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匍匐镰序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匍匐镰序竹

中文学名:匍匐镰序竹

拉丁学名:Drepanostachyum stoloniform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镰序竹属

匍匐镰序竹(学名:Drepanostachyum stoloniforme S.H.Chen & Zhen Z.Wang)是禾本科、镰序竹属竹类植物。地下茎合轴型。竿藤本状,丛生,长可达5米。全竿具节,节间圆筒形,淡绿色或黄绿色,箨环隆起,具箨鞘基部的残留物,无毛;箨鞘短于节间,长三角形,厚纸质,灰褐色,纵脉纹明显,边缘膜质;箨舌截形或微下凹,箨片外翻,锥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内卷;枝环与箨环较明显,叶鞘无毛,叶耳无;叶舌截形,叶片纸质,窄披针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小横脉不明显,叶缘具细锯齿而粗糙。花序轴较明显,小穗含小花,绿色,其排列较疏松,小穗有柄或无柄,小穗轴节间无毛,呈棒状,外稃呈披针形,子房长椭圆形,无毛,花柱短,棕褐色,果皮较厚,种皮无毛,胚乳丰富、乳白色。3-4月开花。8月笋期。

匍匐镰序竹在中国厦门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华安竹类园等地有栽培。该竹喜湿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忌强光长时间照射。较不耐寒、不耐旱、不耐瘠薄。

匍匐镰序竹枝条细长柔软,叶片纤细,呈藤本状,植株姿态优美典雅,适合于花架、绿廊、蔓篱、屋顶、阳台或高地垂直绿化,是点缀庭园、假山的好材料,也可盆栽观赏。

目录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1]

植物学史

匍匐镰序竹是2007年11月22由厦门市植物专家发现、命名并正式发表的一个竹子新种,已得到中国国家权威专家认定,新竹归类于中国竹亚科镰序竹属。匍匐镰序竹一种十分稀有的藤本状植物,中国已知的藤本状竹子也只有六七种。发现并命名它的是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科研人员陈松河副研究员和王振忠高级农艺师。匍匐镰序竹在竹竿如果没有东西支撑的情况话,会呈现匍匐状在地上爬,加上其归于镰序竹属,所以就将其中文命名为匍匐镰序竹。

匍匐镰序竹在中国正式确定了该植物的分类学地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竹类植物资源,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首次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花序和种子进行中文和拉丁文的描述。全世界对于该类群竹子的称呼将以此为准。通过中国权威竹类专家的鉴定,其学术论文成果已正式发表于代表中国最高植物分类学术水平的专业期刊《植物分类学报》,并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为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学术论文被SCI收录与引用情况,已成为评价的一个客观标准。)、CC(CC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主要产品。《植物分类学报》是中国植物类期刊惟一被CC收录的)、Index Kewensis(邱园——英国皇家植物园索引)等国内外20余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该新种的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副模式(等模式)标本保存在厦门植物园

形态特征

地下茎合轴型。竿藤本状,丛生,长3-5米。全竿具25-55节,基部数节节间长5-9厘米,中部节间长13-18厘米;直径3-6毫米;竿壁厚约1毫米;节间圆筒形,淡绿色或黄绿色,幼时微被白粉,老时无毛,有光泽;箨环隆起,具箨鞘基部的残留物,无毛;竿环稍隆起;节内长1-2毫米。箨鞘短于节间,长三角形,厚纸质,灰褐色,先端宽1-2毫米,背部光滑,无毛。纵脉纹明显,边缘膜质;箨耳无;箨舌截形或微下凹,高约0.5毫米,先端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箨片外翻,锥形或条状披针形,无毛,基部作圆弧形向内收窄,先端渐尖,边缘内卷;竿每节簇生5-14枝,有时具1枚较粗的主枝,枝上举,直径与主竿相近,侧枝较细,直径约0.4毫米,枝环与箨环较明显,侧枝节内长约0.5毫米。叶在每小枝有3-10枚,叶鞘无毛,长2-6厘米,边缘质薄而略带紫色:叶耳无;叶舌截形,高约3毫米,上缘具细锯齿和长约4毫米的纤毛:叶片纸质,窄披针形,在幼竹时长4-11厘米,宽0.8-2厘米,在成竹时长2-6厘米,宽0.3-0.6厘米,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叶柄长1-2毫米,次脉3-4对,小横脉不明显,叶缘具细锯齿而粗糙。 花枝长100-200厘米,节上可再分具花次生枝;花序为总状花序或简单的圆锥花序:花序轴较明显,纤细而有波曲,长4-17毫米;基部托有2苞片,纸质;小穗含3-4朵小花,绿色,其排列较疏松,长12-15毫米;小穗有柄或无柄,具柄的柄纤细,呈毛发状,有波曲,其中一最长者达17-19毫米,其余的长达6-15毫米;小穗轴节间无毛,呈棒状,长1-2毫米,体稍扁,先端膨大作宽浅杯状;颖2,膜质,长4-6毫米,第一颖具3-5脉,第二颖具4-5脉;外稃呈披针形,长7-11毫米,宽3-4毫米,7-9脉,无毛,先端渐尖;内稃长8-9毫米,宽3-4毫米,背部具2脊,先端浅二裂:鳞被3,卵形,有毛,紧贴子房基部;雄蕊3,长4-5毫米;子房长椭圆形,无毛,长约4毫米,具短柄:花柱短,柱头3,呈毛刷状;颖果为细狭的长圆形,长1.0-1.2厘米,直径2.5-2.7毫米,棕褐色,果皮较厚,种皮无毛,具7-11脊,腹沟明显,基部尖,顶端残存有花柱基部形成的喙,胚乳丰富、乳白色。花期3-4月。笋期8月。

近种区别

匍匐镰序竹与坝竹(Drepanostachyum microphyllum(Hsueh et Yi) Keng f. ex Yi)相似,区别在于该种植株藤本状极明显,竿匍匐状,较细,竿直径3_6毫米,竿壁厚约1毫米;全竿25-55节,竿基部数节节问长5-9厘米,中部节间长13-18厘米,节内长1-2毫米;箨舌高约0.5毫米,具长约2毫米纤毛:叶舌高约3毫米,具长约4毫米纤毛;叶片较小,在成竹时长2-6厘米,宽0.3-0.6厘米,叶片次脉3-4对。易于区别。

产地生境

截至到2017年匍匐镰序竹仅见于厦门植物园,少量交流保存于北京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华安竹类园等地。 该竹喜湿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忌强光长时间照射。较不耐寒、不耐旱、不耐瘠薄,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

栽培技术

匍匐镰序竹可播种育苗,匍匐镰序竹盆栽苗每年至少施2次肥(以有机肥、复合肥为宜),2年换一次土,随竹株数量的增加要及时更换盆的规格,避免竹丛的生长环境过于局促。适宜栽植于避风、半阴的地方。

主要价值

匍匐镰序竹枝条细长柔软,叶片纤细,呈藤本状,植株姿态优美典雅,为园林观赏之珍品。适宜栽植于水边驳岸,细枝拱形下垂,水面倒影清晰;植于路缘、坡地及石头缝隙等处均极优美。适合于花架、绿廊、蔓篱、屋顶、阳台或高地垂直绿化,是点缀庭园、假山的好材料,也可盆栽观赏

参考资料

  1. 匍匐镰序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