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仍村:挥之不去的乡愁(朱湘山)

《北仍村:挥之不去的乡愁》中国当代作家朱湘山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北仍村:挥之不去的乡愁

车行琼海,夜宿官塘的御泉庄酒店,满眼的翠绿,把这片温泉小镇覆盖。放下行囊,我们走出酒店的庭院,见对面有一村落,门口写着:北仍村,一条小路向浓荫深处蜿蜒而去。已是午后,游人多已离开,没有丝毫嘈杂喧哗,连大声也未曾听见,西斜的阳光照在路边高大的槟榔林中,为秋日的小村罩上一层迷离,椰树和槟榔围裹的村舍,仿佛一个私家园林,偶尔会有一些鸟鸣可闻,更有雀巢与农舍之影相依。风轻云淡,遗世而立,信步走去,瞬间就溶化在这恬静祥和的世外桃源之中。

北仍:仍然挂念北国故乡,这个名字恰好将她——一个枝叶婆娑的南国小村与遥远的北方故土牵引在了一起,使她一开始便裹上了“乡愁”的味道。

特定年代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耳畔仿佛传来一声呼唤:“大家注意啦,开会啦!” 北仍,这座缘于“思念北方”的村落,200多年里已经在海南土地上扎了根,生出了自己的个性和禀赋,又孕育了新的“乡愁”内涵。据说,当年他们的祖先在这里定居之为了不忘记北方的故乡,就把村名叫做“北仍村”,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个天天造楼的时代,北仍村没有急切投入到“盖高楼建新城”的洪流中,而是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打造了一个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桃源秘境,不仅延续了北仍人数百年的乡愁记忆,也让这片乡土又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

村子里有两座小咖啡屋:草寮咖啡和庭院时光,每个咖啡小屋都有自己的特色:周边密林掩映,笼罩着浓浓的乡愁情韵,比起那些城市中钢筋水泥间的咖啡馆更富有氛围。 院中一坐,阳光透过叶隙投射到咖啡杯中,林间水雾和咖啡香味交融在一起,静静地沉浸在梦幻的咖啡感觉里,在苦涩的品味里感受超然物外的玄妙回味,氤氲似幻境。有人谈着几个亿的生意,有人聊家长里短,彩票码经,在这里,一切和谐自然,绝不突兀。

在这里,很多村民把自己家变成了农舍旅店,不设围墙,层层密林就是天然屏障,架空的木地板与树木之间紧密扣合,浑然一体。颇具复古色彩的餐桌就摆在树下,效果很是惊艳。

一位阿叔躺在自家门前的吊床上,不远处摆放着自制的美食和饮品,客人需要就微信扫码自取,在这里,你或许知道躺着赚钱是一种什么感觉了。忙完农活以后,村民在家门口做起小生意,这种不用离家外出就可以赚钱的生活方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羡慕不到的。

逛累了,这里还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犒赏自己。椰丝鸡矢籐味道爽滑糯甜,别具风味,很多人尝过之后,还会特意买几斤鸡矢籐回家自己煮来吃。五色缤纷的粿品同样惹人喜爱。一块油滑透亮的糯米粿,初入口,糯米的软润与弹性在牙间跳舞,接着甜味渐出,清香令人回味。 当然,最不能错过的是官塘地区的招牌——温泉鹅,被这片水土滋养大的鹅,肥而不腻,口感细腻,醇香可口,已经成为海南又一大备受热捧的名菜。

在北仍村,当年的那些老物件儿,至今保存完好,锈蚀斑驳不知承载多少日月轮回,时代沧桑:煤油灯、热水壶、磨盘、石臼、水井、残缺的木椅、方桌……似在与先人对话。本以为不可复制的回忆如今在这里被一幕幕唤醒。小时候家里的厨房就是茅草屋,住房是瓦房,常常由于烧柴做饭不当引起火灾,村里一旦有火灾马上敲击挂在树上的拖拉机铁轮,当当当…… 村内的古井为这个宁静的村子平添了一丝灵动,井中水色清澈,让人不由地想打上一桶,享受一番从头淋到脚的畅快!

村东侧的“北仍客厅”大概是这个村里最“隆重”的场所了,把“会议室”称之为客厅,是北仍村独特的文化特色。格局、摆设俨然是村民自家传统的客厅,同时开放式的设计又像是时刻都在欢迎宾客的到来。旧时的“喜”字窗棂、台阶钻出的一丛绿苔藓、废弃陶罐化身的拙朴花瓶……每个细节都让都市人倍感惊喜。

路边树上成熟到裂开的菠萝蜜常常无人采摘,成了松鼠的美味大餐。村子里家家夜不闭户,屋里屋外,满是醉人的绿意,素不相识的村民在自家门口对游人说上一句“进来坐坐”,心就贴在了一起。这里绿道蜿蜒,繁花锦簇,在北仍村的槟榔、椰树和田园绿野中穿越而过,将村舍、绿林、田野相互串联。

乡愁,是每一个海外游子共同的情感,也是人类文学永恒的题材,此情若是能了,人间再无良宵。记住了乡愁,就记住了自己的根,记住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园情结。在北仍,一杯咖啡、一座老屋,一丝花香,都能勾起心底的乡愁。不管是聂华苓“走到千山外,乡情水长流”,还是舒兰的“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林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的诗句,游子的所有情感都在竹篱草寮和明月清辉里愈拉愈远,渐远渐浓。

夜幕降临时分,我们顺着乡道向酒店走去,耳畔响起那首熟悉的月与乡愁的诗:

我的月亮憔悴地挂在

故乡苍白的颈项

露珠上光影圆润了阿婆

一脸的沧桑和记忆

直到被晨鸡颗颗叼起

吞进时光的胃里

我在记忆中屡屡翻起

一篇一篇的月影

从阿婆的幼时直到

墙上的黄昏这月亮

已在我的眼中幻化成了

故乡阡陌间的任何一个晨昏

蓑衣斗笠淌下的是什么?

是我认定的月亮的泪啊!

我在这泪水中

睡进了故乡的月影

那鼾声也变成了方言的遗韵......

此时,一轮弯月挂在北仍村的上方,秋虫在呢喃,萤火虫在草丛里划过。家家的灯笼亮了,门却是开着。告别繁华浮躁的城市生活,我们静静地走着,飘忽不定的足音随着夜风掠过憩息着的乡道,北仍村的夜色仿佛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化,在乡愁的回味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 [1]

作者简介

朱湘山,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南阳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