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前世为牛今生愚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前世为牛今生愚痴
图片来自搜狐网

前世为牛今生愚痴,这个老人就对法云法师说:你于过去世曾作法师,但是贪求别人的利养,而且自己吝惜佛法,不给人讲佛法。以这样的因缘,就堕在牛类中做牛,愚痴无知,以偿还别人的宿债。

原文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法云法师,是山西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带)赵氏的儿子。秉性敦厚、和善,对别人的毁损、赞誉内心都很淡然,表面看来好像修行很高。但是他宿世没有智慧,学习的时候很迟钝、愚痴,没有一点记性。十二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五台山华严寺,拜净觉法师为师。

  当时法云法师应该是一个小沙弥,在寺里拾柴、打水,一点都不怕劳苦。但是从十二岁的时候出家,一直到三十六岁,出家二十几年了,佛门中基本的念诵还是一点都不会。因为他特别愚痴,大家就叫他牛云,说明他确实愚痴到极点了。

  有一天,法云法师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笨,活在世间这么久有什么用呢?当时正下着大雪,他就光着脚去礼拜五台,一心持念文殊菩萨名号,愿文殊大圣能使他心眼打开,获得智慧。这说明法云法师对佛法的信心实际上是非常好的。

  他一路上就这样光着脚,边念着文殊菩萨名号边礼拜。这时候正下着大雪,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冷,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而且内不知身,外不知物,内外都忘了,唯一就是礼拜、念诵,祈求文殊菩萨加持,碰到人就问:文殊菩萨住在哪里?

  这样一路礼拜文殊菩萨。但是已经遍礼五峰(五台山五个山峰)了,还是一点都没有见到。

  礼拜饿了之后,他就到寺院里去吃饭。虽然没有见到文殊菩萨,但是他的志愿、勇猛心反而更加增上了。

  如迷如醉般,法云法师又到了东台,看到一个老人在烤火,就叩问说:大德,文殊菩萨住在哪里呢?烤火的老人就说:你问他做什么呢?法云法师回答:我生下来就非常愚痴、迟钝,祈求文殊菩萨能够开明我的心眼。

  想不到这个老人回答说:那羸颓百拙汉,汝不须见他好。文殊菩萨是一个又瘦、又老、又衰败的百无一能、事事愚笨的人,你还是不要见他的好。

  法云法师听了之后,以为这个人发狂了,于是又到北台去了。法云法师到了北台,看到原来在东台烤火的老人又在北台坐在雪地中。一般人坐在雪地中肯定冻得不行了,所以这时候他觉得这个老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确实非常稀有,一定是真正的文殊菩萨。所以他就到老人前面叩首礼拜。因为他又冷又饿,又走了许多路,所以这个时候就倒地不起,口里面吐出血块。

  这个老人就对法云法师说:你于过去世曾作法师,但是贪求别人的利养,而且自己吝惜佛法,不给人讲佛法。以这样的因缘,就堕在牛类中做牛,愚痴无知,以偿还别人的宿债。(因为过去贪他利养的缘故,所以要还债。)但毕竟你原来做法师,因为持法力的缘故,所以今世又可以得到人身,并且出家修行。但是因为这一世还有原来悭惜佛法的余业,所以就很愚痴,没有记性。

  这个时候老人就拿出一个铁如意钩,直接把法云法师的心脏从胸口挖出来了,让法云法师看,原来他的心脏就像牛的心脏一样。

  老人将法云法师的心脏在天井当中洗干净,又安了回去,然后大声呵责:起起!叫法云法师起来。于是法云法师忽然就醒过来了,身上没有一点的疼痛、病苦,遍体大汗淋漓。再去寻找刚才的老人,竟然就再也见不到了。

  这时候,法云法师看到祥云突然起来了,微风拂动衣服。仰望天空,圆光就像镜子一样。原来的这位老人坐在莲花上,闪耀着光明,突然就不见了。

  从此之后,往世所持的经论,法云法师全部能够记得了,就像重新获得所失去的东西一样。之后他一辈子都非常精进地修行,如救头然。

  有一天晚上,法云法师绕育王塔,到了半夜三更天的时候,他见到一道白光如水一样,从北台连接鹫峰,中间现出一个天阁,放出种种绮丽的宝色,非常灿烂,天阁的匾额上写的是善住。空中现出了这样的圣境。当时是开元二十三年春天,法云法师就辞世而终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