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良明 | |
---|---|
出生 | 1962年10月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醫學博士 |
知名於 | 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抗休克藥物、休克液體復甦及休克血管低反應性發生機理、調控及防治措施研究。 |
知名作品 |
《高原創傷失血休克早期液體復甦原則與藥物治療研究》 《與戰(創)傷休克有關的亞型阿片受體及其特異性拮抗劑的抗休克作用研究》 |
劉良明[1] 1962年10月生。 醫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抗休克藥物、休克液體復甦及休克血管低反應性發生機理、調控及防治措施研究。
個人簡歷
1985年重慶醫科大學獲醫學學士, 1988年重慶醫科大學獲心血管藥理碩士,1988年至今一直在野戰外科研究所工作。1994年獲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野戰外科博士學位。1999年-2001年赴美國陸軍外科研究所從事出血/休克血管低反應及休克液體復甦研究。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基金、軍隊「九五」及「十五」指令性課題等19項課題的研究。發表論文130餘篇,國外SCI收錄雜誌17篇,主編專著1部,參編專著10部,《與戰(創)傷休克有關的亞型阿片受體及其特異性拮抗劑的抗休克作用研究》《高原創傷失血休克早期液體復甦原則與藥物治療研究》《鈣增敏劑MCI-154抗休克作用及其機理實驗研究》等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現有在研課題5項,包括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人才基金(200萬),1項國家973課題(80萬),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萬),1項軍隊 「十一五」 課題專項(30萬)和1項軍隊 「十一五」課題重大專項專題(10萬),共計在研經費340多萬元。
現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休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創傷學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生理科學會常務理事、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協會、及重慶市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中華創傷雜誌中英版等10家雜誌編委,重慶市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獲獎情況
劉良明教授是陸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休克專業委員會、全軍戰創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創傷專委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是國家和軍隊科技獎勵、教育部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和軍隊課題等評審專家。這是他第二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成果展示】
據統計,現代高技術戰爭中,早期死亡占戰傷死亡80%,如何提高戰傷早期救治水平,成為提高戰傷救治整體水平、降低死亡率傷殘率的關鍵。劉良明教授團隊聚焦「救得下、治得好」總體目標,歷時近30 年,開展系統研究,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揭示現代戰傷傷情及戰傷救治技術和器材裝備新需求;突破現代戰傷早期救治損害控制手術和損害控制復甦關鍵技術,創立新的戰傷早期救治理論和技術體系;研製高效止血、抗休克藥物和新型復甦液體;提出系列早期預防和治療新理論、新策略。
該項目獲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 項,二等獎9 項;發表SCI論文137 篇,引用1343 次;獲新產品24 個,醫療器械註冊證7 個。其研究成果在軍內外50 多家單位推廣應用,廣泛用於基層部隊、災害救援和臨床危重病人搶救,顯著提高戰創傷的早期救治水平,居世界領先水平。 2018年陸軍軍醫大學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成果均世界領先 華龍網1月9日12時30分訊(記者 黃宇 通訊員 胡紅升 代明勇)今(9)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獲悉,由該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劉良明教授牽頭的「現代戰傷早期救治創新理論、關鍵技術及器材設備」項目和周華東教授牽頭的「缺血性腦卒中防治的新策略與新技術及推廣應用」項目,同時榮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陸軍獲得獎項最高也是最多的單位。 劉良明教授是陸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休克專業委員會、全軍戰創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創傷專委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是國家和軍隊科技獎勵、教育部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和軍隊課題等評審專家。這是他第二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統計,現代高技術戰爭中,早期死亡占戰傷死亡80%,如何提高戰傷早期救治水平,成為提高戰傷救治整體水平、降低死亡率傷殘率的關鍵。劉良明教授團隊聚焦「救得下、治得好」總體目標,歷時近30年,開展系統研究,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揭示現代戰傷傷情及戰傷救治技術和器材裝備新需求;突破現代戰傷早期救治損害控制手術和損害控制復甦關鍵技術,創立新的戰傷早期救治理論和技術體系;研製高效止血、抗休克藥物和新型復甦液體;提出系列早期預防和治療新理論、新策略。
該項目獲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發表SCI論文137篇,引用1343次;獲新產品24個,醫療器械註冊證7個。其研究成果在軍內外50多家單位推廣應用,廣泛用於基層部隊、災害救援和臨床危重病人搶救,顯著提高戰創傷的早期救治水平,居世界領先水平。
參考資料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