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勿破人之婚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勿破人之婚姻—安士全书白话解,有意破坏,当然不可,但女选男,或为男选女,又不能不慎重。有的年龄相差悬殊,难以白头偕老;有的贫富高低相差太大,不能门当户对。所以这样的事,决不能草率将就

原文

男子叫做婚,女子叫做姻。「婚」就是昏夜的意思,说这种事情只能在黑夜实行,不能在白天实行,其中包含有惭愧的意思。「姻」就是随人的意思,说应当随人敦分伦理,随人共享苦乐荣辱,有从夫的意思。婚姻大事,两姓合好,传宗接代,融洽亲属关系,不能等闲视之。这样的大事大都是前世决定的,不但自己不能作主,即使两家父母也不能作主。从善缘而来的,其和好的想法,不达到目的就不会罢休;从恶缘而来的,其毒害的想法,不达到目的也不会罢休。所以并不是人力能够轻易的破坏的。那种从中破坏的想法,不是出于私仇,就是出于忌妒。无论是在没有成功之前破坏,还是在已经成功之后破坏,所犯的罪业都是一样的。

有意破坏,当然不可,但女选男,或为男选女,又不能不慎重。有的年龄相差悬殊,难以白头偕老;有的贫富高低相差太大,不能门当户对。所以这样的事,决不能草率将就。至于家庭的贫富,相貌的好丑,就不要去计较了。

侍郎孙公,原来名洪,少年时后和一个同窗学友,一起在太学读书,互相约定有家信到了,都不隐藏。有一天,同窗收到家信,隐藏起来,不给孙看,孙发觉后追问,友说:「信中有一些画,恐怕会败你的意兴。」孙一定要看,学友只好拿出父亲的信,信中说:「昨天梦见到一个官府,很清楚地看见了考生录取榜,你和孙洪都有名字,但是孙兄名下有一行红字说,某年某月某天,替某姓人写了一个离婚协议书,上天责罚,取消名籍。」孙很警讶,学友问他真的有这件事吗,孙回答:「这就是最近的事啊!我再某州遇见一对老年夫妇,吵架离婚,无人写离婚书,请我代写,当初自己并没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学友说:「梦境恍惚,不必在意。像你这样有才学的人,怎么会考不上呢?」等到考试结束后,果然学友考中,孙洪落榜,这才相信前面所做的梦境不是假的。孙洪因此心情很不高兴,学友说:「请您不必忧虑,等我回去时,替您劝两老复婚,怎么样?」于是就问清了两老所住的地方和姓名。到了那里后,两老都还没有新婚,就把孙洪的事告诉他们,安排酒宴替他们复婚。事情做好了以后,就写信告诉孙洪,孙洪非常感激。后来孙洪以太学内舍生的名义,免除了省试,一路青云直上,当了大官。在任期间,每到一处,凡是遇到离婚的事,旧想法调解,保全了很多家庭。

宋朝末年,临川人王某的妻子被元兵抢走,不屈而死。过了几年,丈夫想再娶,但总不成功。一天夜里梦见亡妻对他说:「我已出生在某家,今年十七岁了,再过七年后,当嫁为你妻」。明天派人寻找,果然。遂上门,以礼相聘,ㄧ句话就成功了。这样看来,夫妇的因缘,能够轻易破坏吗?

顺治戊戍年科举考试,点名时,浙江孝廉某某的笔中搜出离婚书,监临大怒,一顿板子,撤销他的举人资格。查问缘故,原来他的同窗想要夺人之妻为妾,他就出谋划策。首先造谣中伤那个女人,使她的丈夫发怒,想要休妻,然后又从中替同窗作媒,代女人写好了离婚书,不小心把书稿塞进了笔中。

唉!上天最痛恨破坏别人的婚姻。已经结婚以后,不能轻易说离婚;没有结婚以前,如果名义已定,也不能变更。从前我乡有一个衰落的大户人家,贫穷没有儿子,只生下了一个女儿,生活费用全靠一个仆人维持。长年累月,主人被他的义举深深感动,归还了契约,非常尊重他。仆人有一个儿子,长得聪明秀气,主人想要把女儿嫁给他,仆人坚决拒绝不敢接受,主人强迫订了婚,两家的感情更加深厚。没有多久,主人夫妇都死了,仆人就抚养他们的女儿为童养媳。过了一年,主人的家族,以门第不当为由,敲诈勒索,要拆散他们的婚约。以至于打上了官司,官府判定毁约。仆人因此败家,族人又不能抚养这个女孩,女孩因穷困饥饿心情抑郁而死。女孩死了不久,她的魂附到了族人的身上,诉说自己的痛苦,同谋的那些人,都得暴疾,相继死亡。[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