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柏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柏龄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刘柏龄(1927年-2022年6月5日),男,吉林扶余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教授研究生导师[2],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获得者[3]

刘柏龄从医60余年来,长期奋斗在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致力于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是天池伤科的代表性人物,其手法在我国北方独成一派,在全国中医学术界有重要影响,为中医药防治骨伤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2019年9月29日,刘柏龄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

2022年6月5日2时44分,刘柏龄在长春逝世,享年96岁。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医学家、中医骨科专家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吉林扶余

出生日期----1927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疗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学院

代表作品----《中国骨伤科学·治疗学》

逝世日期----2022年6月5日

人物介绍

刘柏龄(1927-2022.06.05),男,汉族,吉林扶余人,出身于中医世家,随叔父刘秉衡老中医学习,尽得家传。1956年毕业于吉林省中医学校。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全国第一、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美国国际中医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兼任中华骨伤医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美国世界骨伤专家协会副主席,美国世界健康组织协会常务理事,《中医正骨》杂志顾问,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暨学位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贡献

刘教授从医60余年,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病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9项。主持研发“骨质增生丸”、“风湿福音丸”、“健骨宝胶囊”、“壮骨伸筋胶囊”、“接骨续筋片”、“复肢胶丸”、“汉热垫”和“药炷灸”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中医骨伤科学》等著作18部。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德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等地区讲学、考察,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医学走向世界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关荣誉

是国家500名名老中医之一,为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987年获长春发明一等奖。擅长手法,自创“二步十法”治疗腰间盘突出、“三搬一牵一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等疗效均很好。被省政府授予“人民教师”荣誉称号。获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科技人员奖。

他是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省优秀科技人员、省医药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当代华佗医学教育家、跨世纪骨伤医学杰出人才、资深名医、全国华佗金象奖和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为他颁发了“二十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

主要论文

主编《中国骨伤科学·治疗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中医骨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等1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运用中医肾主骨的理论治疗骨质增生病的体会》(《新中医》1973)、《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辨证施治》世界中医药信息社1997)等论著,这些文章均显现了作者对骨伤病治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文章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和华论金像奖。

人物生平

初出杏林

刘柏龄,1927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个中医世家,因受祖辈影响,自幼即立志继承家学,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小学时即读《四百味》、<药性赋>和《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入门医籍,并能较熟练背诵这四本书中的内容,这为他后来系统学习中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刘柏龄16岁毕业于伪满新京(长春)国民高等学校,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只好回原籍继续跟随叔父刘秉衡老中医学习,尽得家传,且浏览群书,攻读经史百家、四大经典,尤其深钻《医宗金鉴》这部集清以前之大成的医学巨著,学业日臻,于1947年初悬壶于扶余三岔河镇,专事骨外科,兼理内、妇、儿科,未几即名噪乡镇。

刘柏龄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1948年,刘柏龄率先参加了中医联合诊所,1951年参加了扶余第十八区(三岔河镇)人民卫生所(今扶余县人民医院),因疗效好而名声日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

刘柏龄为了继续深造,曾考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成为吉林省第一批中医进修学员。在这所名医聚集的学校,刘柏龄如鱼得水,遨游于书海之中。由于他不懈地努力学习,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1956年,刘柏龄从这所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1958年长春中医学院成立,继任教师工作,并作为长春中医学院有为的年轻教师选送到北京中医学院培养深造。在那里,刘柏龄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古今名医精华,埋头于浩瀚的中医书海之中,知识如甘泉一样哺育着他。至今他仍常常想念他的恩师,如任应秋、秦伯未、董建华、宋向元、刘寿山等,无限感激他们的深情教诲。

1960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的刘柏龄满载硕果回到长春中医学院,除了完成每日多达六节的课堂教学和晚间辅导工作,还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工作。

疗效卓著

刘柏龄从医59年,长期深入探寻深奥的中医学理论,攻读经典,并融于实践。他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在骨伤科临床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肾藏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受助于后天之水谷,肾精充足则身强体壮,筋骨刚韧;肾精不足,幼则成长、发育迟缓,筋骨软脆,年长则体不强健,筋骨松软,甚或别生歧异,故在治疗时,若因先天肾精不足引起之筋骨发育迟缓,骨生偻疾等诸候者,当以调养脾胃为先,以后天水谷之精,充补先天之不足,以强健筋骨而疗诸病候。年长因肾精不足而引起的诸骨疾病,常伴有腰膝酸软,或不能久坐,或不能健步,或头项不能转摇,或手摄失职不能抓取等,除调补脾胃,扶助正气外,且以补肾益精的方法为治。若系劳倦失护或外伤诱发骨赘者(骨质增生)则以补肾养肝的专门方药施治。

刘柏龄经多年临床研究和悉心探索,创制了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骨质增生丸”,该药由熟地黄、骨碎补、鹿衔草、肉苁蓉等药制成浓缩丸剂,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已应用半个多世纪,共治疗骨病患者10多万例,取得较好效果,总有效率在90%以上。目前该药已纳入国家《药典》,很多药厂均在批量生产。20世纪80年代,在此方的基础上,他又研制出治疗颈、肩、腰腿痛新药“壮骨伸筋胶囊”;90年代,研制了治疗骨质疏松的“健骨宝胶囊”,应用于临床疗效均较满意。

推重手法

刘柏龄深明经旨,对<内经>提出的按摩、导引的治疗作用领悟颇深,他认为手法治疗疾病,是我们先贤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应当继承发展。于是他荟萃隋、唐以来的骨伤科手法精华,进行整理研究,并涉猎后世骨伤科名家手法之长,融汇贯通,加以分门别类,制定出各法的实施要领、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使之既便于临床应用,又适于启迪后学。他认为骨伤科手法治疗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治骨手法,一为治筋手法。治骨手法,他特别强调接法、端法、提法。治筋手法又细分为按法、摩法、推法、拿法。刘柏龄在古法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把治骨手法归纳为拔伸、屈伸、旋转,端挤、提按、分骨、折顶、牵抖八法;把治筋手法分为推、摩、揉、按、分、理、弹、拨八法。他还自创治疗“急性腰肌扭伤”的“点刺‘暴伤点’”疗法,取效甚速,往往背着、抬着来的患者经过1次治疗即可痊愈,自己步行离院;自创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一牵三扳法”经1~3次治疗均可痊愈;自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二步十法”推拿,安全且疗效好;自创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按摩理筋法”和“旋转牵拉松解法”疗效颇佳。刘柏龄创新的治疗手法独具一格,疗效卓著,在我国北方独称一派,在全国亦得到了公认和应用。

桃李芬芳

刘柏龄热爱祖国传统医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投身于中医教学工作第一线,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发展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

1956年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刘柏龄即留校任教,最初担任第三批进修生的班主任,主讲<中国医学史> ,不久即赴京学习,1960年回校继续任教。在长春中医学院建校之初,由于设备奇缺,人员不足,他一人承担了《中国医学史》、《中医外科学》和《中医正骨学》的教学工作,并一人独兼三个教研室的负责工作。没有教材,他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编写讲义、讲稿。他治学严谨,备课一丝不苟;他讲课认真,态度稳健从不空谈。他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讲求实效,讲课语言简练,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分析透彻,引文丝丝入扣,举例恰当,常能引人入胜,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颇受学生好评。

刘柏龄非常关心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常常教育他们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他很推崇古医家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常说:“医者不能以技乘人之危,索取财物,企踵权豪抬高身价”;他深赞陈实功的“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等铭言佳句。

刘柏龄为国家培养了三批高徒,带国内研究生13名,国外研究生10名。目前经他培养的学生很多已成为业界学术骨干、卫生行政领导。

医史永驻

刘柏龄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是吉林省终身教授,全国第一、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中华骨伤医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

刘柏龄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病的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获得奖项

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创的新药“骨质增生丸”于1987年获长春发明一等奖。

1991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研的“风湿福音丸”1987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健骨宝胶囊”199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壮骨伸筋胶囊”2000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复肢胶丸”于1995年获吉林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3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另有治疗骨折筋伤的“接骨续筋片”、治疗风湿骨痛的“汉热垫”等,均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并投入生产。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