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净觉寺 - 江西省宜丰县净觉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西省宜丰县净觉寺

中文名称;净觉寺

外文名称;Net sleep temple

位置;江西宜丰县黄岗乡境内

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

历史;距今一千六百余年

净觉寺坐落于江西宜丰黄岗乡境内的五峰山,始建于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距今1500余年,后改名普利寺。唐大中年间(847-859),高僧常观在此住持。唐宋时,这里僧众云集,香火极盛。柳公权曾为该寺书额,黄庭坚等有咏同诗,苏辙尝为寺僧撰塔铭并舍经于寺。[1]

简介

五峰山净觉寺,宜丰的佛史资料概括起来这样叙述五峰山:"五峰山;归云,积翠、罗汉、月桂、拂岩也。山中有"净觉寺"。为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420--422年)御批敕建。唐大中年间(847--859)高僧常观驻锡于此。常观禅师黄檗山临济始祖希运同是百丈寺怀海法师的高足弟子。出师后,一个在黄檗山开创临济宗风,一个在五峰山弘法托钵五峰。明末清初(1663--1714)临济三十二、三十六世孙煦杲照禅师,慈念等重振受挫临济于五峰山林,击鼓传灯,为世人留下撷桥飞瀑、摩崖石刻、卧佛碑林、匾牌莲座、香道幡经和历朝历代的满山诗文。[2]

以史臆推

以史臆推,南朝的刘裕皇帝可能与宜丰关系不一般:一是他"招陶渊明为著作郎而不就";二是敕建"净觉寺"于五峰山;三是稍后又差人在今宜丰县城东郊建有石头寺(清凉寺)。就是这位信佛的开国皇帝酿成了"南朝西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院经济。

佛教宗派是寺院经济的产物。史载:南北朝以前,佛事法场的开支全由权贵达人乐施捐助,寺院没有稳定收入和财产,一个寺院的住持死了可以请另一个学派的僧人住持,所以佛教之内"有派无宗",尚未形成宗法 关系,到了南北朝末期,寺院可以养"白徒"(没有出家在寺院服役的男人)尼姑可以养"养女"(没有出嫁在寺院服役的女人)。僧,尼,白徒、养女均不入户籍,不课税赋。寺院还建有"长生库"掌管资产。所以刘宋时期,"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之风日尚。寺院因为有了产业,同时产生了庙产继承问题,佛教徒之间也发生了世俗地主封建宗法关系那种传法关系。寺院成了支撑南北朝文明的主要经济形态。净觉禅师目睹了这场嬗变和演义,也奠定了五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渊源地位。

相关信息

唐大中年间(847--859)高僧常观在此住持,这位百丈寺怀海法师的高足弟子看上了五峰山这块地方,踏破芒鞋,托钵而来,他的思想佛化成禅农,决定把自己定格在这里。与他同时投师百丈寺怀海法师的还有希运禅师。两个青灯佛子,一对袈裟陀头,一个在黄檗山弘法,发脉临济;一个在五峰山卓锡,承传清规。两人背山而居,聚首扬佛。晨钟暮鼓之余,或垅耕田园,或悬壶济世,或卜卦化缘,或莳花弄草,或博弈吟诗……,一个抱元守真,创下机锋峻烈的临济禅风;一个操守笃定,重振日作而食的白丈清规。

真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伫立在山前寺边,透过这撷雪桥,双龙瀑,卓锡泉,塔林,栈道,摩崖石刻所感悟到的文化韵味,绝没有希运,常观那么睿智和专注。或许这就是五峰山给人的神示:他们和许多高僧大德一样,把自己对佛的参悟和理解弘扬于世,他们将劝人为善的旨意发展到了一种致细。撷雪桥下的那幅《卧佛图》精工巧夺。这是一块五平米见方的自然石壁,刻在石壁中的佛像,袒胸露乳,

枕肘假睡、微笑、微醉的弥勒佛,好像一个烈日下锄禾归来在路边小憩的农夫平民。石壁的左侧上方直书"卧佛"两字奔突而又静定。我想,常观希运他们把佛融洽在"担水挑柴"的劳作中,把人生的追求转化到了"贫而无怨,富而不骄"的轻安自得之中。栩栩如生的石刻,散发着悠悠的人生况味。"去时撷茗春风香,归来秧插夏日长"(黄庭坚《赠密长老》)以诗度未,黄庭坚和五峰山的长老们有过采茶、插秧、品茗,以诗会友的交往。并在交往中淡出自己"去与青山作主人,莫负法昌老禅将"对五峰山的流连。

旅游看点

在净觉寺的山门旧址前,这个1500余年前的"南北东西古道场",褚墙黄瓦已经荡然无存。石碓、石磨、石墩、石钵、石缸散落在周边数里山中田里,青草顽石并不和谐地躺在一起,给人以错位的感觉。好在有一块两米来长、书有"净觉禅林"的石匾,给游人的意绪稍予安慰。据说,这石匾上的字是净觉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二世孙煦杲照的手笔。章法从容,气定神闲,与临济宗的机锋峻烈大相径庭,有史说煦杲照是位不抱怨、不执著、不认同世事的诗僧、画僧和书僧,他将禅学融入了文学和艺术之中。山上还有两座保留较好的古墓:一座是覆钵形的常观禅师墓,建于公元865年(唐咸通六年);一座是亭阁形的煦杲照大师墓,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应该说这是两座较高级别住持的坟墓。

相关视频

看了这个你再说去过净觉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