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鸿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鸿典
西安建筑科技大教授
出生 1904年
逝世 1995年
国籍 中国
籍贯 辽宁宽甸

刘鸿典,生于1904年,辽宁宽甸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曾在浙江大学建筑系任教授、代系主任,

并自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后任东北工学院教授、系主任,

1956年来西建大任教授、建筑系主任。

辽宁省第一届政协委员,

民建陕西省第五届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的教学和研究,

有较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顾问,

中国圆明园学会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

1995年8月逝世。

简介

刘鸿典(1904~1995),字烈武,

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

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

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

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

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

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

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

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 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人物影响

刘鸿典教授1928-1932年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直系传人。"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东大迁往关内建筑系停办了。东大建筑系虽然成立了仅三年,但它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等学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梁思成师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费城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在创办东大建筑系时,自然是以宾大的教学体系为蓝本。但是,他并不是把国外所学全盘照搬,而是结合实际突破一些框框,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们去创作新建筑,并鼓励学生到自己民族文化遗产中去汲取营养。他除教设计主课外,还讲授《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等课程。"至今刘致平(刘鸿典同班)对梁、林两师鼓励他们创新及每日辅导学生至深夜才回去休息的情景,记忆犹新"。 "1930年童寯从美国学成回国,应东大工学院院长孙国锋聘请,任建筑系教授。梁、林二位于1931年6月去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后,建筑系主任一职即由童老继任。"童寯对建筑教育的一片痴情和一心为公、心系东大的高尚品质,至今回忆更为感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全家匆匆离开沈阳,可想必须携带的东西一定不少,旅途相当艰难,他宁肯自己少带东西,也要随身携带一箱东大建筑系教学用的幻灯片(当时是4英寸方型玻璃片,很重)。从未损坏一直携带,直到全国解放,才如数归还东工,"完璧归赵"。这些"文物"一样的幻灯片,现存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列馆中。这也是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与原东大建筑系一脉相承的佐证之一。

大学.jpg

刘鸿典身上继承了梁、童二师许多优秀品德和学贯中西、报效祖国、勇于创新的学风。他也饱受战乱之苦,东大停课,学生流离失所,来沪续课,毕业后艰难执业的经历。因此,上海刚解放他就欣然接受东工的聘请,返乡任教。以极大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与建校工作,视"为人民祖国而设计"才是真正圆了他做建筑师的梦。1956年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大学内迁的部署,迁来西安担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他从自己经历过的岁月中,感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终于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民盟党员,而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98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正逢他80大寿,为此学校党委专为他举行了"入党、祝寿"双喜庆祝会。1955年,他开创了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权,首任硕士生导师和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师生建校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当时已迁至北平的东大师生更加欢欣鼓舞。一是"反内迁、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取得了胜利;二是东大复校又可以回沈阳]]上课了。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

沈阳东北大学旧址

校址在沈阳铁西区并更名为沈阳工学院,东大文理学院迁往吉林长春成立人民大学。因为东大的原校址(张学良时期在沈阳北陵的校园)已易作他用了。只好另选校址于沈阳南湖重新建校。1950年沈阳工学院易名东北工学院(属冶金部的重点大学),时设冶金、采矿、机电、建筑四个系。当时的建筑系主任为郭毓麟教授,副主任赵超兼总支书记。授课的教授有刘鸿典、张剑霄、袁士林、谌亚逵、李鸿棋、彭野等教授,还有王耀、黄民生、贾伯庸副教授和张秀兰、赵克冬、郑惠春讲师等。

解放初期百废俱兴,东北又是老工业基地,冶金部资金丰厚,建校的规模宏大,学院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系成立了设计室。刘鸿典教授任院建委副主任委员、系设计室主任,在其领导下,决定1951级建筑学全班19名学生停课,参加建校工程设计施工和相关的技术工作。因为刘鸿典、郭毓麟、张剑霄三位教授原在上海"鼎川营造工程司"时就已是亲密搭档,所以承接设计任务得心应手。再加上系里其他教师和三年级19名学生,这些新生力量已构成一个不小的设计院了。设计任务为:东北工学院总平面规划及单体建筑等,共十几万平方米的工程。由刘鸿典教授主笔的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图。主题鲜明、气势雄伟、功能分区合理、道路贯通、疏密得兼、景观环境幽美;前临南湖公园、后滨浑河,真是最完美的"花园式的校园"。

大学22.jpg

四大学馆设计

东北工学院四大学馆建筑是四个大系的教学楼,每幢都有上万平方米的规模。按建成年代排序是冶金学馆、建筑学馆、机电学馆和采矿学馆。

由刘鸿典教授亲自设计的冶金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工字型平面,高四层中间塔楼五层,双层大台阶直接进入大厅,门廊为三个石拱门组成;塔楼窗子采用竖向垂直划分,用伸出五块石板垂直墙面的锥型作为收顶,以利加强建筑的耸高感;整个外墙垫假石饰面,窗


东北工学院

间墙有浮雕。全楼构图严谨、尺度比例适宜、古朴凝重典雅。一位名建筑师从草图构思、方案推敲、平面布局、立面外观到细部装饰大样等施工图的"全过程",冶金学馆1952年建成,至今已有54年历史,这是刘鸿典平生为东北大学留下的代表作。刘鸿典在东大校门的设计中运用传统与创新的手法,创作出一座简洁大方、雄浑古风的石柱门挂上了张学良的墨宝"东北大学"四个大字,更成为永垂史册的丰碑了。

建筑学馆由黄民生副教授主持设计,由刘鸿典和孔令文、张靖宇]]等几个同学完成施工图。孔、张二位同学画平面,我画立面(1∶100比例)和细部装饰大样(有的纹样需画1/2或足尺大样)。黄民生亲自画剖面,他也是建筑师出身,实际经验多、技术熟练、线型标准清晰,能得到他亲自指导非常难得。建筑学馆地处中轴线西侧,采用不对称布局,体形错落有致,室内外空间渗透,造型优美,是在新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神韵与形式很成功的尝试。1952年建成,有些画报和媒体都作过报道。

大血44.jpg

机电学馆是王耀副教授设计完成的(也有我班同学画施工图)。它地处冶金馆相对的东侧,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四层通高的大门廊,采用中式穿插枋,通天柱,柱头为云纹浮雕。1953年建成。

四大建筑最后一座是采矿学馆。提交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建委会的认定(刘主任鼎力推荐),由六名1955级毕业生,"真题真做"做毕业设计选题。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并有武成文老师作结构设计。在设计中总结了前"四大学馆"经验的基础上做了改善。它地处中轴线东侧,同建筑馆遥遥相对,平面呈L型,折角处设入口和塔楼,将南北轴的短翼与主体等高(四层);外观造型采用西式体形,用中式细部处理。塔楼顶部四翘角运用中式大层顶正脊的"正吻"的变体;入口门廊的壁柱采用"依柱"用中式穿插枋冲天柱式,柱头用麦穗雕饰,取得了体形完整、比例适度、精微优美的艺术效果。1956年建成(建筑面积11315平方米)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学术思想

知行合一

(东大校训文"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追忆刘鸿典教授的学术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他的建筑教育思想师出梁思成的"理工与人文结合",又

东大校训

博又精的修养和训练。刘鸿典指导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华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1955年),两名学生是李旭华和余正维。他们按刘老师的要求多次登山实地勘察、测绘拍摄后作出规划与建筑设计图后,再加以理论论述。为我院后续研究生选题、撰写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刘鸿典任系主任期间(1956~1966年),凡不结合实际的题目,空泛的理论性的论文,绝过不了"关"。李、余二位毕业后均担当重任。刘鸿典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藤小平、张正康(江苏省建筑设计院院长)、刘纯翰(建筑大师)等无不对其导师的学术思想终生难忘。

刘鸿典555.jpg

建筑表现

刘鸿典强调建筑师的基本功--表现能力,主张还要有书画修养。刘鸿典的书法作品遍及国内外,曾经的校牌、校徽上全有张正康的墨宝,华山的"萨洛坪餐厅"和一些店名招牌也有他的题签,刘鸿典是著名的书法家。刘鸿典的水彩画得到童老的真传,在上海时又受教于著名水彩画家张充仁。有一幅水彩画(1937年作),是一幅即兴水彩写生画,画三个油烧饼摆在一张旧报纸上,构图巧妙刻画细微,色彩明快水色交融,形象逼真。刘鸿典的建筑画样样精通。他20分钟画成一幅色纸炭笔加色的建筑渲染图(幼儿园方案);水彩绚丽引人入胜,是建委会讨论会上的亮点,刘鸿典告诫建筑师徒手绘草图与速写,是训练"手脑统一",用形象思维表达思想的"看家"本领。

桃李满天下

刘鸿典从1950~1986年近40年的教授生涯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许多人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界的精英。他们对恩师都有深厚的感情。例如刘鸿典的最后一个研究生张正康建筑师(前甘肃省建筑设计院院长)以兰州校友会的名义捐赠为刘鸿典造一座铜像以资纪念(现耸立在建筑学院大门廊前)。从东工到西建大刘鸿典教过的学生中,上个世纪50年代早期(1951~1955年)培养的东大学生,今天都已退休,但大都学有成就,专著多多、科研成果显著已成为各类学科的开拓者、国内外知名学者;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的执业建筑师中,获"建筑大师"称号者有刘纯翰(兰州)、王小东(新疆),任各省市设计院院长者多多,在大学里从教者,教授、博导、校院长和系主任者也不乏其人。文革后70~80年代毕业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又处在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时期。许多人读了硕士博士成为各大院校的领导骨干、各类学科的带头人、博导等,执业建筑师者建筑作品遍及全国,硕果累累;从政者中副市长、局长者有之(乔征任西安市副市长,和红星任西安市规划局局长,赵晓波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吴天佑任珠海市规划局局长)。上列人诸事是笔者视野内所闻所知的点滴,难免挂一漏万。

缅怀恩师

1995年张学良将军的挚友洪老从美国檀香山归来,

受老校长之托专程到刘鸿典教授家探望东北大学校友。

刘鸿典老设家宴款待贵宾,席间叙谈东大的峥嵘岁月、校史掌故,非常高兴。

翌日清晨刘鸿典梳洗整装后,对其儿子刘垦说:"我要走了……"。下午即安然仙逝,享年90岁。

他一生刚正不阿、谦虚谨慎、宽厚待人;治学严谨,做事一丝不苟、学识渊博、书画兼修,

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家。其人品、学风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参考来源

  1. 刘鸿典 ,淘名人,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