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京法源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快速导航 :关系表

中文名称 :法源寺

气候类型 :北温带季风气候

始建时间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地理位置 :北京市宣武区

占地面积 :6700平方米

简介

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

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坛,现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

建筑结构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法源寺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称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相近。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

辽清宁三年(1057年)大地震时倒塌。室内尚存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苏灵光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原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碑文全文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我国古代的碑文,都是从右至左书写,而此碑却是从左至右的,在我国古代仅有一例。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育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明、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堆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的寺庙100名学僧在这这里学习。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开办藏语班。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300人,他们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后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来,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文、史、哲知识水平,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历史沿革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在唐代国家统一后,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比丘持250戒,比丘尼持348戒;“作持”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身于僧侣,鉴于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只知心之

来自全国各地寺庙的100名学僧在这里学习。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后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并具有较高的文、史、哲知识水平及佛学造诣,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景观集萃

综述 法源寺占面积为6700平方米,结构严谨,采用明清流行的中轴对称格局,主要建筑多为明建清修,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是七进殿,分布在230米长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即悯忠阁、悯忠台)、毗卢殿(原名净业堂)、大悲坛、藏经楼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廊庑、庭院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中规中矩,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落。

华严三圣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均为明代所造,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连座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雕刻工艺精湛,相貌庄严,在明代同时期的塑像中是上乘之作。大雄宝殿两侧

是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这是清朝时造像。

在大雄宝殿中,沿南面有两个石柱的柱基,开关为卷叶莲瓣,从花纹上判断,应是唐初建寺时的原物。

布袋和尚铜像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表情喜乐诙谐。弥勒像后则是勇猛威武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为明代铜铸,高1.70米。殿内两侧是明代铜铸造的四大天王像,极为珍贵,身高1.20米。

观音殿

观音殿就是原先“悯忠阁”所在地。“去天一握”的高阁现仅存台基,高一米多,周围砌以砖栏,观音殿则建于台上。此殿仿照故宫御花园万春厅的结构样式,外墙以十二柱为骨架,室内同样以十二根柱子支撑,结构独特。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史石刻、经幢等,其中以唐代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塔颂》是唐代书法大家李北海的作品。

大悲坛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的宫殿,这里陈列着历代的佛像、石刻及佛教艺术珍品: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制佛坐像、三国东吴时代的陶瓶、南北朝时的整石造像、唐代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代木雕罗汉像、元代铜铸观音像、明代的木雕伏虎罗汉像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藏经楼

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楼,殿内以青砖铺地,供奉着巨大的明代木雕卧佛像以及各种珍贵经书。佛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先后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净业堂

净业堂前立着一个巨大的石钵,双层石座,钵体周围雕刻着形似海浪的花纹以及山龙、海马、八宝等形象,技艺纯熟,极为精美。净业堂内供奉的是一尊明代铜制的毗卢佛巨像,在殿内触及屋顶(高4.58米),共分为三层,下层为千朵莲瓣巨座,每一个莲瓣上都镂有一尊小佛像;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上层则为毗卢佛像,庄严肃穆。

繁茂多资的花草树木

清代康、干之后,法源寺就不只是北京著名的佛刹,而且以繁茂多资的花草树木名冠京华。乾隆初年以海棠最盛,洪亮吉诗云:“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待到同治、光绪之后,直至1949年前,法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京城,前庭后院所植丁香,被称为“香雪海”,芬芳浓郁。在五月间花事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那淡紫、淡碧的香雾,活现了“禅房花木深”的名句。在寺院中看花,别有一种肃穆的情趣在其中,与公园中的花事区别巨大。法源寺的花木之冠则是天王殿前的一株白皮松,树龄近千年,树干两人也无法合抱,枝叶繁密,高耸入云。

佛宝珍奇

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塔身为砖结构,高3.3米。倒塌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发生的大地震中。寺内尚存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为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李北海所书,原镶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而另一块碑称:“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就是李北海的署名。此碑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是我国古代惟一一个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是现存仅有的一个特殊例子。

文化底蕴

法源寺作为一座历史名刹,曾经历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北宋末年,当金攻陷汴京后,掳掠了徽、钦二帝北上,就曾把钦宗拘禁在此。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遗臣、诗人谢枋得(1226--1289)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元廷多次命之为官,均坚辞不就。他病倒后就居住在悯忠寺,看见镶嵌在墙壁上的曹娥碑,泪如雨下:“小女子犹尔,吾岂不若汝哉!”后绝食而死,成为一代忠臣名士。

李敖与法源寺: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噪,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李敖虽从未去过法源寺,但“悯忠”二字给了他创作的空间,这篇小说以这座古刹为背景,以悯忠为基调,再现了百日维新后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过程。法源寺的历史厚蕴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文物收藏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的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

花木飘香

法源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寺内花木幽雅,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闻名,令许多名人流连吟咏。

游法源寺的最佳时间是春末夏初,那时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法源寺简介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法源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坛,现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蔚为大观。藏经楼,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约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1]

交通线路:10路车到回民医院,6、109路教子胡同下车。地铁4号线菜市口下,西南出口。

参考资料: 1. 法源寺简介

词条标签: 旅游 建筑 寺庙 佛教 文化 名胜古迹 建筑文化

视频

北京法源寺丁香花盛开 花海映衬红墙灰瓦美如仙境 2021年04月12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