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刘中藻 | |
---|---|
出生 |
1605年 福安市苏阳村 |
国籍 | 明朝 |
刘中藻 刘中藻(1605年~1649年) ,字荐叔,号迥山,1605年出生于福安市苏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自幼勤奋好学,字荐叔,号泂山。
生平简介
协助唐王抚清
刘中藻3岁丧母,10岁丧父。明崇祯六年(1626年)考中举人,曾任闽清教谕。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行人官职。他奉旨到辽东去犒劳将士,又领旨册封代藩。回京复命恰适李自成破燕都、中藻被执,李自成想招降刘中藻,可他坚决不从。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他趁起义军慌乱之际,只身逃回福安,隐居在福安彭洋村“石莲山房”内。 隆武元年(1645年),明皇族朱氏子孙唐王朱聿在福建登基称帝,经朝中户部尚书何楷和阁臣黄道周等大臣举荐,唐王召见了刘中藻。中藻出山协助唐王抚清,封郐给事中。
改事鲁王
刘中藻因得罪郑芝龙,导致后来被罢职。彼时,鲁王朱锷在绍兴自称监国,不听唐王号令。唐王这时又想到刘中藻是合适人选,复又启用他赴浙宣诏。不久,他又被升为右佥都御使,及金、衢巡抚。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唐王汀州战败,被俘身死,刘中藻组织义军万馀人(多为畬族子弟兵),以族孤军转战闽浙俩省之间,攻下泰顺、福安、古田等七县、鲁王至闽、中藻迎奉。 刘中藻率领著骁勇善战的畬族军,跋涉于浙南山区,先后聚部卒万馀人,攻克浙江庆元、泰顺和福建寿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等七县的大部分地区,由于战功显赫,刘中藻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清兵为之胆寒
甲申国变后,清兵大举南下,当时退守福建的郑成功、刘中藻(明末曾任兵部尚书)打起“抗清复明”的旗号,纠集明军数万人下。当时,浦源属刘中藻明军辖区。锡繁公之父方三公毁家纾难,资助钱粮给明军。永历二年四月初六攻克州城,杀死清首任福宁州知州宋若苏。当年冬,他攻打福安县城,清首任福安知县郭芝秀在巡城中被刘中藻所部流弹击中身亡。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刘中藻攻克福安县城,清兵为之胆寒。
“父为国尽忠,子为父尽孝。”
刘中藻的节节胜利,使清朝廷大为恐慌。已丑年正月,清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围困福安城达四个月。清兵前后来攻,所杀伤数千人;清兵傅城十里掘壕树栅围之。刘中藻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了四个月。当福安城破那天,刘中藻挂起明祖皇帝像,身穿明朝官服,施朝礼说道:“臣力竭矣!此一块残疆,终非我有。唯有一死报列后在天之灵耳! ”又写下二首《绝命诗》,其中有“黄泉无客舍,今夜落谁家”等名句。 刘中藻为了保存福安的十馀万百姓不遭涂炭,决意赴死。在开列府库钱粮数额清单,致信陈锦,表示决死,并请清军不要屠杀无辜百姓。他还告诫家里人说:“我死后勿易衣冠,正坐中堂,使人见我大明威仪!”据清版《福安县志》记载,刘中藻是吞金自杀的。在他死后,按照其遗愿,家人把他的尸体扶于朝堂之上。 相传刘中藻的部下,有9700馀人与他一同自杀。当时,刘中藻的儿子刘思沛身在浦城,清兵也一直想招他为官。但他一直不愿意,当他听说父亲为守节而自杀的消息后说:“父为国尽忠,子为父尽孝。”此后,也自杀身亡。后人褒其“忠比文山”.
刘中藻墓,位于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北,建造于清代. 清顺治封刘中藻故居为“刘中藻堂”。
民间轶事
关于刘中藻,在口口相传中,衍生出许多具有奇幻色彩的传说,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关于刘中藻幼年审“五帝”的传说。
相传刘中藻小时候在老家苏阳放牛。有一年的六月天,午饭后,苏阳江边漂浮著一块木板,板上蹲著一只大青蛙,被刘中藻等几个放牛娃捉住了。他们把青蛙抓来当犯人,轮流当“包公”对其轮番“审讯”,晚上,再将青蛙关进小石洞里,用石头将洞口塞紧,次日接著再审。
奇怪的是,当别的放牛娃当“包公”审青蛙时,一个个都喊肚子痛,“哎哟哟”地从“案”上退下来。轮到刘中藻扮包公的时候,他却安然无恙。连续两个晚上,村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情:许多老人梦见一位金甲神将站在床沿,自称“五帝”,说是被刘大人捉去审问,打得半死,被关起来,求他们救助。
天亮后,乡亲们都觉得奇怪,四处查问,才晓得是刘中藻这帮放牛娃在打青蛙玩。据说这只青蛙是“五帝”神变的,想来福安作恶,他见刘中藻一个小孩子就这么厉害,发誓今后再也不敢了。从此,民间就流传著这样一句话:“五帝害怕福安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