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化龙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化龙桥,位于贵阳贯城河上游,横跨在北门城外“轩辕巷”、与新东门街(今云岩区黔灵东路)两坡脚的急流上,东西两直线 路陡窄狭,石砍梯路……

相传这桥是明朝天启年间扩大市区增设四门时,由附近居民筹款修建而成,历史悠久,迄今四百余年……

建筑特点

中硐两边分水桥墩,约两米高,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易被水冲毁,也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原材料; 不仅坚固,而且美观。桥硐北角有一阴潭,约0.33米宽,硐内暗无光线,有滴水声,鱼儿出没无常,不时跃入河中,人们称为:“鲤鱼跳龙门”。围观者络绎不绝,是一奇观…… 桥硐空旷 高大,顶端悬挂一双交叉宝剑,银光煜煜,人们称为“斩龙剑”。两剑交叉中心上端置一红绣球,谓之曰“宝”。故有“二龙抢宝”之语言,说明龙最喜欢“宝”。

名称来源

清康熙《贵州通志》也记曰“化龙桥,在府新城上,有大石,形如灵龟”。为何名为化龙,来源于原先老贵阳每年正月要舞龙,舞完龙后在此烧龙,送龙上天。也有民间传说,说张三丰云游贵阳,百姓诉苦说年年洪水,张三丰便于此桥处斗恶蛟,恶蛟变母猪,故名化龙。[1]

历史渊源

化龙桥始建于弘治十年(1497年),与贯珠桥六洞桥太平桥等方便城内居民渡河的石桥一起凌驾于贯城河之上,明清两代时贯城河里盛产鲜鱼,化龙桥旁的巷子又因鱼贩集中而得名鱼港铺(明)和鲜鱼巷(清),旧时因河床陡峭,导致贯城河水奔流至此时顿生惊涛拍岸、声震百里的效果,河面急流飞舞宛若群龙戏水,桥下还有一石,形神宛如灵龟。而如今这些书中记载的景象已然不复存在,倒是“化龙”之名记者找到了正解:过去每年的正月贵阳都会举行龙灯赛会,十里八乡的戏班子都会来参赛,而赛完龙灯之后,便会统一集中到化龙桥,在此地将龙灯焚化送群龙上天归位,从而“化龙”之名便与这座方便人们过河的石桥联系在了一起,但为何偏偏选择此地焚化龙灯却无从考究了。

说起化龙桥,那桥下的贯城河就不能不提,贯城河古时称为玉带河,形如一条柔滑的玉带蜿蜒地穿过贵阳城,河水源于贵阳城东经城区穿六洞桥后汇入南明河,旧时贯城河流量少时,牛皮贩子们便会在河滩上撑晒牛皮,而附近的棉线铺子、土布店都会在此晾晒布匹,造就一幅“千帆万纱”的美景。据一些轶闻记载,旧时贵阳的风水先生们就说贯城河形如道家的阴阳鱼穿过贵阳城,而群山环绕的贵阳城又像菩萨座下盛开的莲花一般,所以佛道两教都庇佑着贵阳这块风水宝地。

自然凌驾于贯城河上的化龙桥畔也少不了名人,清末时期两任芜湖道台郭子华家就在此,而当时其母去世后,郭子华便在比邻化龙桥的猫猫巷(今陕西路)修建祠堂,为何选址于当时比较偏僻的猫猫巷,传说是郭子华想卡断贵阳的龙脉,借此地“化龙”,不过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权当饭后的谈资倒也不错。

经政府扩建后的化龙桥也是雕龙刻凤大气磅礴,而新桥一旁依然能见到被植物爬满的的那座老石桥,但再也难分清是当年化龙桥的哪一部分了,而贯城河水也因防涝工程而被“圈养”在了贯城河普陀路段的防洪闸内。如今桥下化龙的胜景已然难再现,反倒是化龙桥两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陕西路、普陀路、中华北路,都在印证着贵阳这块福地的发展,桥下虽无龙,但桥上龙正飞。 [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