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指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1]
基本信息
中文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时 间北宋类 型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内 容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
发展
第一阶段 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开首举“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石介在《怪说》中抨击西昆体“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反对拟古和雕琢。尹洙摒弃骈文,致力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重比兴。认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
意义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起因
一,改革政治的需要 二,文人们革除西昆体之浮靡文风的呼声日益强烈. 三,宋代理学也是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就影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道"与"文"两个方面.就"道"而言,革新家们不论是将"道"理解为孔孟之道,还是经世济民之道,或指广泛的现实生活,都是对诗文内容的强调。 在"文"的方面,诗文革新运动的结果,是使各种文学样式取得突出成就:散文六大家: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诗歌: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南宋诗文创作,指导了南宋文学的发展,同时,他的理论观点与作品的示范意义,以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例如明代的唐宋派和清代的桐城派,都是受北宋文学影响甚远的文学流派。以欧阳修:《食糟民》《明妃曲》《再和明妃曲》《戏答元珍》为代表,散文:"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议论文-----《朋党论》,写景叙事散文-----《丰乐亭记》,《醉翁亭记》21个"也"字运用使文章情思摇曳,诗意盎然,抒情小赋-----《秋声赋》秋夜的思绪.[2]
理论问题
1.主张诗文应有美刺 主张诗文应有美刺,利于风教,应对当世的政治起积极作用.范仲淹曾批判西昆派"上不主乎规谏,下不主乎劝诫".这表明了他的主张,认为诗文创作要为现实政治服务.他还明确指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华厚薄,见乎文章."强调了文章和教化的关系.梅尧臣提出诗文要有兴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他认为"国风"是要使下情上达,"雅颂"中寓有美刺,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2.强调道对文的作用 发展了"道"的观念,注意"文"的作用.欧阳修继承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他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他所说的"道"已不完全是指儒家之道,而是要与现实生活中的"百事"相联系,实际是指出了文学应反映社会,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他在强调"道"的同时也注重"文",认为有道不一定就能文.为诗文革新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 3.提倡简朴平易的文风 梅尧臣,苏舜钦主张为文"平淡","去浮器".欧阳修吸取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主张,要求文章"其道易知","其言易明",他本人的诗文都写得平易自然,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代表人物
欧阳修 (一)在理论上阐明了"文"与"道"的关系.他重视文学的社会职能,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道"是内容,犹如金玉,而"文"则是形式,犹如金玉发出的光辉,它是赖金玉而存在的.并进一步把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联系起来,使"道"的内涵更为广阔,更为实际.他在中"道"的同时,也重视"文"的意义和价值,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论点,倡导简朴平易的文风.他吸取韩愈"文从字顺"的主张,而抛弃了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偏颇,避免了尚奇趋险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进步的观点和主张,为北宋诗文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欧阳修在散文,诗和史传的创作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泷冈阡表》,《醉翁亭记》,《明妃曲和王介甫》,《五代史伶官传序》等,这些诗文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内容和时代精神,都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为当时何后世提供了典范,也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三)团结和造就了一批作家,组成了强大的诗文革新队伍.欧阳修对于提倡古文和反对五代以来浮靡文风的作家,如范仲淹,梅尧臣,苏舜钦等,都诚恳地结为至交,同时还大力奖掖后进,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都经他擢拔而成为当时文坛新秀,从而建立了坚强的阵地.由于他善于团结多数作家共同进行斗争,终于使北宋诗文革新取得最后胜利. 苏轼 (一)在思想内容方面提出"述意"说,强调文必立意.意即思想内容,大至军国大事,小至个人生活,都包括其中,使文学真正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 (二)在表现形式上强调"辞达".他认为作家创作时,不但要"使是物了然于心",要认真观察,研究描写对象,准确地掌握它的特征,而且要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要具有熟练的艺术技巧,能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写作时做到心手相应,自由挥洒.总之,"辞达"就是要求文章必须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即"求物之妙". (三)强调作家的灵感与兴会.他认为作家要有强烈的创作要求,"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这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是要有不能自已的激情,即先感于心,而后述之于手. (四)在风格上,主张自然平易.苏轼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在各体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他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