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凌海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凌海涛
出生 安徽庐江
国籍 中国
别名 百川堂主人
职业 书法家



凌海涛安徽庐江人。别署百川堂。中文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巢湖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庐江县书法家

简介

凌海涛,安徽庐江人,别署百川堂主人。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庐江县文联专职书法家。书法艺术创作崇尚写心见性、理趣并重,追求质朴清逸之艺术境界。多次参加国家级书法大展并获奖。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及私人藏家广泛收藏。新华网、《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画坛》、《北京晨报》、《文汇报》、《安徽人》等主流媒体曾专题报导推介,入编多部艺术典籍。

2012年12月,行书册页作品《金冬心题画记》获中国书法艺术界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 艺术活动 获奖:

"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江苏省政府)

第二届"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香港书谱社)

"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大赛优异奖(香港汉荣书局)

"我爱海南岛我爱台湾岛"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海南文联)

"信德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贞元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中国文字博物馆)

希望圆梦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甘肃定西)

全国文房书画大赛二等奖(《书法报》)

第二届"吴道子书画奖"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全国先进个人(中国书协)

纪念延安文艺讲话70周年"国粹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上海书协)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兰大天庆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兰州大学)

第二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节中青年手卷展二等奖(《书法报》)

第五届"汝官瓷杯"书画大赛金奖(河南汝州主办,中国书协指导)

第四届"性灵派"全国书法展最佳创作奖(湖北文联)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

2011-2012安徽书法发展贡献奖(安徽书协)

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参展:

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入围(中国书协)

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入展提名(中国书协)

中国书法学术提名展(6人)(陆俨少艺术院、《画坛》)

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中国书协)

徽瀚·安徽书坛70后二十家作品展(安徽青年书协)

皖军书法行书二十家展览(安徽书协)

首届皖籍书法/美术/民间工艺名家精品展特邀参展(安徽文联)

第十四届安徽-高知中日友好书法展参展特邀赴日本交流

第2次韩中(大田-合肥)书画交流展特邀赴韩国交流

兰亭五子书法篆刻展·大连站(大连市委宣传部)

兰亭五子书法篆刻展·泰安站(泰安市委宣传部)

安徽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中国书画》)

作品展览地 海南省博物馆,国家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孔子美术馆(曲阜),大连博物馆,绍兴博物馆,常熟美术馆,石景宜博士博物馆(佛山),韩国大田美术馆,日本高知美术馆,安徽省博物馆、亚明艺术馆(合肥),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等。

作品收藏 绍兴博物馆,常熟美术馆,佛山石景宜博士博物馆,四川北川团县委,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等。

发行出版 《缘说·黄晔联句凌海涛书法集》

《全国中青年千字文书法手卷展·获奖书法家作品集--凌海涛卷》(湖北美术出版社)

《兰亭五子书法篆刻展(大连站)作品集》(华夏文艺出版社)

《泰山有约·兰亭五子书法篆刻展(泰安站)作品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安徽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集》(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

媒体报道

新华网、《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画坛》、《北京晨报》、《文汇报》、中国书法家论坛、《安徽人》、《新安晚报》、《合肥宣传》、合肥电视台,等。

诸家评说 凌海涛先生醉心翰墨,尝以围棋"学会定式并忘掉定式"譬喻学书门径。其册页书作精熟简炼,生机盎然,用清代刘熙载书论"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来观照海涛先生的书法,化古出新是他修养与气质的最佳呈现。(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会颁奖词)[10]

凌海涛--骨子里的自信并不是如"海涛"般迸发,而是被近似他的微笑的"传统"掩饰了起来。海涛的笔墨,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立体地支撑着,凸显出张力和冲击力。因此,有了无论是学术还是传统作支撑的艺术形式,其内涵及空间便足以令人遐想与揣度。(王亚洲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9]

凌海涛碑帖结合,拙中带秀,豪放不拘小节,善于把握大局,空间分割和结构的重新组合犹有天赋,知学善变又不失法度,给人以清奇之美。书法创作追求正奇互参,散逸灵动之韵致。其小幅行草作品用笔细腻精微,帖意盎然,笔法尤为中正。同时,又在造型上大胆探索,含汲古出新之期盼。字法由先前的有心安排逐步转向因势赋形,更为畅达。(陆俨少艺术院 《画坛》推介词)

七九年出生的凌海涛,因为在兰亭奖中夺冠而为全国所瞩目。他注重思辨、法自我立,作品追求真诚、追求生机活力,避免落入平淡和俗套,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人格、学养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也显示了他对书法本质的正确认识。当然,他的传统功底是过硬的,形式美感也非常好。(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推介词)

不论是师出名门,还是无师自通,亦步亦趋至多只是站在山腰看风景,比一般人看得远些,却总也比不过站在峰巅上的人看得更多。唯有创新,才能站到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峰之上。(纯道 《禅艺会》总编)

海涛是才子型书家,很年轻就在专业展赛中频频露脸,令人瞩目。在习书之前,海涛曾习国画,后得指点,"一张白纸好写字",加之个人先天禀赋,直接从绘画转入书法,几乎没有走多少弯路。几年前,我曾见过他几帧钢笔风景速写,线条精炼飘逸,刚劲有力,具有书法之笔质。近读其书法新作,虽变化多端,但不失传统笔法,且有当代形式美感。传统书法非常重视笔法,过于重"法"难免会抑制书法的"艺术"价值,实现由"书法"到"书艺",置书法于大艺术范畴之中,应该是未来书法的方向,这也正是与海涛意趣相投的"现代派书家"们的价值指向所在。他们认为:平面艺术应当重视视觉美感与审美感受。不能光下死工夫,满足于优孟衣冠,而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禀赋潜质,敏锐高效地汲取相关艺术门类中的养分,以我为主,以其他一切为宾,不断充实。他们在创作中注重当下感觉,注重寄兴遣怀。最终还是应了石涛的那句老话--尊受。(王鸿 中国美术视界网总编)

蹈海开襟抱,犁涛试羽翎。

三年喑素志,一梦到兰亭。

绣水心波碧,冶山炉火青。

起瞻天际外,熠熠对秋星。(张本应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霜毫炼冶哪须争,廿载辛劳玉汝成。

墨敛心痕抒意合,书行拙法向禅生。

常怀鹤梦当挥翰,只识清源以濯缨。

山外闲云无所住,潇潇秋色掩虚名。(林宝荣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吾友凌海涛,逍遥百川堂。

窗外风月千秋在,案头瓦砚寄意长。

散淡从来轻富贵,逸情盈袖翰墨香。

卅年辛苦是为乐,朝摩夕抚对钟王。

残碑与断碣,茧纸并汉唐。

百川尽归海,波澜笔底藏。

寻简远,味苍茫。

不作俗字媚人眼,独树高标苦思量。

世人但爱花与蝶,山中高士赏秋霜。

霜前菊色老,老菊风味凉。

墨磨人意淡,春花秋月已寻常。

平时不得遇,偶然见颠狂。

知交相逢寻一醉,吞吐江海各尽觞。

盈樽尽诗酒,潇洒著文章。

醉里酣然书十丈,淋漓痛快墨苍苍。

苍苍腕下龙蛇走,翩然纸上舞凤凰。

笔笔留真率,时时见柔刚。

拙里藏真巧,信手弄玉璋。

兰亭风流在,曲水映修篁。

云闲山静天地阔,春风永和焕文光。

海涛自是缚龙手,直挂云帆赴沧浪。

(陈克年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周德聪(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书写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可谓历史悠久,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工具的进步而几经变易。单从文字书写的角度看,当代人对古人毛笔书写的日常行为渐成怀想,而今驱遣毛笔似乎已成了书法家们艺术创作的一种修为。

中国书法的历史际遇与生存环境一直处于变易之中,有峰巅也有低谷,有盛誉亦有毁损。然而,无论如何,它所承载的文化及其审美价值,却是其他文艺样式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书法自立于艺术之林,以她特有的风采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考察书法发展的历史,毛笔蘸墨于纸上书写最为恒久,不管是古代应用性书写,还是当代乃至未来的书法创作,这种原始的本真状态将在承续中赋予其新的人文内涵。凌海涛的册页《金冬心题画记》,便是以极为本真的书写状态还原了书法的固有情状,在经历了"刻意"的创作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之后,能见到如此精美的书法册页,真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况味。

册页,题画记,行书三者之间的契合,是凌海涛的精心设计,还是他的无意而为?当他将这件作品投向"兰亭奖"的时候,我更愿意称它为一件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经意之作,倘若将之置诸书斋案头,作为三五同好抑或自己把玩的对象时,我宁可相信它是一件心性自然流泻的《金冬心题画记》的惯常性抄录。但不管怎样,凌海涛毅然地把它抛向了"兰亭奖"的评委,评委们又毫不犹豫地将它评为一等奖,得以让更多的书法受众一睹"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风神韵致。

在这件册页中,我们看不到"鼓努为力"的虚张声势,也看不到点画乖戾、结字夸饰的刻意制作,更看不到"墨分五彩"的色差变化与皈依某一碑帖的风格范型。有的只是随着《题画记》的语言逻辑所呈现的自然段落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圈点"与空白。字之大小,章法疏密,可谓随遇而安。

他的用笔,简洁明快,线条爽利匀净,不激不厉的行进节奏,方显从容不迫的书写心性。他的结字,韵致来自于帖学,变化源自于北碑,既风姿绰约,又跌宕开合,深谙奇正、疏密、大小、纵敛、参差、错落之理。将北碑南帖之精神与个人书写之意趣结合起来,以"意"驭"法",从而形成他潇散逸韵、古拙质朴的风貌。古人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册页本身形制较小,加上所选文辞内容丰沛,因此,不可能作激情宣泄的狂草大字,只能用逸笔草草的小字行书,作"汩汩流淌"的"自然成文"的流泻,以一种舒缓的笔调、散逸的结字,唱一曲悠然的"牧歌"。深入地品读,我们会发现隐藏在貌似潇散的结字的后面,是他用笔的含蓄与内敛,他在欲放还收中演绎了中国书法的"中庸"之笔法要义。在很小的行书结字中,在振幅不大的线条里,既表达一种如"绩学大儒"般的涵茹与敦厚,又表达出一种似"三岁稚子"般的天真与烂漫,这种高迈的情怀,是多少人都向往不已的境界哟!

在毛笔书写受到键盘敲击的威胁,纸质书籍受到电子光碟挤压的当下,我相信仍然具有传统人文情怀的书家及爱好者,乐意在册页上诵习文化经典与欣赏书法艺术的。因为这种文化经典的保存方式与书法传播的渠道,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历史的追忆!凌海涛的《金冬心题画记》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保存文化与传承文明的作用,他的书法也将在这种传播中被更多的人所激赏。

在到处充满"视觉冲击"的现代社会,我们多么期望"书法"还原文化的本真,而不被过多的"观念""行为""实验""天书"来亵渎与颠覆啊!文化自觉与书写自然应该是书法发展的方向,凌海涛"兰亭奖"一等奖的获奖文本,定会给我们带来思索的空间,不是凡展览的作品就要以大取胜,以抢眼来获取观众的,有时候精美的小幅更耐耽玩。册页这种形制既可作每一局部的品鉴,亦可将局部依次展开,作一横幅的整体关照,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页"面之上,其尺牍的风神韵致奔来眼底,而当我们将"册"页全览,其如山水之画幅参差错落、疏密掩映,情性自然怡悦。

书写本身是一种个体性,体验性很强的文化行为,它所承载的"才""学""识""志"等内容,都必然回归到书写者自身,是"如其人"的真实写照。不懂书法的人以为"玄妙",真知者却深信不疑。因为你的文学修养,文字修养,书法修养,审美取向乃至人格品位都会在书写中悄无声息地流露出来,它是没有办法进行伪装及掩饰的。一切扭捏作态与"东施效颦"终将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克莱夫·贝尔称一切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书法的"意味"究竟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它既与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及人格力量相关,也与赏读者的人生际遇及审美经验相涉,更关乎书写在人与文之间所担当的角色与定位。当凌海涛选取《金冬心题画记》之文,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直觉在一本册页上缘情而书的时候,我揣度,这文境、书境、与心境的合一便构成了这件作品的形式"意味"。

在中国古代,没有"书家"一说,文化修养高,字又写得好的,往往被称为"善书者"。而在当代,书法已然成了职业,成了少数人谋生的手段。但大多数人对书法的喜爱,乃是承续传统而来,是人文化育过程中的一个链环,它要求对五体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于此中兼擅多体乃佳。凌海涛的《金冬心题画记》册页,正文主体虽是行书,但封面的标题却使用了篆书,可见他对古文字与今文字的修为。他在作品完成之后,从视觉审美需要出发,又在作品之上钤盖了许多大小、形制不一的闲章,起到了丰富画面色彩、增益古雅趣味的效果,将形式"玩"出了内容,将内容回归到形式,的为甲观。

当代以书法的名义创作的许多作品,不乏做作、涂抹、描画、设计的成分,其实在本质上偏离了书法的本位,像凌海涛这样素朴的书写与心性的流露,不正很好地诠释了"大道至简"的艺术真谛么?!(原载《书法报》2013年27期)

当书法再次回归书房

--兼议凌海涛书法艺术的本体呈现

王亚洲(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眼下书坛,大投入、大展览、大作品、大制作、大"写意",比比皆是,动辄六八尺巨幛,四尺以内小品已难觅踪影。当代的书法艺术繁荣就是以这样的状态呈现吗?我不敢苟同。反倒认为,随着艺术潮流的更迭,随着书法艺术不断地"接地气",回归书房--这样一个切实而又美好的话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了。这里所言"书房",不仅是一个读书劳作所在的空间名词,更多的指向,是一种理念、一种状态、一种心境。

由凌海涛的第四届"兰亭奖"佳作一等奖册页作品而引发如此话题,颇有顿悟之感。海涛的这本小行草《金冬心题画记》册页,由十二张精致小品组成,每张不盈半平尺。何能获此殊荣?且不论评委们对"大写意"的审美疲劳,依我看来,不外乎三点理由:随性、自然、静雅。这三者三位一体、相辅相成:随性了不自然不算高明,自然了不静雅也难悦人,静雅了不随性则不纯粹,众多历代经典手札墨迹莫不如是。恰恰这三点是书法本体审美的终极要求,恰恰这三点是书房情结的典型象征。海涛的这十二张小品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设计与矫饰,水流花开,如话家常。如此,随性、自然、静雅必须是一种忘我的无欲的审美心灵的闪动轨迹,这一心态特征是艺术"本体自由"的真实反映。面对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观者自然是眼前一亮,再深入品读,文质彬彬,表里相契,夺标已在情理之中。

溯根求源,"本体自由"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用"虚静"一词来概括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陆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刘勰"思接千载"以及冠九说"澄观一心而腾中踔万象"等等,无不说明,"虚静"决非死寂,实际上是灵气流荡、跳跃着生命律动的创造性心理。一千多年来,这一理论不仅作为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之一,且作为一种"审美人格学",铸就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家的人格胸怀。它不是人生观,却处处涉及人生;它不是伦理学,却处处涉及人格。接触过海涛的朋友,相信都会有谦虚、和气、阳光、精干的印象。海涛随缘适性、与人为善、坦诚开朗,他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这是平凡生活的心性流淌,这是质朴人格的踏实体现。海涛曾写过这样一些砚边随笔:"不求完美,但求生机活力。因为鲜活,所以无限可能","一切作品皆自传,要真诚。多年以后,端详陈旧墨迹,如还能依稀辨认出彼时眉眼,记起年少脾气、以及心事履痕种种,我们应当欣慰"……,这些,无疑是他对艺术人生的真实体验与理性思考,流露的质感与温度令人感动。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遥想千载之前,书法艺术创作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私人的日常行为。文人士子在求学游历、经世济民之余,置身书房,记录生活,寄兴遣怀,施之楮素,传为经典。我想,海涛于此是深为会心的。据我所知,这件获奖册页,从正式构思到投稿寄出,仅数天时间而已。这就是在自个儿书房里那张并不很大的书案上"捯饬"出来的一件"简单"的、轻松的、日常化的、通过自我审美的率意之作。

海涛还很年轻,漫长艺术之路刚刚起步,还要花大把的时间,在书房中对经典心摹手追,与先贤对晤交流。我相信,经过不断的沉潜与历练,海涛的艺术与人生定会不断成熟起来。

由海涛的获奖册页作品引发的思考,尽管还不成体系,以"书法回归书房"为题,随笔写下这几行文字,非刻意拔高海涛书法艺术,算是抛砖引玉,供书朋道友共同探讨。我只不过越发真切感受到,在艺术创造中,回归书房时代的到来正是展开艺术想象、萌发灵感、融纳万境、创造意象时代的到来,没有紧迫感实在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