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袁老离去的日子里(张引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写在袁老离去的日子里》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引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写在袁老离去的日子里
坐在“和记”公寓里,正端着一杯柚子水,听着旁边这位帅哥分析。旁边的小胡欠欠身,对我小声说:“姐,袁隆平去世了。”我愣了一下,“水稻之父?”边问还边感觉不可思议,他点点头。
一下子,帅哥讲的和我没有了相交点,只见他嘴一动一动,而我的思绪早飞到一顷顷稻田里。一片汪洋般的稻田,极目望去,全是黄澄澄一色,中间站着一个头戴草帽,双手捧着一把稻穗的老人,慈祥而睿智,看着沉甸甸的稻穗,露出快乐的笑容。
是他,就是他,一个让十几亿人口摆脱饥饿的老者。看,春天,他弯腰在稻田里;夏天,他附身蹲在稻田里;秋天,他依然站在稻田里;冬天,他还在稻田里观察……一天天,一月月,时光染白了他的黑发,岁月佝偻了他的腰身,他带领一帮年轻人,日里夜里,观察实践,一项项可喜的研究相继诞生。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他又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小胡起身,我才知道要离去。可走到外面,只见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大地、空中、老天携手织起一张密密雨帘。“哗啦啦”的雨声似乎也在表达着对这位院士的惋惜,老天抹下了脸,也不管不顾,一味地任悲伤的情感发泄。
据袁老自己说过,他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袁隆平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他向大家说的。在一次会议上,袁隆平坦言:“不错,我身价2008年就1008亿了,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钱的衬衫,穿着很精神。”袁隆平认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搞科学研究就是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在工作人员眼中,袁隆平其实就是一位身板硬朗的“人民农学家”,“老人下田从不要人搀扶,拿起套鞋,脚一蹬就走”。袁隆平说:“我有80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是啊,这是一位多么朴实的人,又是一位多么伟大的人,让全世界的人仰望、感激。
就像有人在文章中所写的:……某明星走了,有人不在乎,因为他们不追星;金庸走了,有人不伤心,因为他们不看武侠小说;可袁隆平走了,没有人不哭泣,因为所有人都吃饭……袁老让每一个行走的人,解决了生存最基本的问题,让我们远离那些忍饥挨饿的日子,他当之无愧,是我们每个人的恩人。
雨非但没有停下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我们只能冒雨而行了,看来老天真的为失去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感到伤心。天地呜咽,狂风也忍不住登台了,一时间,大风怒吼,雷雨肆虐。再想想,昨天晚上的地震,云南、青海等地都地动山摇,真是九州大地,山河同悲,哀叹失去这么一位胸怀大爱的儿郎。何况我们这些因为袁老而吃饱肚子的芸芸众生,虽不能去长沙为他送行,可我们在心底同样为他默哀,祝袁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做一个让人人敬仰的农民科学家,继续实现造福万民的禾下乘凉梦。 [1]
作者简介
张引娣 笔名夏日小荷,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作协会员。