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出柜 |
出柜是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译,指公开性取向、性别认同。
公开性取向:即告诉别人你是同性恋、双性恋或泛性恋。
公开性别认同:即告诉别人你的心理性别为男性、女性或是第三性别。
出柜一词主要是指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公开性取向,以及跨性别者当众公开自己的性别认同。
出柜(Coming out)为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行为。相对的如果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性倾向,则称之为“躲在衣橱”(Closeted)或“深柜”。
此语来自于“橱柜里的骷髅”(Skeleton in the closet),意思为“家丑”,英文中the closet被引申为“不可告人”的意思。
目录
定义
性少数群体的出柜现状
身份认同与出柜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教学内容
国际出柜日
典型案例
相关影片
定义
出柜是指性少数人士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倾向并将其整合到个体生活中的过程,这其中包含自我认同以及向他人表达两个维度,强调性少数群体创造自我的一个过程。出柜与否以及出柜年龄会随着性别身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个体自身的性格因素和成长环境也有联系,是一个不可一概而论的复杂过程。
词源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伊夫林·胡克(Evelyn Hooker)在20世纪50年代将“coming out”一词引入学术界中,在这以前,“coming out”一词多指“进入一个充满希望和团结的新世界”,而在美国石墙事件之后则更多的代表着摆脱“衣橱(closet)”的压迫。这一概念的转化表明“coming out of the closet”是一个“coming out”与“closet”的混合隐喻,“skeleton in the closet”(橱柜里的骷髅)特指通过隐藏自己的性倾向而过着自我否定的隐秘的生活,“closet”(橱柜)一词的隐喻也被延伸为来自异性恋正统主义社会和制度的压迫。自从1970年同性恋解放运动兴起后,性别平权活动家们鼓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comingout of the closet(出柜),参与请愿,争取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益。在多年来同性恋权益活动人士与传统宗教力量的多次对抗中,越来越多的性少数人士选择出柜,也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为性少数群体争取各种平等权利的队列之中。
如今,“出柜”一词的用法也被引申到其他领域中,比如患有从外部特征无法鉴别其生理缺陷的人群(如失聪者,自闭症患者等)选择“出柜”向人们展示身份。
美国记者艾莉亚·达斯塔吉尔(Alia E. Dastagir)在发表于《今日美国》中的文章里指出,深柜(closeted)在性少数人群的语境下是指形容未透露或未公开其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或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及其他方面(包括且不限于其性向认同或性行为等)的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酷儿等性少数群体[1]。而韦氏词典关于深柜(closeted)则还有另一个更广义的定义,是指隐藏自己的特定或部分身份的人(hiding the fact that you are a particular type of person)[2]。
历史背景
美国历史学教授乔治·昌西(George Chauncey)的《纽约的男同性恋者》(Gay New York)一书中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男同性恋群体曾经常现身于咖啡店、沙龙和街道上。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反同性恋法条。1933年,纽约州最高法院表明禁止同性恋群体在有执照的公共场所聚集,但也可以将此认为是一语双关,换句话说,政府依旧允许同性恋群体之间的私密交流,此时较为隐蔽的公共浴室成为了同性恋群体交流的相对安全的场所。同性恋群体被迫藏在了“柜子”之中,暂时淡出了公众视野。书中还提到,发布于1950年秋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当时一部分人将同性恋曲解为许多堕落行为的代名词,例如吸毒、盗窃、虐待以及谋杀,这是因为当时很多同性恋者都未出柜,人们也仅能从一些负面报道中对于同性恋群体展开想象。
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塞德曼(Steven Seidman)在1996年至1998年之间,采访了30位处于“深柜”的人,他认为当时美国同性恋者大多数还是处于深柜的状态,深柜是一种社会压迫的表现,深柜人群的心理深受异性恋正统主义的影响,但他也很反感“出柜即代表自由”的观点。同时,他也指出“深柜”这个词对于不同年龄、收入、社会性别、自我认知的人具有不同的含义。深柜是个人对爱情、工作、 家庭以及朋友隐瞒自我重要组成部分所做出的抉择,同性恋者向家人或向其婚姻伴侣隐瞒并假装自己为异性恋者的做法会成为其感到焦虑与不适的源头。
性少数群体的出柜现状
根据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报告,目前我国只有5%的性少数人士选择公开出柜,15%选择向亲人出柜。选择出柜的性少数群体面临着多重困境,包括在校园、职场中存在的歧视问题。
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是否出柜?”“对谁出柜?”“以及何时何地出柜?”等一直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报告》显示,在中国,性少数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度很低。影响性少数群体出柜的因素有很多,且因人而异。但大部分情况下,性少数群体的公开或半公开出柜与他们在家庭、学校和宗教生活中遭遇歧视的风险成正相关。由此可推测,性少数群体在家庭、学校和宗教生活中被动出柜的可能性较大;而在职场生活中,则会在确定没有歧视风险的前提下选择主动出柜。社会中存在的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社会压力和舆论歧视可能是性少数群体选择不出柜的主要原因,这也导致了很多性少数群体仍处于深柜(未公开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状态。所以,《报告》指出,在日常交往密切程度较高的家庭和学校中,性少数的公开程度略高一些,然而在职场上或是宗教生活中,性少数的公开程度非常低,真正完全在职场公开身份的仅占5.4%,部分公开的占19.7%,完全没有公开的占74.9%。
出柜的影响因素
影响一个人出柜的因素有很多。美国记者乔什·里维拉(Josh Rivera)曾在《今日美国》(USA TODAY)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当前处于深柜中的性少数青年们在选择出柜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确定性,他们正在将生活中非常隐私的部分暴露给世界,而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3]。”对于很多人来说,出柜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见证爱与认同的方式。但是,仍有很多选择出柜的性少数人士受到了态度或行为上的拒绝与仇恨。文章中提到,根据芝加哥大学查宾霍尔政策研究中心(Chapin Hall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性少数群体经历某种形式上的无家可归的可能性比非性少数群体要高120%。一般而言,与其他少数群体相比,他们更容易成为仇恨犯罪的目标。美国性别研究学者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Eve Kosofsky Sedgwick)在其著作中指出,一些同性恋群体选择一直躲在“柜子”之中是为了避免被性别刻板印象、侮辱性的检查和辱骂等所带来的伤害,同时也是为了工作,为了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看护权和保险等。他同时也探讨了处于深柜状态所面临的困难,“这个以异性恋假设为前提的社会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即使是在沉睡时也会发现在他们身边在不断出现新的墙:每次遇到新的同学,遇到新上司、社会工作者、银行职员、房东和医生的时候,处于深柜的人在面对他们时总会不得以又创造出新的柜子来隐藏自己的身份。”同时也有研究表示,有关同志的报道对同性恋群体的出柜想法有刺激和累积作用,一些拥有正面、积极形象的名人出柜信息也会影响性少数群体的出柜选择;国家法制层面也会对人们是否出柜的选择造成影响,比如一些将同性恋视为犯罪的国家(如伊朗、文莱等),公开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可能还会造成一些法律纠纷。
身份认同与出柜
性少数群体的出柜,特别是对家庭成员出柜,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性少数个体对自我的身份的认同与接受一个新的身份角色的坦然。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卡斯(Vivienne Cass)教授提出的身份认同模型(the Cass Identity Model)是同性恋者自我认同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这个模型中的身份认同有六个阶段,先后分别为:认同困惑(identity confusion)、认同对照(identity comparison)、认同忍受(identity tolerance)、认同接受(identity acceptance)、认同骄傲(identity pride)到认同和谐(identity synthesis)。社会学学者王晴锋将家庭出柜视为一种世俗仪式并加以考察,提出这一仪式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场所)的分离;第二阶段也是家庭出柜仪式的核心阶段,重点在于叙述,话语争辩与身份争夺;第三阶段即重融阶段,回到家庭中。他表明“出柜仪式可以作为终结异性恋统制的宏大议程之一部分”,并且,现阶段很多同性恋者正处于从分离到重融的过渡阶段。
如何出柜
学者就如何出柜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王晴峰建议对家庭出柜前最好事先做一些铺垫性的工作,比如“在未出柜前给父母接触一些关于同性恋的正面、积极和客观的信息;邀请父母一同参加同性恋聚会活动;或者通过给父母写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书信中可以表述一些口头无法传达的内容,而且双方隔着距离,不容易发生面对面的激烈冲突。”另外,时机、对象、环境的选择也十分关键,选择先向父母中的一方出柜可以避免向父母同时出柜的压力,而如果父母中有一位可以接受,就会相对容易些。家庭出柜面临着很多困难,父母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对子女的期待,也有一些父母在子女出柜之后选择“承认而不接受”,仍期盼着子女最终可以结婚生子。乔什·里维拉也对选择出柜的性少数青年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果您觉得自己在安全的地方并且拥有一定的支持网络(例如家庭、朋友的支持等),那么在准备就绪时,您可以决定出柜,并去享受自己充实丰富的生活。但这通常是很艰难的一步,如果您认为选择出柜后将使您处于危险之中,请不要着急,要待一切井然有序后,然后再次评估您选择出柜的这一决定。”[3]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关于出柜的相关教育,教育部门没有直接针对大中小学生的规定。出柜作为性别平等领域的一个相关概念,与性别平等教育中关于性别意识、青春期发展和性心理健康等内容有关。《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强调了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以及健康的性心理的重要性。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 小学4~6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初中年级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高中年级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8 初中阶段
心理健康
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 安全应急与避险
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 高中阶段
心理健康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
树立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正确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必需的相关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核心内容
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相关社会因素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表现,自我心理调适与技能,促进积极情绪与缓解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 维护良好人际关系与有效交流的方法 心理咨询与服务利用,常见心理问题或危机的辨识与求助
珍爱生命
性与生殖健康
目标
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内容
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
友谊、爱情、婚恋、家庭与伦理道德
优生优育与适宜有效的避孕方法
非意愿怀孕和应对措施
常见生殖健康问题与自我保健方法
无保护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常见性传播疾病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出柜是性别多元和性别平等领域的一个概念,在有关社会性别的教育中会涉及。社会性别教育,包括理解并接纳每个人在性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视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对于社会性别的充分了解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并消除对他人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偏见。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这些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1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和第2个主题“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以及核心概念1“关系”下的第3个主题“宽容、包容及尊重”中,这些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15~18岁及以上4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1: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并描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知识) 反思对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感受(技能) 要点2:家庭、个人、同伴和社区都是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信息来源
学习者将能够:
说出了解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几种信息来源(知识) 认识到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看法受到许多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响(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1:社会与文化规范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的因素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举例说明社会规范、文化规范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认同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社会性别角色(态度) 反思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点2: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身份(知识) 解释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相符(知识) 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态度) 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并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恋爱关系可能会受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分析社会性别规范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包括传统的男性气质规范和传统的女性气质规范)(知识) 说明恋爱关系中的虐待和暴力与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知识) 认识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恋爱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态度) 质疑恋爱关系中的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1: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回忆关于对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有偏见的事例(知识)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态度) 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社会性别偏见程度,并分析所在社区内存在哪些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演练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的策略(技能) 要点2:恐同和恐跨会对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造成伤害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恐同和恐跨(知识) 分析导致恐同和恐跨的社会规范及其后果(知识) 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能够爱他们所爱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强迫或歧视(态度) 展示对受到恐同和恐跨伤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主题2: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同样有价值,不论其属于何种社会性别
学习者将能够:
说出人们会如何因为自己的社会性别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知识) 描述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如何使属于不同社会性别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识) 认识到对不同社会性别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是错误的,并且违背人权(态度) 认识到无论社会性别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权很重要(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1:在家庭、朋友、恋爱关系、社区和社会中存在着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不平等(知识) 描述在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中,社会性别不平等与权力差异有着怎样的联系(知识) 回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带来的消极后果(如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知识) 培养每个人都有责任克服社会性别不平等的观念(态度) 展示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人际关系中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方法(技能) 要点2: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知识) 认识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期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知识) 认同由社会性别产生的差异可能导致剥削或不平等对待,尤其是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预期的规范时(态度) 敢于质疑社会性别角色的公平与否,并展示如何挑战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径(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1: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
学习者将能够:
回忆社会规范如何影响社会对于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进行描述的方式(知识) 举例说明社会性别偏见的各种形式(知识) 认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态度) 认识到对不符合社会性别规范者持有偏见会损害他们做出选择的能力,包括关于健康的选择(知识) 展示如何在对待他人时不持有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的观念和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要点2:社会性别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性关系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具有哪些特征(知识) 列出社会性别角色如何影响与性行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决定(知识)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会性别角色如何促进健康的性关系(知识) 坚信社会性别平等是健康性关系的一部分(态度) 建立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关系(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社会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范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可能增加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说出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如何影响性行为,以及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知识) 认同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影响人们做出安全选择和采取安全行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获取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等(态度) 当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胁迫、性虐待,或社会性别暴力时,主动寻求支持或帮助他人寻求支持(技能) 核心概念1:关系
主题3:宽容、包容及尊重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有被尊重的权利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所具有的含义(知识) 举例说明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知识) 列举嘲笑他人所带来的各种害处(知识) 认识到所有人都是独一无二且有价值的,都享有尊严并应该受到尊重(态度) 展示向他人表达宽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1:污名和歧视是有害的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污名和歧视,并认识到它们的危害(知识)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导致的后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和封闭)(知识) 想到有支持机制能够帮助遭到污名和歧视的人(知识) 明白以宽容、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的重要性(态度) 为遭受污名和歧视的人们提供支持(技能) 要点2: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和健康状况、民族、种族、出身、性倾向、社会性别身份或其他差异而对他人进行骚扰和欺凌是无礼且伤人的
学习者将能够:
解释什么是骚扰和欺凌(知识) 描述为什么对他人进行骚扰和欺凌是无礼且伤人的(知识)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公开反对骚扰和欺凌(态度) 展示多种应对骚扰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基于差异(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怀孕或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民族、种族、出身、性别、性倾向、社会性别认同或其他差异)的污名和歧视是缺乏尊重的表现,会危害他人的福祉,并且是对其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掌握污名、歧视、偏见、成见、不宽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识) 分析污名和歧视对他人的性与生殖健康和权利所带来的后果(知识) 认同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正遭受污名和歧视的人(态度) 深刻体会到包容、非歧视和多元的重要性(态度) 在遭受污名和歧视时寻求帮助(技能) 练习如何为包容、非歧视和尊重多元发声(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挑战污名和歧视,提倡包容、非歧视和多元,这一点非常重要
答:在词条正文内容的“身份内容与出柜”部分,已经给出了相关学者的建议。每个人所处家庭和工作环境不同,个人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出柜事宜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可以选择出柜并面对自己新的身份角色;若你仍存有担忧,则无需强迫自己,可以等到做好准备后再出柜。
常见疑问2:出柜前要做哪些准备?
答:以家庭出柜为例。可以在出柜之前多与监护人沟通,向其普及性少数群体相关信息,因为出柜不仅仅是出柜者个人自我认同的重塑,同时也是其家人重新接其新的身份角色的过程;以书信的方式表达一些口头上无法传述的内容;出柜时对场景和时间有所计划和把握;也可以选择先向大家族当中自己比较信任的亲属出柜,获得支持和鼓励后,再向父母或监护人出柜,减小将要面对的压力。同时需要注意,性少数者的家人同时也可能面临着一些压力,出柜时应顾及家人的想法,并尽可能为其提供支持。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消除公众对性少数群体的误解和歧视,保障性少数群体的健康和福祉,需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性教育,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出柜与性别平等有密切联系。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奇妙的感觉》《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三册中都涉及性别平等的教育内容。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教会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区分舒服的感觉和不舒服的感觉,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我们要珍视不同的感觉。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不同家庭的生活,让幼儿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差异、尊重人与人的不同。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小学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有关性别和性倾向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首次明确谈及性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级。
在五年级上册读本“家庭与朋友”单元“消除歧视”主题中,性倾向歧视和性别、地域、年龄、健康状况、性倾向歧视一起被列为生活中常见的歧视现象。此外,该主题下还阐述了歧视的危害和应对歧视的方法。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儿童能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性倾向歧视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偏见程度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自己遇到歧视事件时,也能更从容地应对。六年级上册“性别与权利”单元“性倾向”主题举了两对同性伴侣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帮助儿童了解“不同性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权利”、“公平对待不同性倾向者”这两个知识点。
初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性倾向平等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了解性倾向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性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倾向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性倾向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欣赏自己的性倾向,尊重他人的性倾向,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国际出柜日
为纪念1987年10月11日的华盛顿同性恋权益游行,同性恋权益活动人士罗伯特·艾兹伯格(Robert Eichberg)、威廉姆·甘布勒(William Gamble)和吉恩·奥利里(Jean O'Leary)于1988年初次将10月11日定为国际出柜日(National Coming Out Day,NCOD),国际出柜日旨在使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可能就是性少数群体,呼吁大众对性少数群体树立正确的认知。
典型案例[1]
目前中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中,有更多的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选择公开出柜,比如中国台湾主持人、作家蔡康永和澳大利亚歌手特洛耶·希文(Troye Sivan)都公开表示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尤其是特洛耶·希文的青年偶像力量,借助互联网的推力很好地传达了要接受自己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积极观念。美国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则在与《卫报》的采访中公开表示自己是双性恋,并鼓励人们不要为自己的双性恋身份感到困惑,并称这对她来说是完全不会感到困惑的事情。艺人金星也同样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跨性别身份,组建家庭,婚姻幸福。
相关影片
美国纪录片《出柜名单》通过邀请众多性少数群体,如社会活跃人士,运动员、演员、政治家、治安官和变装皇后等,讲述自己对性别和性向认知的经历,揭示了出柜的切身经验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为自己的社群最终觅得一片净土的故事,进而探讨了美国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认同。中国大陆纪录片《柜族》也通过采访十几位出柜同志,试图了解其出柜经历中所体验到的歧视、压制甚至暴力,以及感动、成长和理解。
很多电视剧与电影,如美国校园电影《爱你,西蒙》等,对性少数群体的校园生活与出柜体验皆有描写与刻画。另外,美国电影《出柜第四格》、美剧《出柜家庭》等也讲述了性少数群体的出柜经历与家庭和朋友之间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