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成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成禹
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

刘成禹,男,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教授。

人物简历

工作经历

1994年8月—1998年7月,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从事中专教学及岩土工程、路桥工程的设计工作。

2001年1月—2003年2月,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勘测设计所从事岩土工程、路桥工程设计和桩基检测工作。

2006年3月至今在福州大学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科研和教学工作。

教育经历

198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道工程专业。

1990年9月中专毕业后保送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1994年7月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年9月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2000年12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年3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教授,攻读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3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隧道与地下工程;石质古建筑及石窟保护

社会兼职

中国铁道学会隧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福建省地质学会理事。

科研项目

[1] 古建筑石构件风化层厚度和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其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4年,项目负责人。

[2] 乌兹别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中亚第一长隧,主隧道、安全隧道长度分别为19.3km、19.2km,最大埋深1275m,埋深超过700m的地段总长达7km,岩爆频繁)岩爆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重大项目,2014-2016年,项目负责人。

[3] 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中义特长隧道(后改名为玉龙隧道,长14.8km,最大埋深1240m,地质条件复杂,高地应力)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发,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2018-2021年,项目负责人。

[4] 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长16km,地质条件复杂,岩溶、软岩等不良地质体众多,最大埋深780m,Ⅰ级高风险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重大项目,2008-2012年,项目负责人。

[5]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 2021-2023年,项目负责人。

[6]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圆觉洞稳定性及加固技术研究,2021-2022年,项目负责人。

[7] 成绵乐客运专线双流机场隧道(长5.6km,从成都市区穿过,周边建筑物密集)现场监测及科研技术服务,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2009-2013年,项目负责人。

[8 成绵乐客运专线双流机场站(长960m、宽52.6m、深25m基坑,距机场航站楼大拱承台最近处仅8.7m)现场监测及科研技术服务,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2010-2013年,项目负责人。

[9] 城市建筑密集地区浅埋隧道(双线铁路隧道,埋深5-40m,受施工影响的房屋达122栋)施工技术研究,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2008-2011年,项目负责人。

[10] 龙厦铁路吴坑隧道膨胀性辉绿岩大变形段现场监测及科研技术服务,2009-2011年,项目负责人。

[11] 龙厦铁路LX-Ⅲ标隧道(11座隧道总长近20km)超前地质预报,2008-2011年,项目负责人。

[12] 赣龙铁路GL-4标隧道(15座隧道总长近26km)超前地质预报,2011-2014年,项目负责人。

[13] 福建省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失稳演化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年,项目负责人。

[14] 黑色岩层风化引起的边坡破坏机理研究,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07-2008年,项目负责人。

[15] 风化为石质构件力学性能劣化主控因素的石质古建筑稳定性研究,福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2006-2008年,项目负责人。

[16] 降雨诱发球状风化花岗岩边坡地质灾害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3年,项目第二参加人。

[17] 地质雷达资料去噪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2013年,项目第二参加人。

[18]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太王陵、国内城、将军陵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3-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7] 河北涉县娲皇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危岩体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3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9] 西藏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20] 浙江义乌宋代古月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21] 布达拉宫西印经院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22] 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23] 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寺清净化诚塔及其附属石质文物(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表层劣化机理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学术成果

论文

[55] 刘成禹,罗洪林,李红军,张向向. 岩脉型岩爆的形成机制及控制技术—以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为例. 岩土力学,2021,42(5):1413-1423(EI)

[54] 刘成禹,陈博文,林炜,罗洪林. 地下管道破损诱发沉降的预测模型及试验验证. 岩土工程学报,2021,43(3):416-424(EI)

[53] 刘成禹,石俊杰,罗洪林,程凯,陈博文. 隧道变形过程中电磁辐射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 岩土力学,2020,41(8):2722-2729(EI)

[52] 刘成禹,李红军,吴吟. 卡姆奇克隧道岩爆的力学机制及主动防控技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0,39(5):961-970(EI)

[51] 刘成禹,李红军,余世为,范佐洪,林炜. 岩体结构分析与电磁辐射监测相结合的岩爆预测技术—以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为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0,39(2):349-358(EI)

[50] 刘成禹、陈博文、罗洪林、阮家椿. 满流条件下管道破损诱发渗流侵蚀的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2020,41(1):1-10(EI)

[49] 郑智享,刘成禹. p-y曲线法在基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2): 101-105(CSCD)

[48] 刘成禹,张翔,程凯,陈博文.地下工程涌水涌砂诱发的沉降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2019,40(3):843-851(EI)

[47] 刘成禹、郑智享.改进的基于p-y 曲线的基坑围护结构计算方法. 岩土力学,2018,39(S1):446-452(EI)

[46] 刘成禹、陈淑云.基坑围护结构增量计算法的改进. 岩土力学,2018,39(5):1834-1839(EI)

[45] 余世为,刘成禹. 基于地震波法测定岩体弹性抗力系数.现代隧道技术,2017,54(1):68-3626(CSCD)

[44] 翁蔚芃,刘成禹,陈淑云,董梦实. 深埋隧道中单组结构面对岩爆的影响.金属矿山,2016,(11):28-33(CSCD)

[43] 刘成禹,余世为. 基于探地雷达单道信号处理的岩溶分析方法.岩土力学,2016,37(12):3618-3626(EI)

[42] 邓伟,刘成禹,李红军. 乌兹别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岩爆特点及其形成机制.隧道建设,2016,36(3):275-281(中文核心)

[41] 刘成禹,刘汗青. 基于实测地震波波速的围岩各向异性分析—以赣龙铁路汀州隧道为例.岩土力学,2016,37(5):1451-1457(EI)

[40] 刘成禹,刘招伟. 基于地表沉降的岩溶发育区分析.现代隧道技术,2014,51(3):67-72(EI)

[39] 刘成禹,何满潮. 深埋隧道地质构造发育段围岩压力的特点.岩土力学,2014,35(4):1101-1109(EI)

[38] 刘成禹,何满潮. 古建筑风化石质构件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岩土力学,2014,35(2):474-480(EI)

[37] 刘成禹,徐代宏. 考虑支撑架设时机的基坑围护结构计算方法.铁道工程学报,2013,(11):13-17(EI)

[36] 刘成禹,陈智慧. 辉绿岩脉引起的隧道大变形及其形成机制.铁道工程学报,2013,(9):53-59(EI)

[35] 李红军,刘成禹,李云. 锚注联合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0,(7):1-5(中文核心)

[34] 徐代宏,刘成禹. 建筑密集地区浅埋双线铁路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隧道建设,2010,30(5):561-564(中文核心)

[33] 郭海满,刘成禹,杨建成. 浅埋隧道上覆建筑的稳定性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09,(7):84-88(中文核心)

[32] 赵喜斌,刘成禹. 管式锚杆提高破碎软弱围岩支护效果的理论与实践.隧道建设,2009,29(1):1-6(中文核心)

[31] 刘招伟,刘成禹. 混凝土早期裂纹发展规律.建筑材料学报,2009,12(6):693-698(EI)

[30] 刘成禹,林毅鹏,林超群,刘汗青. 球状孤石在探地雷达探测成果中的表现特征.物探与化探,2015,39(4):860-866(CSCD)

[29] 刘成禹,巫克霖,张哲凌,陈高奎. 上覆地层及管内充物对非金属管线探测的影响.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0(3):682-688(CSCD)

[28] 林超群,刘成禹,林毅鹏,刘汗青. TGP二维与三维地质预报成果对比.物探与化探,2014,38(6):1235-1240(CSCD)

[27] 黄振,刘成禹. 地质雷达波频率与围岩等级相关关系统计分析.隧道建设,2012,32(1):61-65(中文核心)

[26] 王明辉,刘成禹. 地质雷达在隧道塌方范围探测中的应用.勘察科学技术,2012,(2):62-64

[25] 刘成禹,张维泉. 花岗岩残积土中浅埋隧道修建的主要工程问题.铁道勘察,2011,(3):31-34

[24] 金强国,刘成禹. 岩溶隧道递进式综合地质预报技术.铁道勘察,2010,(3):36-40

[23] 林瑚旺,刘成禹,杨建成.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铁道勘察,2009,(5):88-92

[22] 郭海满,刘成禹,林瑚旺,杨建成.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铁道勘察,2009,(3):25-29

[21] 陈高奎,刘成禹,张哲凌,巫克霖. 节理岩体隧道破坏机理分析.土工基础,2013,27(3):66-69

[20] 黄争胜,刘成禹. 根据桩身侧向位移反演非极限状态下土压力分布.土工基础,2012,26(3):54-56

[19] 王明辉,刘成禹. 复合支撑系统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分析.施工技术,2012,24(13):2220-2224(中文核心)

[18] 刘成禹,李宏松. 岩石溶蚀的表现特征及其对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地球与环境,2012,40(2):255-260(CSCD)

[17] 王浩,刘成禹,陈志波. 闽东南花岗岩球状风化不良地质发育特征及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报,2011,19(4):564-569(CSCD)

[16] 刘成禹,何满潮. 对岩石风化程度敏感的化学风化指数研究.地球与环境,2011,39(3):349-353(CSCD)

[15] 戴自航,刘志伟,刘成禹. 考虑张拉与剪切破坏的土坡稳定数值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2):375-382(EI)

[14] 李宏松,刘成禹,张晓彤.两种岩石材料表面剥落特征及形成机制及差异性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S1):2825-2831(EI)

[13] 刘成禹,何满潮. 石质古建筑风化深度确定方法.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30(1):69-73

[12] 刘成禹,何满潮,周旭荣. 隐伏古护城河的勘察方法研究.工程勘察,2007,(6):66-69(中文核心)

[11] 何满潮,韩雪,刘成禹. 布达拉宫西印经院地基应力特征与结构变形分析.岩土力学,2007,28(2):283-287(EI)

[10] 刘成禹,何赤忠,何满潮. 湘西铁路沿线红层边坡工程地质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2):58-62(CSCD)

[9] 刘成禹,何满潮.水库渗流影响文物遗址安全发掘研究—以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遗址为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88-92(CSCD)

[8] 刘成禹,何满潮.石质构件风化层内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7,15(2):222-227(CSCD)

[7] 刘成禹,何满潮. 古王陵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以国家重点文物高句丽太王陵为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5):25-28(CSCD)

[6] 何满潮,韩雪,刘成禹,王树仁. 西藏布达拉宫西印经院稳定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9):1784-1789(EI)

[5] 孙晓明,何满潮,刘成禹,顾金才,等. 真三轴软岩非线性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870-2874(EI)

[4] 何满潮,刘成禹,王树仁,等.国家重点文物—高句丽将军陵变形破坏机理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3):2220-2224(EI)

[3] 何满潮,刘成禹,武雄. 延吉盆地强膨胀性软岩边坡加固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4):496-500(CSCD)

[2] 刘成禹,何满潮,王树仁,胡江春. 花岗岩低温冻融损伤特性的实验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37-40(EI)

[1] 刘成禹,何满潮. 滑坡前缘挡墙变形后滑动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反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6):847-849(EI)

获奖情况

1、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复杂工程环境下地下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共3个完成单位,7名完成人,排名第1。

2、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设计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龙厦铁路象山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获2011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共4个完成单位,15名完成人,排名第3。

3、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乌兹别克斯坦安革连至琶布铁路隧道岩爆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获2019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共5个完成单位,15名完成人,排名第4。

本工程还先后荣获第16届(2018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和2017年中国土木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

4、主持完成的项目“成绵乐客运专线双流机场隧道及车站现场监测及科研”获评福州大学2012年度4项标志性成果之一。

5、2017年获TGP系列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研发单位(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颁发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杰出贡献奖。

6、2011年获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7、2017年获福州大学首届“福大榜样”师德先进人物。

其他

1、发明专利 刘成禹,罗洪林,闫红江,邓志刚.一种基于电磁辐射原理的隧道初期支护稳定性判别与预测方法,ZL201910518377.9 (已授权)

2、发明专利 闫红江,刘成禹,邓志刚,左强,罗洪林. 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放抗结合的初期支护系统及施工方法,ZL 201910086358.3 (已授权)

3、河南省省级工法 李红军,王华,刘成禹,郭志武. 高地应力隧道岩爆预测预报工法,EJGF 100-2016

4、河南省省级工法 刘耀明,涂翰,邓志刚,刘成禹,崔贤涛. 高地应力侧向挤压大变形隧道施工工法,EJGF 2021-973

5、实用新型专利 刘成禹 张翔. 一种用于模拟土体沉降变形的测试装置,ZL201720738143.1 (已授权)[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