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冯长江,1943年生,陕西西安[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历年来出版了《冯长江画集》、《冯长江绘画作品集》、《冯长江重彩画选》、《冯长江艺术作品集》、《冯长江2000艺术新作》及《2002冯长江艺术新作集》等多本专着[3]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冯长江

出生日期:1943年

出生地:西安

职业:画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基本简介

冯长江1943年出生于西安,祖籍河南省滑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省画院院长。少时喜爱绘画,先习西洋绘画,后攻中国水墨画,再转传统工笔重彩。1974年曾随中国著名美术史家、工笔画家潘洁兹先生学习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及古代壁画的复制,先后对中国芮城永乐宫、秸山青龙寺、繁峙岩、高平开化寺及太原娄睿墓等地壁画进行了大量长时间的临摹复制与研究,从中得益甚丰,为形成以后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冯长江主攻人物画,旁及山水等其它题材,尤擅长大场面制作。他笔下的现代女性,造型优美而富东方韵味,显示出其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及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其作品重中国传统线描的节奏韵律,同时融入西洋绘画丰富的色彩语汇,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兼具浓厚的时代气息。

作品有<红绸舞> ,《血与火》(与李玉滋合作,获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美展金质奖);《飞花时节》(与李玉滋合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大河上下》(获庆祝建军60年美展优秀作品奖)。以上作品均藏于中国美术馆。书法作品曾获1985年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三等奖。

多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奥委会、深圳博物馆、梵蒂冈、美国白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联合国等收藏。

总之,冯长江之选择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现代演绎的执著努力和他所精意确立的鲜明个性化的审美风格,以及他由此而对这一古老画种在新的表现性、表现力、新视觉美感的创意而给人们展现的新境趣,无疑给我们一个有意味的话题。因为,他作为一个蕴于山西、成于国粹、走入国际画坛的精彩个案和典型,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发展,对山西画家们具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画风演变

这是冯长江先生近年来难得的佳作。画中女子有一种高贵的、神秘的东方韵味,红色的头巾、白色的裙装、绿色的背景和粉红色的、鲜艳欲滴的仙桃使画面显得格外和谐。作品表现的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祝福题材——献寿,寓意美 这是冯长江先生近年来难得的佳作。画中女子有一种高贵的、神秘的东方韵味,红色的头巾、白色的裙装、绿色的背景和粉红色的、鲜艳欲滴的仙桃使画面显得格外和谐。作品表现的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祝福题材——献寿,寓意美 g.com/10/43/01300000802987127328438590887_s.jpg">这是冯长江先生近年来难得的佳作。画中女子有一种高贵的、神秘的东方韵味,红色的头巾、白色的裙装、绿色的背景和粉红色的、鲜艳欲滴的仙桃使画面显得格外和谐。作品表现的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祝福题材——献寿,寓意美好、吉祥。装饰写实

打开冯长江1996、2000、2002三册画集,可以看出他作品总体上的“装饰+写实”风格,以及装饰性递减、写实性递增的发展趋势。第一册重彩是比较典型的“云南画派”风格,基本在二维平面上勾线晕染,由于人物被过分的装饰性抽绎为类型化的符号和图案,有着较多的“工艺”味道,缺乏不同的个性和鲜活的生机。第二册艺术新作走出“云南画派”的阴影,服装增加了覆盖力和线条的节奏感,人体裸露部分增加了真实感。第三册艺术近作服装褶皱更趋概括简练,人物胴体更为细腻逼真,形成线描服装偶露写实肌肤的“外中里西”的冯氏风格。

西形东韵

冯长江的画是东方和西方艺术的画风演变的有机融汇,是东方绘画线条节奏韵律和西方绘画质感塑造描绘的巧妙结合,又是有血肉有思想有感情有特定情境的现代女性。他在重彩时期的人物形象有类型化倾向,虽然西方人觉得有东方味,东方人觉得有西方味,但很难说究竟是何方人。回归写实后的人物形象则在艺术手法上追求西形东韵的前提下,摆脱了原来比较单一固定的模式,强化了异国情调和地域色彩。从绘画风格可以区别出画家不与人同的创作个性;从人物形象可以区别出<美洲女郎> 、《印度洋女郎》、《岛国女郎》、《和服少女》、《酋长之女》、《埃玛公主》等不同国别和身份,以及不同心态和表情。可见,东西结合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简单处方,它有着不同的风格、形象、语言、方法可以选择和创造。

粗犷细腻

冯长江的画总体上以工细为特征,但为了更好地以粗衬细,画家对有些人物的背景进行了糙化处理。如《酋长之女>身后的陶罐、树干和远处隐约的房屋,《女画家》身边的笔筒、颜料和画板,《桃子》、《小提琴手》、《对语》背景紫红、紫灰或淡黄调子的墙壁等,都以其斑驳的水痕或擦痕增加了画面层次,烘托了人物主体。

人间天使

冯长江走出“云南画派”向写实回归的人物,以其鲜活的生活气息弥补了过度装饰人物的感性贫乏。这些新人物是“人间”的,是正值<花样年华>的青春佳丽,是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经历和性格的少女少妇。这些人物又是造物分外垂青的“天使”,像上帝打开天门让她们降临凡间。她们无论《献寿》、《晨妆》、《盛装》、《红装》、《素装》,一个个《丽质天生》;无论《期待》、《遐想》、《小憩》、《对语》,一个个温雅娴静。她们姿态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气质高贵、清纯无瑕,心灵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人顿生不忍亵渎的爱怜之情。这是人性和神性的融合、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可以称她们为“人间天使”或“现代维纳斯”。由于女性与异化劳动世界相分离,使她们有可能不被行为原则弄得过于残忍,有可能更多地保持自己的感性,即比男性更人性化。并得出结论:一个自由的社会将是一个“女性社会”。也许,这正是冯长江创造的妙龄佳丽的深层意义。如果他能在追求惟美品格的同时,在人物不同性格的深入刻画、环境不同时空的光色韵味上再多一些变化,他的作品将会更有分量。

端庄性感

冯长江重彩时期的人物虽然多为半裸或全裸(即使有衣服,亦透明几不掩体)但因其过度地平面装饰,人物并不性感。回归写实后的作品除<春眠不觉晓>等少数全裸外几乎全部着装,人体大部分被衣服遮蔽,但画家对袒露在外的玉肌冰骨刻画细腻,特别是丰满的乳房、隐隐的乳沟、浑圆的香肩、修长的纤手,其明暗起伏把软玉温香富于弹性的质感和性感渲染得十分到位。性是最大欢愉,也是最深的神秘;过度回避它会丧失激情和创造的动力,过度放纵它会丢掉神秘和探寻的乐趣。冯长江很好地把握了性感与矜持的关系。他塑造的女性有成熟的青春之美,而无骚动的轻狂之态。她们表情庄重而不狎邪,胴体性感而不挑逗,形成一种既温暖又冷峻、既诱惑又抵御的“禁果”魅力。

叙述象征

为避免单人正面的肖像化模式,冯长江不断变换人物角度,并在画面上引入叙述和象征。如<蝶恋花>的侧背而立,《白光》的侧仰而卧。《良宵》中的萧呼笛应,《朱韵金律香满路》的伞张伞合;《江畔》的小船,《对语》的小鸟;《期待》里的金镯,《红扇子》里的折扇;《无眠的玫瑰》中的玫瑰,《桃子》中的红桃等,都增强了画面情节和生活气息,丰富了视觉内涵和形象意义。

繁复单纯

冯长江重彩时期的作品画面很满,色彩浓重强烈复杂。以后变为密集的线描服装衬托袒露的肉感肌肤;再后来线描密度渐简,肌肤色调渐暖,画面色调渐淡。试比较时间先后而构图相近的《姐妹俩》和《美洲女郎》、《花样年华》和《埃玛公主》,这种变化尤其明显。这时的色彩也更为单纯,《白光》的白,《良宵》的黄,《朱韵金律香满路》的红,《东方之韵》的蓝,《青春逼人》的绿,每幅画都十分注意色彩基调一致,尽量减少色彩的种类;他尤其爱画《美洲女郎》、《天使》之类的白衣丽人。她们一个个粉妆玉琢、洁白柔嫩、纤尘不染,足以荡涤得人的灵魂表里澄澈。

个性特质

冯长江主攻人物画,旁及山水等其它题材,尤擅长大场面制作。他笔下的现代女性,造型优美而富东方韵味,显示出其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及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其作品重中国传统线描的节奏韵律,同时融入西洋绘画丰富的色彩语汇,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兼具浓厚的时代气息。

作为绘画个性特质的形成,对冯长江而言,固然离不开作为一个画家对画种的选择、技法表现、视觉创造等基本前提和基础层面明确、准确、精确的实践和磨砺。但能富有超越性地摆脱庸常平俗,而进入自己精神层面和理想美的自由创造,具特殊意义的还在于他所特有的艺术思想的含量和维度,它包括知识结构、精神境界、艺术理想、心理心态、文化意识、综合素质等全方位、多层面完整而系统的美学追求、审美取向,而对自己具体的艺术实践实现着有效的整合、控制和把握;并由此在找准了自己的优势、位置,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目的的前提下,在优质资源和生态中获以发展、成就。纵观艺史,凡真正的艺术大家必然是具有独特见识的思想者,因为思想的深度、思维的向度、思路的广度,使他具有一种超越的文化价值、艺术观、精神取向和审美境界的高度、量度和精度,也决定着他创造的风格与精神的走向、品味和路径……

冯长江审美风格的形成,的确绝非仅仅是他在技法、技能和技巧操作层面的堆砌和构筑或偶然的机遇幸运。如果回头去看他曾于1987年所写的一篇《论中国传统壁画艺术审美》的文章所论,大约会发现和领悟到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对“诗外之功”的思想方法、文化含量、精神特质、知识与视野以及高起点的审美追求的自觉和清醒。在这篇洋洋万言的文章中,冯长江从中国传统壁画艺术审美的文化品格、精神意味、美学形态、审美元素、形式规律、审美心理和情感的特征方面,旁及书法的线、音乐的色、文学的意、建筑的境等审美通感,类及古埃及壁画艺术、古希腊雕刻艺术和古今现代文明中艺术现象异同与本质的比较中,而表达出自己对艺术思想的、精神的、方式的、规律的、品质与追求的思理、思路的思考。它既是自己基于绘画艺术实践上读书、研史、习艺的综合总结,同时也已透露出他对自己绘画艺术审美风格追求和构筑的一份不独是绘画本身的,但却是内涵丰富有关美之创造理论、理想和规律上的独到的认识和深省。作为一个画家,这种意识和努力,无论在当时或是现在,都难能可贵,自觉而独到。

也正是这些个性特质内蕴和内涵的所传达的丰富信息和脉络路径,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他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创作实践层面与进程中,从以《红绸舞》(1979年)为代表的,线、形、色优美律动美的追求之始,至上世纪80年代充分借鉴汲取古代壁画中视觉美感元素,致力探求以工笔画形式表现现实大题材(《血与火》、《飞花时节》、《大河上下》等)体现大容量、发挥表现力、发掘表现性的突破;到上世纪90年代着意于《冬夏春秋》、《风景》、《静物》等多题材视觉美感、装饰味、意象性、质感美和形色、线韵等形式语言趋于唯美探索的积淀,以及近10余年间,在国际画坛以女性题材的意象写实而优美画风形成的四个不同阶段中,看出他意识上明晰的探索性、创意性、跨越性、指向性和目的性。

所有这些对冯长江而言,全然是在一个有意识前提下不断调整、完善继而完整的个体生命与艺术的真实而生动历程,其个性特质、画风演变、艺术成就,见仁见智,难以类比更不可重复。但对其审美风格的品读,却能在普遍意义上作为艺术与艺术家、美的追求与美感创造、艺术表现与内在精神品质等等主客观艺术辩证法的规律性和共性认识上提供着一种可资鉴的范例与积极的启示作用。因为艺术从来是人类精神的印痕,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形成同时是艺术家自身文化价值、精神品质的提升和创生的过程。它取决于一个艺术家应所具有着的文化的自觉、精神的自主和意识上的自信,也决定着他是否能超越平庸,在走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在人类精神创造的记录中去获得一份真正的人格精神的自由、大气与从容。

创作技巧

打开冯长江的画册,立即给人一个鲜明的感觉——新仕女画。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很重要的门类,从创作技巧、到题材、到体裁等都有相对固定的范围和样式。仕女,也作士女,从字面意义自然是指那些宫廷贵族、官宦家庭中的女性。作品内容当然大多也是描绘这些社会上层妇女的燕居生活了。古代仕女画较多以工笔重彩的形式制作,敷彩华美,含蓄细腻。仕女画的历史悠久,而且有过灿烂的辉煌。张萱、周昉、唐寅、仇英等大家的作品至今仍然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可惜,清代以后,整个人物画都日渐衰落,仕女画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服务政治的需要,人物画受到空前的重视。更由于绘画领域的扩展——从表现内容方面,大量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生活题材的出现;从表现形式方面,国、油、版、连、年、宣的齐上阵——使人物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仕女画虽然没有再像从前那样以一个门类出现,甚至连这个概念也已经在新的社会体制下彻底废除,但他的基本功能和样式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将小部分保留在中国画、尤其是工笔画中,并悄悄地将大部分转移到年画创作中去了。那实质上是一种新仕女画,只不过回避了原有的概念罢了。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作为人物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创作的总体水平也照样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而同样以挖掘女性美为主要追求,并借此抒发胸臆、传达思想的新仕女画与传统仕女画一样,都给人以亲切、愉悦、祥和的感受。

观赏冯长江的创作技巧,依旧是那样亲切、那样愉悦、那样令人浮想联翩。画家笔下的人物秀美靓丽,画面洁净整齐,并且很注意意境的提升。看的出,画家具有深厚的传统工笔画的功底,又娴熟的掌握了西画的有关表现技巧,而且还揣摸透了西方的大众审美趣味。正因为如此,才使冯长江的创作有别于传统的仕女画,也不完全是上述的新仕女画,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或者更通俗的说是带“洋”味的新仕女画。如今,画画的人不少,但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不多。我想,冯长江的成功,除了他的基础与勤奋外,还得益于他的敏感与思考。在此,不妨用“清”、“情”、“精”三个字来概括我的读画感受。


首先是清,清新、清纯。这里既是指整个画面的创作技巧,也是指画中的人物形象,他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画面的清新,首先是色调处理得当。冯长江的作品一般用色不多,他很注意画面调子的统一,这就给画面的洁净、清新提供了前提。与此同时,色调的统一还为突出人物准备了条件。另一个因素是,画家很重视形式感的处理。画面的布局、人物的组合,尤其是衣纹、线条的处理等等,很注意节奏感和韵律感,所以画面总体都很优美。画家有一段时间摸索采用一种近似装饰画的手法去创作,画面效果很华丽,但毕竟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下去。最后锤炼到现在这种既写实又富装饰性,既现实又带有一定理想意味的形象,这应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样的背景下安放一个纯情少女,画面自然会给人以清新、清纯的感受了。第二个字是情,情感,情趣。画中的人物大都是很注意表情的刻画,或沉思、或恬静、或冷慢、或哀愁,都既准确又含蓄地表露出来。

情感的显现,还包括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充满激情。在强烈的创作冲动下,画家把每一个激动自己的细节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了景,有了情,所以画面大多容易富于情趣了。说到情趣,在冯长江创作中还有一些独特因素。如画家的作品很多是在海外制作、流通,甚至干脆是为外国人造像,因此画面就自然地流露一种异乡情调了。翻阅冯长江的画册,在近期的作品中还发现有一批人物的嘴巴都显得大大的,犹如那位美国当下最红的大嘴女明星,甚是可人。

也许这些洋模特本来嘴巴就是偏大,也许是画家的着意处理,甚至也许是一种时尚的追求,对于看惯了柳叶眉丹凤眼和樱桃嘴的传统仕女画的观众来说,自然是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情趣。第三个字是精,精确、精到。一般来说,工笔画都相对地偏重这一点。不过,如上所述,冯长江的作品属于“洋”新仕女画。因为是在国外画,又多是画外国人,自然会带有“洋”味。而另一层“洋”的意思是,画家在绘制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西洋画的方法,所以在效果上有别于传统的工笔重彩作品。


譬如,画面人物重视素描技巧的关系处理,以准确而又恰到好处地交待了人物的解剖、结构;恰如其分的运用光影色彩塑造人物,使对象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这里说的素描、光影、色彩等,并不是说就直接在上面画素描、画油画,而是把这种西洋画的语言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而且还能很好地与原有的主体线描手段融为一体,使之不失东方韵味。这就是画家精确、精到之处。近年来,也有不少人探索尝试用一些新的颜料、手段加入工笔重彩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类制作用在人物画创作上,处理不当也会适得其反。

譬如,一些作品使用了多种新颜料、新手段,背景富于装饰性甚至非常华丽,但可惜大概还未有新的材料和新的手段来描绘人物,而只能采用传统的晕染方法。两相比较,作为主体的人物形象就显得单薄、柔弱多了。从画面整体效果看,往往是背景喧宾夺主而人物“立”不起来。作为人物画创作,还不能不说是一个“先天不足”。而冯长江的画,则始终以人物为主体,重点着力于对象的表情、姿态以至质感的刻画,背景包括衣纹、线条等旨在烘托主体,有的干脆处理得很虚,所以人物形象突出,富于感染力。看来,同样都是融会新的语言,运用恰当与否,分寸把握如何等等都是很关键的。

冯长江的创作技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回味是久远的。当然,新仕女画,甚至“洋”新仕女画等概念,不过是观画后的一种联想,并无一定要给它套上一个什么名目的意思。但反过来倒恰恰说明作品的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这也是画家成熟的一种标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的特色的话。那就是东方韵味、西方情趣。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能够入画的题材比比皆是,不少人很长时间都未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冯长江以女性人物画为主攻方向,也不是人人都能做此选择,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画家习过西洋画,攻过传统工笔重彩,还临过中国古代壁画,这些都是难得的基本功。画家后来又移居海外,能接触并熟悉异国人物和趣味,这又是很重要的客观条件。这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结果。再加上本人的勤奋与智慧,终于有了自己的面貌。执著追求,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在意蕴,相信画家日后还会取得更大成功。

突出贡献

其作品重中国传统线描的节奏韵律,同时融入西洋绘画丰富的色彩语汇,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兼具浓厚的时代气息。其处女作《红绸舞》首展于中国美术馆,获得成功,其后他创作了大量的现代工笔重彩画作品,曾获1982年法国沙龙美展金质奖章、1987年全国美展一等奖、山西艺术节金牌奖、山西首届文艺基金奖金牌奖第一名及获政府颁发《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个人收录入“文化名人”全国大型电视专题片。多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奥委会、深圳博物馆、梵帝岗、美国白宫及联合国等收藏。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奥会委,深圳博物馆,梵帝岗、美国白宫及联合国等收藏。冯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及参加了诸多的国内大展,深受海外收藏家的欢迎。1997年旅居美国,并于美国东方画廊、曼哈顿的中国艺术中心及纽约曼哈顿索荷区Benedetti Gallery举办画展,获得成功,受到美国及旅美外籍人士和收藏家的好评。冯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及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

1997年以世界杰出美术家身分定居美国,并于美国东方画廊、曼哈顿的中国艺术中心及纽约曼哈顿索荷区BenedettGalery举办画展,受到美国及旅美外籍人士和收藏家好评。历年来出版了《冯长江画集》、《冯长江绘画作品集》、《冯长江重彩画选》、《冯长江艺术作品集》等多本专著。2004年被“中国画投资与鉴赏协会”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画家”之一。2008年列入美国著名艺术网评选之300位近二百年全球最杰出画家,当中五位华人画家包括陈逸飞等。多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奥委会、深圳博物馆、梵蒂冈、美国白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联合国等收藏。

历年来出版了《冯长江画集》、《冯长江绘画作品集》、《冯长江重彩画选》、《冯长江艺术作品集》、《冯长江2000艺术新作》及《2002冯长江艺术新作集》等多本专着。

人物评价

冯长江 冯长江

一、文化特质和精神品格的自信与坚守。正是他执著于把传统工笔画作为自己艺术的表现潜能、风格、原则和文化身份的清醒。因而,他坚定地远离一时间各种形式创新风潮的功利之心和困惑浮躁,静心于把传统工笔画表现力发挥到工细能极致精妙之处,写放可达精神的、理想美的无限自由之境的努力,从而使这一中国传统的、古老东方的、独特本土的表现方式不仅成为自己语言风格基石和精神载体,还成为走向世界的独特形象面貌和样式。

二、壁画魅力的心理情结。应该说冯长江的工笔人物画之表现力和语言风格的突显,是与上世纪70年代初曾跟随工笔画大家潘洁兹先生遍临山西古代壁画精品,经历与发现的豁然省悟密切相关。然而,更深刻和有意味的不仅仅是他因此获得了传统文化智慧、文脉中美律元素、技法技巧构成的借鉴开启,还有他智性中对艺术与宗教在精神永恒、生命意识、人性和神性间那种大情怀、大境界的领悟,而这种心理情结的意识积蕴,给他的绘画注入一种艺术精神深层弥漫的特质与情愫。

三、音乐美感的视觉追求。就在那篇文章中,冯长江把绘画形式语言、视觉美感的理解和运用引入对节奏、旋律、调式,模进、复现、变奏,以及音色交响、节律律动的音乐叙述。似乎是这种对中西音乐美感形式的理解,形成他的绘画视觉美极富律动美感和多种“曲式”与情调的基本构成意识。中国的线,在曲直、方圆、起伏流动、交错中形成了音响;色彩在或苍茫、清淡、或丰富、单纯中有着层次、强弱情绪的有意味“调性”,而于形象、形体、形态等形式的诸多画面关系的交织,成为或和谐、或律动的独奏、和声、交响。所有这些美律通感的自觉合度的运用,着意于人们视觉、生理、心理与生命节律的吻合,在美感秩序的构成意识和表现上形成他绘画视觉美的一个鲜明特征。

四、辩证思理的统摄化用。应是冯长江绘画风格中的统筹协调诸关系与视觉语言、语汇并达至语境之美的思想方法和情感逻辑。取万象错布的自然之态、写瞬间结晶的灵动,抒随情达意的感受。其阴阳、刚柔、虚实、疏密、曲直、方园、抑扬、向背等等参错之理,无疑使冯长江绘画在感性与理性、物态与精神、张力与秩序的内在美感直觉把握中有着自己个性和规律的敏锐与尺度。因此这也是他的画具有所谓现代性、现实感、象征意味等等境趣而经得起耐看、品味和琢磨的美感要素。

代表作品

视频

禅 境——李少文、叶建新作品展在景德镇陶溪川开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