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同位素分离专家。回族。1929年7月15日生于天津。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从事铀同位素分离专业,在扩散法的应用和离心法的理论上作出贡献。

刘广均
刘广均
出生 (1929-07-15) 1929年7月15日(94岁)
国籍 中国
籍贯 天津
民族 回族
母校 清华大学物理系
职业 同位素分离专家
研究领域
扩散法的应用和离心法的理论

刘广均[1]

目录

教育背景

  • 1948年 他刚读完高中二年级,就以北京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 1952年8月 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任助教。

工作经历

  • 1956年9月 国家负责核工业的二机部选派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到苏联学习原子能专业,由于其中有些人以前没学过原子核物理,就请清华大学派刘广均去辅导。
  • 1958年5月 苏联班毕业后回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年任同位素分离教研室主任,和余兴坤,梁猷能等共同筹建了中国大学中唯一的一个铀同位素分离专业。
  • 1963年1月 上级领导决定调刘广均到二机部,参加中国核工业建设工作。
  • 1963年2月 刘广均到二机部报到后,于3月到铀浓缩工厂任副总工艺师兼中央实验室主任。
  • 1982年8月 组织上调刘广均到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任总工程师,负责新型分离机器的研制工作。
  • 1989年4月至12月 他到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任客座教授。
  •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7年起 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从事铀同位素分离专业,在扩散法的应用和离心法的理论上作出贡献。在生产厂时负责生产技术工作,参与并组织采取多项革新措施,特别是在技术改造和提高级联效率的措施上作出了正确决策,使浓缩铀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在担任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离心机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期间,通过协调组织总体设备研制的六大环节,大大推动了研制进度。在分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扩散级联最佳运行条件的三种判据,阐明了浓度干扰的传播规律。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提出了建立玻耳兹曼方程式的模型方程的一种新方法,推导出轻微稀薄气体中的熵增量公式。他是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专用设备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通过总结设备研制的六大环节,曾大大推动了专用设备研制进程。在专用设备研制技术攻关过程中,在分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专用设备最佳运行条件的三种判据,阐明了浓度干扰在专用设备运行中的传播规律,对实际运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提出了建立玻尔兹曼方程的模型方程的一种新的方法,推导出轻微稀薄气体中的熵增量公式,多篇论文发表于美国《流体物理》杂志,受到国际同行重视。

主要奖项

  • 1985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首位。
  • 1987年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首位。

参考资料

  1. 刘广均 中国科学院学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