學理論批評為現實鬥爭服務。文學主張上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提倡文章要有用於當世。具體表現在文與道的關係上,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認為道應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對那種務高言而鮮事實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講求平易,提倡簡而有法,反對追求奇險。歐陽修還首創詩話這一評論詩文的新體式,其《六一詩話》中有許多精闢的文論、詩論見解。此外歐陽修改革科場積弊,罷黜四六時文,並大興創作之風,努力提舉後進。歐陽修上述主張、措施,使詩文革新運動達到高潮。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從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詩文革新運動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以及黃庭堅秦觀等人。而蘇軾則是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強調作文要有感而發,十分重視文章的文學價值,要求作家要有細緻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藝術修養,主張為文要從不同內容出發採取不同表現形式,為文要文理自然,還要講究章法。他的詩文詞賦,都體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

意義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唐代古文運動之後,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散文以及文論的發展推進了一步,對後世影響巨大。此後,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被奉為正宗。但同時,北宋詩的散文化和以議論為詩的概念化傾向,為南宋理學家的散文所師法,表現了該運動的歷史局限。

起因

一,改革政治的需要 二,文人們革除西崑體之浮靡文風的呼聲日益強烈. 三,宋代理學也是推動詩文革新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成就影響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就和影響主要體現在"道"與"文"兩個方面.就"道"而言,革新家們不論是將"道"理解為孔孟之道,還是經世濟民之道,或指廣泛的現實生活,都是對詩文內容的強調。 在"文"的方面,詩文革新運動的結果,是使各種文學樣式取得突出成就:散文六大家: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詩歌:王禹偁,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不僅直接影響到南宋詩文創作,指導了南宋文學的發展,同時,他的理論觀點與作品的示範意義,以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例如明代的唐宋派和清代的桐城派,都是受北宋文學影響甚遠的文學流派。以歐陽修:《食糟民》《明妃曲》《再和明妃曲》《戲答元珍》為代表,散文:"文備眾體,變化開闔,因物命意,各極其工",議論文-----《朋黨論》,寫景敘事散文-----《豐樂亭記》,《醉翁亭記》21個"也"字運用使文章情思搖曳,詩意盎然,抒情小賦-----《秋聲賦》秋夜的思緒.[2]


理論問題

1.主張詩文應有美刺 主張詩文應有美刺,利於風教,應對當世的政治起積極作用.范仲淹曾批判西崑派"上不主乎規諫,下不主乎勸誡".這表明了他的主張,認為詩文創作要為現實政治服務.他還明確指出:"國之文章,應於風化,風華厚薄,見乎文章."強調了文章和教化的關係.梅堯臣提出詩文要有興寄,"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他認為"國風"是要使下情上達,"雅頌"中寓有美刺,十分重視詩歌的社會功能和政治作用. 2.強調道對文的作用 發展了"道"的觀念,注意"文"的作用.歐陽修繼承韓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論,.他說:"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他所說的"道"已不完全是指儒家之道,而是要與現實生活中的"百事"相聯繫,實際是指出了文學應反映社會,反映現實生活的問題.他在強調"道"的同時也注重"文",認為有道不一定就能文.為詩文革新運動指明了正確方向. 3.提倡簡樸平易的文風 梅堯臣,蘇舜欽主張為文"平淡","去浮器".歐陽修吸取了韓愈"文從字順"的主張,要求文章"其道易知","其言易明",他本人的詩文都寫得平易自然,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

代表人物

歐陽修 (一)在理論上闡明了"文"與"道"的關係.他重視文學的社會職能,強調道對文的決定性作用.他認為"道"是內容,猶如金玉,而"文"則是形式,猶如金玉發出的光輝,它是賴金玉而存在的.並進一步把儒家之"道",與現實生活中的"百事"聯繫起來,使"道"的內涵更為廣闊,更為實際.他在中"道"的同時,也重視"文"的意義和價值,提出"詩窮而後工"的論點,倡導簡樸平易的文風.他吸取韓愈"文從字順"的主張,而拋棄了韓愈"唯陳言之務去"的偏頗,避免了尚奇趨險的形式主義傾向.這些進步的觀點和主張,為北宋詩文革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創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績,造成了廣泛的影響.歐陽修在散文,詩和史傳的創作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如《瀧岡阡表》,《醉翁亭記》,《明妃曲和王介甫》,《五代史伶官傳序》等,這些詩文所表現的現實主義內容和時代精神,都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為當時何後世提供了典範,也推動了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展. (三)團結和造就了一批作家,組成了強大的詩文革新隊伍.歐陽修對於提倡古文和反對五代以來浮靡文風的作家,如范仲淹,梅堯臣,蘇舜欽等,都誠懇地結為至交,同時還大力獎掖後進,如曾鞏,王安石,蘇軾等,都經他擢拔而成為當時文壇新秀,從而建立了堅強的陣地.由於他善於團結多數作家共同進行鬥爭,終於使北宋詩文革新取得最後勝利. 蘇軾 (一)在思想內容方面提出"述意"說,強調文必立意.意即思想內容,大至軍國大事,小至個人生活,都包括其中,使文學真正成為反映現實生活的工具. (二)在表現形式上強調"辭達".他認為作家創作時,不但要"使是物瞭然於心",要認真觀察,研究描寫對象,準確地掌握它的特徵,而且要使是物"瞭然於口與手",要具有熟練的藝術技巧,能準確,生動地運用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寫作時做到心手相應,自由揮灑.總之,"辭達"就是要求文章必須準確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內容,即"求物之妙". (三)強調作家的靈感與興會.他認為作家要有強烈的創作要求,"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這就是要求作家在創作是要有不能自已的激情,即先感於心,而後述之於手. (四)在風格上,主張自然平易.蘇軾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他在各體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藝術特色,體現了他的主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