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巨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巨德 照片 来自于www.xuehua.us

刘巨德,1946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1]。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2]。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

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4]

基本信息

中文名:刘巨德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内蒙古商都

出生日期:1946年12月

职业:画家教授

毕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1994年出版专著《图形想象》1989年获全国图书优秀绘画一等奖《鱼》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99年获全国美展银奖2001-2005被评为研究生良师益友展开

代表作品:《鱼》,《面对形象》,《图形想象》,《刘巨德素描集》

人物简介

刘巨德内蒙古商都人,当代著名艺术家、画家、美术理论家。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1978年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艺术大师庞薰琹、吴冠中先生弟子。擅长水墨画,油画,素描,装饰绘画。

从艺经历

刘巨德受业于庞薰琹吴冠中两位艺术大师。庞、吴留学法国,并且都主张中西结合。受其影响,刘巨德也

在中西结合中探寻适合于自己气质个性的新途。他把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对照,试图在差异中找出其共通性。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方向 工装饰绘画,兼水墨人物、素描人体、线描人物、创作、造型语言研究水墨人物、素描人体、线描人物、创作、造型语言研究。

学术领域

学术兼职

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化部国家艺术档案专家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研究方向

中西绘画及艺术生命精神比较研究

学术主张

1、 只有在比较研究中,才能真正看清楚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并善加保持、利用、发扬这些文化价值和特征。中国当代文化需要共通性中的独特性,高峰相会中优势互补。

2、 艺术源于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二者高度统一的生命体悟,生命对生命精神的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教学情况

博士生指导

硕士生指导

艺术硕士指导

本科生教学:水墨写意人物、中国画线描人物造型研究

重要参展

1993年 美国圣约翰大学美术馆 刘巨德 钟蜀珩绘画作品 中国画《向日葵》被收藏

中国美术馆 当代彩墨画6人展

1998年 庞薰琹美术馆 庞薰琹师生作品展 中国画《草花》被收藏

1999年 中国美术馆 第九届全国美展 壁挂《灵光》获银奖

2001年 中国美术馆 中国画百年展 中国画《鱼》被收藏

中国美术馆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中国画《大鹏》获优秀奖,

并被高等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收藏

奥地利 基督教文化艺术展

2002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 奥运金牌榜绘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烟台之夏 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提名展

2003年 西安美院美术馆 国际当代素描艺术作品展

清华美院展厅 中国十所美术院校教师作品展

2004年 桂林美术馆 刘巨德 钟蜀珩绘画作品展 中国画《荷塘》被收藏

中国美术馆 第十届全中美展

上海美术馆 “从洛桑到北京”第三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桂林美术馆 刘巨德钟蜀珩绘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庆祝中国第20个教师节高等院校名师美术作品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北京市美术作品展

东京日中友好会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

2005年 北京皇城艺术馆 优秀艺术家60人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艺术与科学绘画作品展

浙江省美术馆 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画《白光落地》被收藏

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中国画《草花》被收藏

2006年 中国美术馆 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展

2007年 中国美术馆 写影写意名家合作当代艺术大展

常熟美术馆 纪念王石谷逝世290周年名家作品展 中国画《水仙》被收藏

2008年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作品展 中国画《月下骏马》被收藏

浙江美术馆 中国艺术家赴希腊写生作品展

798艺术区桥艺术空间 版画盛典--为奥运喝彩艺术作品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走进学院全国高校中国画作品邀请展

2009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 刘巨德插画艺术作品展

首都博物馆 中华颂--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油画风景绘画作品展

2010年 法国斯艺术博览会中国艺术作品展

2011年 国家博物馆 世纪清华百年校庆美术作品展

清华美院美术馆 艺术日新.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

荣誉奖项

1994年出版专著《图形想象》,曾获张光宇艺术教学奖,2002年列为教育部国家十五规划修定教材

美术片《夹子救鹿》1987年获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象奖,文化部、广电部全国美术片优秀奖

美术片《海力布》获文化部、广电部全国优秀动画腾龙奖

1989年图书插画《夹子救鹿》获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图书优秀绘画一等奖 、1999年壁挂《灵光》获全国美展银奖

代表作《鱼》2001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1998年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美术馆收藏

《白光落地》2005年浙江省博物馆收藏,《荷塘》2004年桂林美术馆收藏,《草花》2005年宁波美术馆收藏,《虔诚》198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国家博物馆收

藏,《向日葵》1993年美国圣约翰大学收藏

《天地之艺物之道》2003年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教学论文选收录

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被评为研究生良师益友,200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1]。

著作出版

1994年出版专著《图形想象》,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3年出版《面对形象》,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画册《刘巨德中国画作品集》、《刘巨德素描作品集》、《刘巨德线描线集》。

艺术札记

​人类和动物的最大区别,莫过于人的灵魂和精神活在文化中,人不断学习文化,创造文化,预测文化,又消费文化,文化化新又化人,说明人是繁殖文化享受文化的生物。

艺术高人无疑属于其践行者,虽然他们属于社会人,但“自然人,文化人,自由人”是他们真正的艺术本性。

查阅中西艺术史,哪一位艺术大师不是在摈弃分裂人、异化人的各种社会价值观中绝处逢生。历史证明,成就显现“自然人,文化人,自由人”整一之本性,是艺术真、善、美追求的指向和使命。

世界如何呈现,往往与人如何看世界相关。艺术的世界常常是人心照万物的个人知觉的人为结果。其真伪、良莠由心镜纯净程度而决定,由实际如何和应当如何的人为情感喜好所制约,精神情操指引着观看的立场和方向。学人心无污染,自然清明。

艺术渉虚入空,艺术高人忧道不忧苦和贫。他们常把虚舟驶于现实,让灵魂、心智孤悬游走于现实后面的另一个艺术世界中,在那里的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无贵贱,无是非,无恐惧,无物累,每一个照亮着另一个,彼此齐而通之,模糊连着清晰,黑暗连着光明,自然生命永恒的整一性和相似性,折射着高人的艺术天性和个性。

艺术虽为人为的结果,但高人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尽由天性自然浑成,绝非主观谋划而生。用吴冠中先生的话说:“风格是背影。”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高贵的自性,通于世界,各显博大和神通。同样,每个人有自己天然的灵性,尽管生在同一环境,同一时代,欣赏同一种文化,其艺术也各美其美,各显个性。这就是为什么米开朗基罗与波提切利不同,石涛与八大相异之原因。

故艺术高人不随风,唯忧不见自本性。他们常常以敬畏之心,默默向下走,深入自然心灵深处,接受传统经典高峰彩虹之洗礼,识取自心,纯净心镜。真性动而生情,静而生智,首尾不见,却为艺术灵性明灯。

当今在中西文化融通的时代,艺术超功利的行为,最终将以心灵的真诚,确立中西艺术中过去、现在、未来不同艺术的整一性,延续民族文化的自性,以至倾其一生,在艺术每一寸空间内,想象拥抱各种心物美妙抽象关系的宇宙感和永恒性,各显人格和本性。这是我们大家多么神往的艺术时空和真性。

浑沌美学

有关“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恩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一个哲学的诗化寓言,倏与忽本来好心,希望浑沌像他们一样也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就为他凿了七窍。没想到正当他们兴高采烈地庆祝浑沌也像他们一样有七窍的时候,浑沌却死了。他们的好心酿成了悲剧,原因何在?因为倏与忽以自己的心愿、自己的已知、自己的标准,去改造浑沌。这是人类天天会犯的错误。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增进对人性的了解,在自然中寻找万物的规律,返璞归真。切不可以自己的理念,自己的一孔之偏见,对自然对他人进行千篇一律的认识和改造,因为这是人违反自然本性的愚蠢和错误。

庄子在这里用“浑”和“沌”两个字很有寓意。《古训汇纂》中讲道:浑,是无分别的意思,沌,环转之意。阴阳、清浊、有无和合而无分别,都处于自动环转之中。显然浑沌是道的化身,为“整一”和“无为”。

刘巨德参加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

我感觉上述故事有以下四点发人深省:

一、浑沌是不可改造的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讲,浑沌天地之元气,分阴阳而化万物,为万物之母,我们不可能改造她。任何一个人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和改造,各有志,人各有自己的天性,帮助他人就应该顺应和成全他人的天性和志趣。就像艺术教育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天性和兴趣。同样,一种文化也不能由另一种文化去代替和改造,只能在交流中相互理解,互动和互补。

浑沌象征着无限与永恒。常言说知识是力量,但是“所知”不一定是力量,和未知相比它可能是绊脚石,也可能是酿成悲剧±原因。只有 “以知其所知去养其知之所不知”, “所知”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而变得有意义。因为已知越多,未知的半经也相对越大,激起人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也越强。

我们以米开朗基罗为例,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100年才可能出一个的人类旷世奇才,集绘画、雕刻、建筑、诗学为一身,90岁临终时还说:“我刚刚进入艺术大门”。可见艺术在他心中是多么崇高博大和神圣。他的艺术成就越大,经历的苦难也越多,内心领略问题的范围也就越广。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艺术中,一生孤独和痛苦,至使对美的体验也越深。例如,他认为人体是上帝创造的最美最圣洁的形体。他的所有雕刻和绘画作品几乎都是人体,应该说那都是他创造的超越了尘世的神圣而悲;隆的灵魂形体,是神的韵律的鸣响。但是他在绘制壁画《最后的审判》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典礼官等人的攻击,认为: “这种画只配画在澡堂里,怎么能出现在圣堂大殿中?”甚至教皇保罗四世还命令“凡裸体一律穿上衣服”。教皇以自己的社会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及权力企图改造一个创造文艺复兴巅峰的巨人,这是多么大的历史悲哀。

当年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表现的是土耳其侵略希腊时,血洗希阿岛的情景,现藏卢浮宫。该画近看都是由激荡的色线组成,远看人物生动逼真。这种浪漫而富有表现性的笔法和色彩风格与当时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作品,形成强烈对峙,为此当时德拉克洛瓦被指责为“艺坛上的魔鬼”。原因是德拉克洛瓦超越了社会现实中已经确定的审美标准,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才被彻底平反,成为西方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再看写实主义绘画鼻祖库尔贝的作品《画家的画室》,他把自己的乡民与巴黎的朋友们同时画在他的画室中,一个不同时空的大聚会,中心是他自己在作画时与模特儿和儿童相聚的情景。库尔贝的作品打破了社会的世俗标准,结果被当时社会拒绝参展。

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作品《苹果与橘子》《桌布与酒壶》等作品,6次参加展览,6次名落孙山。后来他默默而孤独地住在乡下画静物,他认为半人性半神性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艺术是和自然平行的和谐体,全部意欲必然沉默,内心一切成见必须忘掉,最后他以一个苹果震撼了整个巴黎,他以看得见的物画出了看不见的自然内在的平衡与秩序,为西方美术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现代绘画之父。

中国清代画家石涛说:“古人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人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所以他的山水画不以某家皱点立脚,不以某家笔墨久传,不以某家工巧娱人,无法而法,自立方法。齐白石也说过类似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讲的都是相同的感悟,重在师古人之心,师自然之心。

再看当代英国画家弗洛依德的作品《画家与模特儿》,当时理论家曾劝弗洛依德不要再画人体,这样画下去没前途。但是弗洛依德没听理论家的劝告,没有被当时风靡的潮流所左右,自己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兴趣和感受,寂寞耕耘,成为世界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人体画家。

可见大师们不模仿抄袭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走进自然的最深处,是他们自己的本性,因为他们天生向往未知,又善于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所以,他们都具有原创的精神和品质。

当然,突破已有审美标准,也不是说艺术就有进步性,而是说他们走进了自然,走进了自己内心,使自然与自己照面,其作品自然不同于他人。因为绘画的不同,是每个人心性的不同所形成,即使接受相同的文化传统,处在相同的社会中,观察同样的自然,不同心性的人,自然其绘画也不同。问题是我们常常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或用同一个样式改造自然,遮蔽自己的纯真,那么自己的心灵自然处于死亡状态牛。这和浑沌的悲剧一样,不同的是自己摧残自己而已。

二、浑沌呈内直觉

在浑沌心中,眼耳鼻舌之感官所知觉的一切,还属于现象界,没有进入对自然世界本质的体认。所以爱因斯坦说:“可观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所观察到的还不是世界”。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庄都主张远离现象界,因为现象界是一个庞杂纷乱的世界,眼耳鼻舌所感觉到的还只是一个千差万别的零乱现象,掩盖了整体统一的本质。正如塞尚所言: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现象里没有什么可以停留下来的,我们的艺术必须赋予它崇高的永恒性。

浑沌关闭或者说取消了通向现象界的窗口与门户,旨在防止现象界干扰内直觉对自然之道的本质体认。所以石涛强调“一画”之法,强调“先受而后识”,认为“先识而后受非受也”,力图避免局部的理性之知,有色眼镜,先入为主的局限和羁绊。这都是重在超越现象界,以看得见去体悟那看不见。看不见者是什么呢?看不见者为道、为理、为气,可见者为现象界的混乱。石涛一画之法,实际就是以浑沌之心,听之以气,识之以理,而非以肉眼俗眼抄袭现象界,这就是内直觉,原天地之大美,而达万物主理,穷理尽性。

例如庖丁解牛,庖丁开始看见的是全牛,一头实实在在的现实中的牛。三年后现实中实实在的牛全然不见,庖丁穿越了现象界,与理相会,依平天理,虚处入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于空,与道相会,解牛变成桑林之年,最终通于艺术,至情至理,由技进道。绘画也是这样,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山,无一笔是树。可见画家眼里的对象并非是实体,而是某种抽象关系,即忘实悟虚,在有限中笃守无限。这不仅指向“一”与“多”的关系,也指向无界之界的特殊性,以及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关系,从中涉虚入空,一切呈内直觉之幻境,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是超现实的。

我们看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早春图》,完全以一片蒸腾之气呈现,山也好,水也好,树也好,都溶化在蒸气的涌动中。与凡高《柏树与麦田》中的灿烂阳光的热浪很相似。这是他们心灵的内光和意象,其神韵没有物的界域,他们重神韵、气息和想象,至使他们心里物无定相,法无定见,既无物也无我,物我两忘。据说郭熙作画前,必先浴手焚香,明窗净几,如迎大宾,离形去智,神闲意定后,才开始以敬畏自然之情作画。这和科学家面对宇宙自然有敬畏之心一样,他们都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力图深入探索背后的未知和秘密,结果他们都被自然崇高庄严的不可思议的内在秩序之美所震撼,都处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样认为用心灵的内直觉认识世界更可靠,更本质。其实浑沌的内直觉是人的天性,只是后天被磨灭了。女性们保持得比较好,她们经常会在不加思考中,说出很多闪光的接近真理性的语言。她和你一面之交,不用和你接触,就能判断你的为人与气质。据说,一些科学的重要发现,也曾受到敏感女性的内直觉的启示,都具有浑沌的悟性。当然男性的内直觉有的也很强,例如21岁的法国数学家伽罗瓦,他在直觉的想象中,发现了积分定理,死后25年才被证实。内直觉是人的智慧本源,走向未知的天门。爱因斯坦相信,内直觉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他曾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三、浑沌无分别

浑沌为整一,五分别,无界限,这是道的视野。 “不同之同为大”,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有这种大视野,大胸禁。

在浑沌心里,万物齐同,生命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别。人们所以有贵贱高下之别,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所造成。在画家眼里,一个草垛和一座皇宫没有什么贵贱之分,一筐土豆和一个人的肖像没有什么高下之别。画的好坏,不在于题材之大小,也不在于所画之物是贵是贱,是大是小。齐白石画几只小虾《芦虾图》,一样是伟大的作品。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去画重大题材,而是说题材的大小并不决定于绘画艺术性的大小。

莫兰迪一生只画那几个瓶瓶罐罐,其作品照样是世界美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他的这幅《静物》和勃拉克的《静物》一样,早已超越世尘的实用价值之视点,而步入形而上的宇宙境界,所以他给我们看到的不是瓶瓶罐罐之静物,而是宁静深邃的抽象之大美。静物虽小,在你的 视野和心胸里,却是宇宙般的宏大。如果说塞尚在寻找自然内在的平衡,莫兰迪则在寻找自然内在的膨胀。物无定形,法无定相,一切处在阴阳、有无、虚实的浑沌空间中。

其实中国的先哲们早从《易经》开始,就已经形成成熟的抽象的形而上思维,视万物皆由阴阳二气交感而化生,现实中的物早已消失在中国先哲的视域外,并从阴阳化生中产生出数学的二进制,使理、象、数、卜相统一。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浑沌体系,是真正由博大深邃的无分别之心所造就的艺术、科学、哲学的统一,并在正反的悖论中,走向未知、走向无限、走向永恒。

就“象”而言,大道之法象,“大象无形”,变动不居,环转无分别,万物成一气。所以中国画论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标准。气韵高

于形,气韵高于物的界限和结构,万物齐同。浑沌之气,动而不息,延绵不绝,人难以觉察,但它存在,和谐地存在着。中国古人体昧着这种存在,视它为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循环不已,环转不息。

石涛把这种思想体悟延伸到绘画中,他提出的“一画之法”,其实就是一团浑沌之气,一颗无分别之心。看他的《兰萆》图,草石一家无分别,纸醉雪澄无分别,幽香古今五分别,现在看还是那么现代。传统现代五分别。

我们再看康丁斯基的作品《在蓝色的天空里》,这是他典型的代表作,如同飘渺于天际的一曲抽象音乐,也似精灵欢跃于蓝天,有一种婴儿般的天真主美,形而上的超越人寰之美,这是他发现万物无分别后内在心灵音响的写照。据美术史记载,一天康丁斯基写生回来,在黄昏中忽然看到自己画室内偶然倒放的一张画很美,从中他发现了五分别的无物象之美,尤如纯净的音响走向前台,从此他的画扬弃了现实物象,走入了万物内在有关音乐与数的抽象世界。

万物皆数,这是科学家的语言。科学家无分别的抽象直觉更本能。我们知道化学家把万物都视为化学元素,包括我们在场的桌椅、灯光、建筑和人都由化学元素所组成。我曾看过一个化学家对人体内的钾纳钙磷铁的分析报告,认为人体内的钙提炼出来,只能刷6平米的房间,磷提炼出来,可以生产两盒火柴,铁提炼出来可以出二两铁钉,等等。最后统计,所有元素提炼出来,变成现实的有用之物后,售价只有两块四毛钱。人的生命,从化学元素的角度看,是多么微不足道。

艺术家看人体,则如米开朗基罗所说:人体是上帝最纯洁的造物,是超越世尘的小宇宙;塞尚则认为人体和苹果、山峦没什么区别。苹果也好,人体也好,山峦也好,树林也好,对于塞肖来说,都是由相同意义的曲线所构成,都是由力的运动的几何结构所构成。

再看毕加索的作品《亚威侬的少女》和《三个音乐家》,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亚威侬的少女》受到非州艺术的影响,画中的岩石、静物、人物全部溶化在无分别的结晶体般的几何形碎片中,创作于1907年。《三个音乐家》创作于1921年,其中人物更加隐没和抽象。毕加索说:“这就像开采岩石建造房屋一样,旧有的破坏了,新的建筑诞生了。”他用一种关系代替了另一种关系,咸与毁复通为一,破坏与建造无分别,无界域,这是艺术家独立自由品格之所在。

万物对画家而言,其本质都存在于形而上的抽象世界中,画家通过领悟那无分别的共性和抽象的共相,才可能把握个性和特殊性之本质,才能进入独立自由的无分别天地,才能山川万物因心而造,心照万物,万物随心,万物与心浑沌五分别。

我们看郭熙的《早春图》,山川、树木、瀑布都是画家因心而造的虚境、幻境和灵奇,绝非真实的现实之境。这样讲并非是说中国画在主观制造,而是说画家在消除了人与物的界限中凸显了自身的性情和理想,它呈露了画家的真情真性与感悟,也就是画如心镜,贵在意 到情适,抒情达意,不受自然之形所限制。

一切为运动的质点,时间的刹那,成全息集成而永恒。过去说整体等于局部之和,现在讲浑沌说,局部与整体相互对应相互包容,息息相通,局部与整体五分别。万物在浑沌的心里没有鸿沟,没有对立,没有界限,没有分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浑沌至善

浑沌天性至善,他善待倏与忽,完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行为。在浑沌的世界里,万物齐同,无贵贱,无高下,无对峙,无中心,万物平等,浑沌至善如同道生万物一样天然本能,他神秘诗意的宇宙情怀的博爱,天然地生长于自然的任何角落及深渊。他与天地大美无言相通,与宇宙之真无垠相连。所以,美通于真,达于善。唯善和美可以生发人类的大智大慧。

美、真、善在浑沌心里无分别,这是中国绘画的境界。其中“真” 多指“真性、真情、真理”之综合。不是现象界的模仿之真,而是浑沌内直觉之真,内直觉之美。画家画内心感受到的,而不是画眼睛看到的。所以中国画注重画家的真性,认为绘画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写意、写情、写心性,真性即是道。而要在绘画中吐露出真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讲需要离形去知,黜聪明,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社会牛世俗的价值标准和现实物象对人的束缚,才能回归无我之本真。

应该说,中国绘画学是“心性之学”,重在画家内心的品学和心性双修,浩然之气的内炼,超功利心境的修复,从中取得精神自由。治学为心安,绘画为畅神,自我内心能与自然内心相遇那是莫大的快乐。因此,绘画需要艺术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心境。浑沌顺其自然,不改造他人,也不改造自然,这是浑沌最大的善,也是混沌的宽容与博爱,物无贵贱,人无尊卑,自然无大小。而倏与忽强使一切事物以自己为标准,妄自用自己的形象改造浑沌,虽然出于好意,因为不认识自然,不理解浑沌,其结果其行为还是愚蠢的犯罪。

浑沌顺其自然,浑沌在无为中保持着自然的生命本性,这也是艺术家最可贵的本性。画画也是如此,一笔下去,千笔万笔跟上去,顺势而去,依势而来,万物随心而出,随韵而生,有序中无序,乱而不乱,齐而不齐,一浪推一浪,天然浑成。这之中却不可由画家自己的主观闯进去,像倏与忽那样强行为浑沌开七窍,那样必然会破坏气韵的和谐与韵律。这正如毕加索所言:“不是我画画,而是画让我画”。西方现代绘画从后期印象派开始,逐渐与中国绘画思想相会。这不仅说明东西方绘画在差异中有着相似,而且更说明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具有西方现代绘画难以超越的无限空间和活力,也说明美在忘我的状态中顺其自然而产生。

视频

一个天才的心相——刘巨德教授讲述忻东旺肖像艺术:上2018年7月25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