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镇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镇湘(1906--1986)又名浓奋,字涵伟。广东防城光坡镇(今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客家人。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岗背镇榕树村。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5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第64军军长。

刘镇湘
刘镇湘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906年
广东防城光坡镇
逝世 1986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又名浓奋,字涵伟
职业 军人

人物简介

刘镇湘(1906--1986)又名浓奋,字涵伟。广东防城光坡镇(今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客家人。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岗背镇榕树村。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5期步兵科毕业。193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第3军9师26团团长,1936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路军总部参谋,1938年任珞珈山军官训练团教材科科长,193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参谋,5月兼任第9战区第2志愿兵团团长,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73军15师步兵指挥官,1940年2月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第3补训处附员,1941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4军156师468团团长,1943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4军156师副师长,194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64军156师少将师长,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64师副师长兼156旅旅长,1947年9月升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64师师长,1948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4军中将军长,12月22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广西自治区政协秘书处专员。

人物生平

军旅生涯

刘镇湘十八岁就考上黄埔军校第五期。他走出边陲小镇那年,妹妹刘素贞七岁,小弟刘镇夏才三岁。

刘镇湘入学的第二年,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筹建叶挺独立团,从黄埔毕业生中抽调一批学生骨干北伐。

1926年5月,这支先锋敢死队北出广东韶关、向北攻湖南,连克陈炯明、吴佩孚、孙传芳,一路血战后,刘镇湘被叶挺提拔成手下特务连连长。

1929年的一天,离家数年的刘镇湘突然满身狼狈回来家中。

他对刘家人说,北伐结束后,叶挺带团参加共产党发起的南昌起义,部队被打散了,一批人跑往海陆丰,自己负伤掉队,一直朝西北走,到四川后筋疲力尽,被一个阿婆收留,让他换上自己儿子的衣服,躲过了沿途国民党的搜查。

这时的刘镇湘还不是国民党员。回家静养一段时间后,同为防城老乡的粤系军阀陈济棠动员他为粤军效力,刘镇湘才答应加入国民党。任独四师(第九师)第二十六团团长。

后来因陈济棠反蒋下野,他又以黄埔学生身份,带着毕业时颁发的中正剑,去拜见昔日的校长蒋介石,一番师生谈话后,"从此他对国民党死心塌地。"而刘镇湘的弟弟妹妹,却在防城的老家逐渐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1]

浴血抗日

1937年,日军逼近湖南,蒋介石对自己这个得意门生笑说,你的名字叫镇湘,那你就去湖南抗战吧。

于是,他先出任湖南省政府办公室主任,又调任湖南军某师第二团团长,转战湖南、广东、广西等正面战场抗日。

1942年5月,刘镇湘的部队从广东四邑移防清远。刚抵达没几天,防御工事还在修筑,这天,日本军队突然从清远的芦苞镇发起强攻。

刘镇湘处变不惊,一边下令修工事,一边指挥作战,激战之后,挫败日军。这一段在他家乡防城是妇孺皆知的"刘镇湘芦苞矮仔团打胜广东抗日第一战"故事。在广西南宁,刘镇湘与156师各团追敌,接仗5次,重创日军。

家庭内战

1946年2月,国民党广东当局派遣整编第一五六旅(原师)少将旅长刘镇湘,率该旅一个团和两广保安部队共2500人,对我十万大山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清剿"。防城县地下党和人民武装在进行正面反击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介绍、推荐一批共产党员打入刘镇湘部队,其中就包括其六弟刘镇夏。刘镇夏利用亲情关系做掩护,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使其三哥的军事行动屡屡受挫。刘镇湘在光坡家中藏匿有4挺机枪及子弹、手榴弹一批,刘镇夏发现后,便用计将这些东西取出,然后交给我方部队。

老四刘镇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表面上是三哥刘镇湘的军需官,可实际上是用刘镇湘的钱款为共产党筹集经费。

刘镇湘的儿子刘培贤因受他的两个叔叔的影响,从小同情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在广州上学期间,为支持六叔发动"三光企"起义,刘培贤多次以缴学费等名义,向其父要钱,为起义发起人员筹集路费、为起义部队购买药品等。

妹妹刘素贞则已奔向延安

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1947年11月的某天。这天是刘家老太太65岁生日,小儿子刘镇夏及一帮战友在光坡家中为老人家祝寿。酒酣耳热、醉意蒙胧之际,有人与老太太开玩笑,问她:你希望老三所在的国民党胜呢,还是希望老六所在的共产党胜?

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问题应该无解,如果非要回答,定会让她很纠结。可老太太的回答语惊四座:两头胜。[2]

淮海被俘

1948年11月的初冬,淮海战场上深陷解放军包围的黄伯韬兵团,回天乏力。刘镇湘的64军是整个兵团坚持最久的一支,他拒绝突围。后来的他回忆当时心态,"要打就打,快些决战,到处黄土可埋白骨"。

1948年11月22日这个血色黄昏,黄伯韬对刘镇湘说:"我年老了,而且多病,做俘虏我走不动,而且难为情,我死之后,使别人还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或可使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国民党或者还有希望。你年龄还轻,尚有可为,希望你能突围出去,再为党国做点事。"

64军军长刘镇湘做了让下属震惊的举动,他打开皮箱,穿上国民党将军大礼服,佩戴勋章,换上新帽新靴,整了整衣冠,准备死战。

淮海战役黄伯韬自杀,刘镇湘被俘。

改造轶事

淮海战役被俘后,刘镇湘和杜聿明、黄维等国民党高官,被囚禁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所。同时关押的还有几名日本战犯,享受特殊待遇,可以看报纸、打网球。刘镇湘扶着扁担走到煤堆旁,日本人的网球飞到脚下,他丢开扁担,把球攥在手里。

"日本人跑过去,直勾勾地伸出手,说:拿来!他瞟了一眼,甩手把球往煤堆扔,跟日本人打起来。最后中日战犯全部混战一场。'带头惹事者,国民党64军军长刘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