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成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成禹
福州大學紫金地質與礦業學院

劉成禹,男,福州大學紫金地質與礦業學院教授。

人物簡歷

工作經歷

1994年8月—1998年7月,在衡陽鐵路工程學校從事中專教學及岩土工程、路橋工程的設計工作。

2001年1月—2003年2月,在衡陽鐵路工程學校勘測設計所從事岩土工程、路橋工程設計和樁基檢測工作。

2006年3月至今在福州大學從事岩土工程、地質工程科研和教學工作。

教育經歷

1986年初中畢業後考入衡陽鐵路工程學校鐵道工程專業。

1990年9月中專畢業後保送入西南交通大學鐵道工程專業,1994年7月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8年9月考入西南交通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2000年12月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2003年3月考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教授,攻讀岩土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6年3月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隧道與地下工程;石質古建築及石窟保護

社會兼職

中國鐵道學會隧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岩石力學學會軟岩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理事,福建省地質學會理事。

科研項目

[1] 古建築石構件風化層厚度和力學參數的確定方法及其隨時間和深度的變化關係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2014年,項目負責人。

[2] 烏茲別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中亞第一長隧,主隧道、安全隧道長度分別為19.3km、19.2km,最大埋深1275m,埋深超過700m的地段總長達7km,岩爆頻繁)岩爆預測及防治技術研究,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重大項目,2014-2016年,項目負責人。

[3] 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中義特長隧道(後改名為玉龍隧道,長14.8km,最大埋深1240m,地質條件複雜,高地應力)圍岩大變形控制技術研發,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項目,2018-2021年,項目負責人。

[4] 龍廈鐵路象山特長隧道(長16km,地質條件複雜,岩溶、軟岩等不良地質體眾多,最大埋深780m,Ⅰ級高風險隧道)關鍵施工技術研究,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重大項目,2008-2012年,項目負責人。

[5]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世界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研究, 2021-2023年,項目負責人。

[6]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圓覺洞穩定性及加固技術研究,2021-2022年,項目負責人。

[7] 成綿樂客運專線雙流機場隧道(長5.6km,從成都市區穿過,周邊建築物密集)現場監測及科研技術服務,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項目,2009-2013年,項目負責人。

[8 成綿樂客運專線雙流機場站(長960m、寬52.6m、深25m基坑,距機場航站樓大拱承台最近處僅8.7m)現場監測及科研技術服務,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項目,2010-2013年,項目負責人。

[9] 城市建築密集地區淺埋隧道(雙線鐵路隧道,埋深5-40m,受施工影響的房屋達122棟)施工技術研究,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項目,2008-2011年,項目負責人。

[10] 龍廈鐵路吳坑隧道膨脹性輝綠岩大變形段現場監測及科研技術服務,2009-2011年,項目負責人。

[11] 龍廈鐵路LX-Ⅲ標隧道(11座隧道總長近20km)超前地質預報,2008-2011年,項目負責人。

[12] 贛龍鐵路GL-4標隧道(15座隧道總長近26km)超前地質預報,2011-2014年,項目負責人。

[13] 福建省花崗岩殘積土邊坡失穩演化及穩定性評價方法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7-2009年,項目負責人。

[14] 黑色岩層風化引起的邊坡破壞機理研究,福州大學科技發展基金項目,2007-2008年,項目負責人。

[15] 風化為石質構件力學性能劣化主控因素的石質古建築穩定性研究,福州大學引進人才基金項目,2006-2008年,項目負責人。

[16] 降雨誘發球狀風化花崗岩邊坡地質災害的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1-2013年,項目第二參加人。

[17] 地質雷達資料去噪處理方法的研究與應用,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0-2013年,項目第二參加人。

[18]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遺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太王陵、國內城、將軍陵穩定性及加固對策研究,2003-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報告撰寫人。

[17] 河北涉縣媧皇宮(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危岩體穩定性及加固對策研究,2003年,主要完成人,研究報告撰寫人。

[19] 西藏江孜宗山抗英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穩定性及加固對策研究,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報告撰寫人。

[20] 浙江義烏宋代古月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穩定性及加固對策研究,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報告撰寫人。

[21] 布達拉宮西印經院穩定性及加固對策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報告撰寫人。

[22] 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穩定性及加固對策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報告撰寫人。

[23] 北京市西城區西黃寺清淨化誠塔及其附屬石質文物(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表層劣化機理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報告撰寫人。

學術成果

論文

[55] 劉成禹,羅洪林,李紅軍,張向向. 岩脈型岩爆的形成機制及控制技術—以烏茲別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為例. 岩土力學,2021,42(5):1413-1423(EI)

[54] 劉成禹,陳博文,林煒,羅洪林. 地下管道破損誘發沉降的預測模型及試驗驗證. 岩土工程學報,2021,43(3):416-424(EI)

[53] 劉成禹,石俊傑,羅洪林,程凱,陳博文. 隧道變形過程中電磁輻射強度參數的變化規律. 岩土力學,2020,41(8):2722-2729(EI)

[52] 劉成禹,李紅軍,吳吟. 卡姆奇克隧道岩爆的力學機制及主動防控技術.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20,39(5):961-970(EI)

[51] 劉成禹,李紅軍,余世為,范佐洪,林煒. 岩體結構分析與電磁輻射監測相結合的岩爆預測技術—以烏茲別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為例.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20,39(2):349-358(EI)

[50] 劉成禹、陳博文、羅洪林、阮家椿. 滿流條件下管道破損誘發滲流侵蝕的試驗研究. 岩土力學,2020,41(1):1-10(EI)

[49] 鄭智享,劉成禹. p-y曲線法在基坑圍護結構中的應用.長江科學院院報,2019,36(2): 101-105(CSCD)

[48] 劉成禹,張翔,程凱,陳博文.地下工程湧水涌砂誘發的沉降試驗研究. 岩土力學,2019,40(3):843-851(EI)

[47] 劉成禹、鄭智享.改進的基於p-y 曲線的基坑圍護結構計算方法. 岩土力學,2018,39(S1):446-452(EI)

[46] 劉成禹、陳淑雲.基坑圍護結構增量計算法的改進. 岩土力學,2018,39(5):1834-1839(EI)

[45] 余世為,劉成禹. 基於地震波法測定岩體彈性抗力係數.現代隧道技術,2017,54(1):68-3626(CSCD)

[44] 翁蔚芃,劉成禹,陳淑雲,董夢實. 深埋隧道中單組結構面對岩爆的影響.金屬礦山,2016,(11):28-33(CSCD)

[43] 劉成禹,余世為. 基於探地雷達單道信號處理的岩溶分析方法.岩土力學,2016,37(12):3618-3626(EI)

[42] 鄧偉,劉成禹,李紅軍. 烏茲別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岩爆特點及其形成機制.隧道建設,2016,36(3):275-281(中文核心)

[41] 劉成禹,劉汗青. 基於實測地震波波速的圍岩各向異性分析—以贛龍鐵路汀州隧道為例.岩土力學,2016,37(5):1451-1457(EI)

[40] 劉成禹,劉招偉. 基於地表沉降的岩溶發育區分析.現代隧道技術,2014,51(3):67-72(EI)

[39] 劉成禹,何滿潮. 深埋隧道地質構造發育段圍岩壓力的特點.岩土力學,2014,35(4):1101-1109(EI)

[38] 劉成禹,何滿潮. 古建築風化石質構件力學參數的確定方法.岩土力學,2014,35(2):474-480(EI)

[37] 劉成禹,徐代宏. 考慮支撐架設時機的基坑圍護結構計算方法.鐵道工程學報,2013,(11):13-17(EI)

[36] 劉成禹,陳智慧. 輝綠岩脈引起的隧道大變形及其形成機制.鐵道工程學報,2013,(9):53-59(EI)

[35] 李紅軍,劉成禹,李雲. 錨注聯合支護效果的數值模擬研究.鐵道工程學報,2010,(7):1-5(中文核心)

[34] 徐代宏,劉成禹. 建築密集地區淺埋雙線鐵路隧道施工變形控制技術.隧道建設,2010,30(5):561-564(中文核心)

[33] 郭海滿,劉成禹,楊建成. 淺埋隧道上覆建築的穩定性研究.鐵道工程學報,2009,(7):84-88(中文核心)

[32] 趙喜斌,劉成禹. 管式錨杆提高破碎軟弱圍岩支護效果的理論與實踐.隧道建設,2009,29(1):1-6(中文核心)

[31] 劉招偉,劉成禹. 混凝土早期裂紋發展規律.建築材料學報,2009,12(6):693-698(EI)

[30] 劉成禹,林毅鵬,林超群,劉汗青. 球狀孤石在探地雷達探測成果中的表現特徵.物探與化探,2015,39(4):860-866(CSCD)

[29] 劉成禹,巫克霖,張哲凌,陳高奎. 上覆地層及管內充物對非金屬管線探測的影響.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4,10(3):682-688(CSCD)

[28] 林超群,劉成禹,林毅鵬,劉汗青. TGP二維與三維地質預報成果對比.物探與化探,2014,38(6):1235-1240(CSCD)

[27] 黃振,劉成禹. 地質雷達波頻率與圍岩等級相關關系統計分析.隧道建設,2012,32(1):61-65(中文核心)

[26] 王明輝,劉成禹. 地質雷達在隧道塌方範圍探測中的應用.勘察科學技術,2012,(2):62-64

[25] 劉成禹,張維泉. 花崗岩殘積土中淺埋隧道修建的主要工程問題.鐵道勘察,2011,(3):31-34

[24] 金強國,劉成禹. 岩溶隧道遞進式綜合地質預報技術.鐵道勘察,2010,(3):36-40

[23] 林瑚旺,劉成禹,楊建成.複雜地質條件下長大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鐵道勘察,2009,(5):88-92

[22] 郭海滿,劉成禹,林瑚旺,楊建成.龍廈鐵路象山特長隧道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研究.鐵道勘察,2009,(3):25-29

[21] 陳高奎,劉成禹,張哲凌,巫克霖. 節理岩體隧道破壞機理分析.土工基礎,2013,27(3):66-69

[20] 黃爭勝,劉成禹. 根據樁身側向位移反演非極限狀態下土壓力分布.土工基礎,2012,26(3):54-56

[19] 王明輝,劉成禹. 複合支撐系統基坑圍護結構變形分析.施工技術,2012,24(13):2220-2224(中文核心)

[18] 劉成禹,李宏松. 岩石溶蝕的表現特徵及其對物理力學性質的影響.地球與環境,2012,40(2):255-260(CSCD)

[17] 王浩,劉成禹,陳志波. 閩東南花崗岩球狀風化不良地質發育特徵及其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學報,2011,19(4):564-569(CSCD)

[16] 劉成禹,何滿潮. 對岩石風化程度敏感的化學風化指數研究.地球與環境,2011,39(3):349-353(CSCD)

[15] 戴自航,劉志偉,劉成禹. 考慮張拉與剪切破壞的土坡穩定數值分析.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27(2):375-382(EI)

[14] 李宏松,劉成禹,張曉彤.兩種岩石材料表面剝落特徵及形成機制及差異性的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27(S1):2825-2831(EI)

[13] 劉成禹,何滿潮. 石質古建築風化深度確定方法.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8,30(1):69-73

[12] 劉成禹,何滿潮,周旭榮. 隱伏古護城河的勘察方法研究.工程勘察,2007,(6):66-69(中文核心)

[11] 何滿潮,韓雪,劉成禹. 布達拉宮西印經院地基應力特徵與結構變形分析.岩土力學,2007,28(2):283-287(EI)

[10] 劉成禹,何赤忠,何滿潮. 湘西鐵路沿線紅層邊坡工程地質研究.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18(2):58-62(CSCD)

[9] 劉成禹,何滿潮.水庫滲流影響文物遺址安全發掘研究—以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遺址為例.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18(4):88-92(CSCD)

[8] 劉成禹,何滿潮.石質構件風化層內力學性能變化規律研究.工程地質學報,2007,15(2):222-227(CSCD)

[7] 劉成禹,何滿潮. 古王陵變形破壞機理及穩定性研究—以國家重點文物高句麗太王陵為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7,(5):25-28(CSCD)

[6] 何滿潮,韓雪,劉成禹,王樹仁. 西藏布達拉宮西印經院穩定性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9):1784-1789(EI)

[5] 孫曉明,何滿潮,劉成禹,顧金才,等. 真三軸軟岩非線性力學試驗系統研製.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16):2870-2874(EI)

[4] 何滿潮,劉成禹,王樹仁,等.國家重點文物—高句麗將軍陵變形破壞機理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13):2220-2224(EI)

[3] 何滿潮,劉成禹,武雄. 延吉盆地強膨脹性軟岩邊坡加固對策研究.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35(4):496-500(CSCD)

[2] 劉成禹,何滿潮,王樹仁,胡江春. 花崗岩低溫凍融損傷特性的實驗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0(1):37-40(EI)

[1] 劉成禹,何滿潮. 滑坡前緣擋牆變形後滑動面抗剪強度指標的反算.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24(6):847-849(EI)

獲獎情況

1、與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複雜工程環境下地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獲2016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共3個完成單位,7名完成人,排名第1。

2、與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設計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龍廈鐵路象山隧道複雜地質條件下關鍵施工技術研究」獲2011年度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共4個完成單位,15名完成人,排名第3。

3、與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勘察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烏茲別克斯坦安革連至琶布鐵路隧道岩爆預測及防治技術研究」獲2019年度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學技術一等獎。共5個完成單位,15名完成人,排名第4。

本工程還先後榮獲第16屆(2018年)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和2017年中國土木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

4、主持完成的項目「成綿樂客運專線雙流機場隧道及車站現場監測及科研」獲評福州大學2012年度4項標誌性成果之一。

5、2017年獲TGP系列隧道地質超前預報系統研發單位(北京水電物探研究所)頒發的隧道地質超前預報傑出貢獻獎。

6、2011年獲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優秀共產黨員。

7、2017年獲福州大學首屆「福大榜樣」師德先進人物。

其他

1、發明專利 劉成禹,羅洪林,閆紅江,鄧志剛.一種基於電磁輻射原理的隧道初期支護穩定性判別與預測方法,ZL201910518377.9 (已授權)

2、發明專利 閆紅江,劉成禹,鄧志剛,左強,羅洪林. 高地應力大變形隧道放抗結合的初期支護系統及施工方法,ZL 201910086358.3 (已授權)

3、河南省省級工法 李紅軍,王華,劉成禹,郭志武. 高地應力隧道岩爆預測預報工法,EJGF 100-2016

4、河南省省級工法 劉耀明,塗翰,鄧志剛,劉成禹,崔賢濤. 高地應力側向擠壓大變形隧道施工工法,EJGF 2021-973

5、實用新型專利 劉成禹 張翔. 一種用於模擬土體沉降變形的測試裝置,ZL201720738143.1 (已授權)[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