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宋皇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宋皇城遗址

中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汴梁城的遗址。

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被宋朝定为首都,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1]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将其所在的汴州升为开封府,建名东都。改汴州使治所为建昌宫,并对其进行改建,成为北宋东京城的范本。[2]

开平三年(909年),后梁迁都洛阳。至936年〈乾化三年至龙德三年(913-923年)除外〉,洛阳代开封成为行政中心,降开封府为汴州宣武军。

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东巡汴州,以其衙城为行阙,改称大宁宫。此后历后汉、后周开封保持了东京的地位。

北宋四京制

北宋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西京即洛阳。南京是宋州,不是今天的南京,在今天的商丘,商丘是太祖龙兴之地。北京就是盛产香油的大名,今天的河北大名。所以,东京,开封,汴梁这三个名字,在宋朝实际上都是指今天的开封。

北宋皇城重见天日

1981年春,抽干了潘家湖水,埋在地下的北宋皇城重见天日,从而揭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的帷幕。[3]

经过测量,北宋皇城南北长1090米,东西宽1050米,周长4280米,合宋制刚好七里左右。

这个周长4280米,面积114. 45万平方米的北宋皇城怎么样呢?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建筑群,史称紫禁城的故宫古时一直被视作皇家禁地,其中生活著以皇帝为主中心的皇室人员和服务人员。同紫禁城比,北宋皇城足足多出了42万平方米,但问题是北宋皇城和明清紫禁城没有可比性。[4]

北宋时期有皇城无宫城,北宋人口中的禁中大内指的是皇帝起居工作的一个区域,同皇城之间也没有实际的物理区隔。所以拿北宋皇城和紫禁城比算是降维打击,不公平。要比,得和套在紫禁城外面的皇城比。明清皇城南北长3724米,东西长2506米,扣除西南角的庆寿寺,面积687万平方米,是北宋皇城的好几倍。[5]

实际上,北宋皇城的寒酸是全方位的,北宋皇城不但跟前前后后历朝历代的皇城比不了。经过五代十国的无序发展,汴梁城已经成为一个市民经济极度繁荣的大都市。商业活跃造成的结果城内私搭乱建现象随处可见,皇城周围也布满了住宅和商服。这种城市对居民来说自然是极好的,虽然道路说不上多宽敞,市容市貌也不算整洁,但是百姓住在这里乐得舒心安稳。可是适合百姓生活的城市不一定适合皇帝。[6]

七里皇城虽然小,但也还能对付用,如果因为扩建弄出了群体事件,把汴梁城的市民逼上梁山,那问题可就大了。于是太宗皇帝说:“内城偏隘,诚宜开展,迁动居人,朕又不忍。”扩建的念头算是就此打住。

皇城历史演进

962-966年(建隆三年至乾德四年),宋太祖对开封皇宫进行重建。先后建大庆、文德、紫宸、垂拱四大殿,崇文院、六阁、景福和国史院、都堂等建筑。

新皇城东西宽约1050米,南北长约1090米(合七里余)。后虽又进行改建,而皇城布局未作重大变化。

1113年(政和三年),宋徽宗新建延福宫,皇城范围增至九里十三步。

1117年(政和七年),建艮岳。

1127年(靖康二年),金灭北宋。

1155年(贞元三年),北宋故宫毁于火。

1158-1161年(正隆三年至六年),金重建开封皇宫,改北宋东京为金南京。明朝改金皇宫为周王府。

1642年(古城在崇祯十五年),和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黄河两次洪水中被彻底毁坏。

勘探发掘

经过开封市文物工作队20馀年的艰辛努力,已相继调查、勘探和发掘了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墙上的部分城门以及城内的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的遗址,已初步揭开了北宋东京城遗址的神秘面纱。

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起源、发展、鼎盛、衰落特别是东京城的布局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

北宋皇宫遗址的发现,拉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工作的帷幕。随后北宋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金明池、汴河、蔡河等多处重要遗址相继得到勘探发掘,这些发现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7]

皇城

又名“宫城”即“大内”。

原为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署,后梁时以大梁(开封)为东都,将署衙经修建后改称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又增广皇城东北隅,周七宋里馀(约今8里多),辟乾元、拱宸等六门。

皇城内宫阙大都依西京洛阳建制,总计约四十馀所,分作不同用途,如常朝则文德殿,圣寿赐宴则紫宸殿,试进士则崇政殿等等,规模极为雄伟壮丽。

皇城为砖砌城墙,四面开6门,其中南墙开3门。这与宫城居中的布局有关,与唐长安城不同。这种方式也影响了金中都及元大都的规划。南面正门宣德门遗址位于今开封新街口处,距龙亭公园午朝门约南北400米左右,而北宋大庆殿遗址即位于此间。

里城

第二重内城又名“里城”或“旧城”其始筑年代不详, 唐德宗时宣武军节度使李勉重建,周世宗曾加营缮。

内城位于外城中央,略偏西北。周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约当今日的开封城。计辟朱雀、望春、宜秋、景龙等十门。

主要用作商业和居民区,也是官署、寺观等的集中区。原唐汴州城,后梁建都,升为开封府。

遗址相当于今开封市区,形制略呈正方形,周长约25华里。

文献载有12门,每壁各有3门,城门的旧名表示它联系的地区,如宋门通宋州(商丘)、曹门通曹州、郑门通郑州。这也说明当时城市与周围地区在交通及经济上的联系较密切。各城门皆有瓮城,通御路的4个门,有门3重,各城门正对,其他城门有门4重,各门不正对。现有各城门位置与文献记载的相对位置基本上相同。

外城

又称“新城”或“罗城”,为周显德三年(956)所筑,城周长四十八里多。最外一重为外城,北宋定都开封后,曾多次在后周外城的基础上重修和扩筑。

宋真宗赵恒、宋神宗赵顼重修,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更展筑城垣南部,周围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呈菱形,南北长而东西略窄。

外城辟十二门,又以汴渠、惠民、金水、广济四河贯串全城,另设九个水门。外有城壕名护龙河,阔十馀丈。濠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

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可见其建筑完善和防御的严密。外城经考古勘探试掘,已发表了平面实测图,共有水旱门20个,其中水门7个。除北壁为4个城门外,馀均为3门,城垣平面形状并不十分规则。城门位置与里城城门相对。勘探实测表明,外城与今开封保存的明清城壁基本平行,东墙距今墙最近为1.4公里,最远的西墙距今墙2公里。实测东墙长7660米,西墙7590米,南墙6990米,北墙6940米,全城周围长29公里馀(合29120米),与文献所记元丰年间扩修后的长度基本相符(据宋太府尺计算应为28250.21米)。

城墙

夯筑,现均深埋在地下,一般距地表3米左右,其中保存较好的西墙,宽度为10—20米。已探出旱水门缺口10处,疑为6处旱门和4处水门的遗址,其中南墙的南薰门为一瓮城门,略呈长方形。

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0米,瓮门在瓮圈中部,宽达70馀米,与城内探出古州桥遗址及宋皇宫遗址所在—— 龙亭呈一南北直线,从而证明今开封市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 中山路,即是宋东京开封城内的中心大道——御街。西墙的新郑门规模较南薰门还大,门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城门缺口宽达30米,是已发现诸门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试掘发现瓮门和门道间的路土和几条明显的车辙印。

外城里外都是版筑的夯土墙,西城墙经解剖现存高度为8.7米,顶部残宽4米,底部宽34.2米。城墙夯土层次分明,多采用梅花夯筑法。夯土中杂有“ 天圣 ”、“治平”年号的宋钱,并有多次修补痕迹。另外,城墙外侧发现了专为减缓水的下冲力设置的泄水槽,这说明筑城技法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城壕

里城及外城墙外均有宽城壕,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汴河两岸是繁盛的街市所在。城内御街横跨汴河的重要桥梁之一——州桥遗址也已被发掘,桥面宽度达30米,河流对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干道

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纵横有序的方格网。其他一般道路及巷道也多呈方格形,或有丁字形相交的,但不见坊里划分。在里城和外城间尚有数条斜街,这显然与唐代两京严整的方格型道路网不同。

住宅和店铺、作坊等都面临街道建造,有些街道已成为各行各业集中的地段。

东京城内有四条宽阔笔直的大道,称作“ 御路 ”,作十字形相交,分别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门道旁有人行道、水沟及绿化地。从大道又分出若干纵横交错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将城区划分成若干方格形称作“坊”的居民区商市则设于内城宣德门至州桥以东的潘楼街土市子及相国寺一带。

以后随著城市商业的发达,坊与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设立,城东南汴河东水门沿岸的市区,竟延伸至七八里以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这一市区的繁荣景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